文化引领激活力机制创新提品质

2016-04-18 18:27马式先
教育界·中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名师教研

马式先

【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思想、价值、信念、态度以及知识技能和教学行为方式随时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修正。为催生教师不断“拔节”,学校积极搭建多维平台,努力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创设优质环境和条件,以达到激活潜能、迸发激情、生长智慧、提升品质、促进成长的目的,进而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文化引领打造团队变革形式自主发展

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创建于2010年,是一所崭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师162人,平均年龄35岁。教师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乡镇学校选招的成熟教师,他们敬业勤奋,但缺乏研究意识,文化差异较大;二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直接招聘到新岗位的年轻教师,她们有知识有朝气有活力,但无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建校六年来,为融合这支队伍,催生教师不断“拔节”,学校在健全各项制度的同时,积极搭建多维平台,努力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创设优质环境和条件,以达到激活潜能、迸发激情、生长智慧、提升品质、促进成长的目的,进而实现学校和谐发展、特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 文化引领,让专业发展走向自觉

(一) 价值认同,积蓄动力

刘铁芳博士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教师个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如何实现教师个体意识的全面觉醒,并逐步渗透到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如何让教师逐步摆脱外在的常规、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的发展?这是我们校长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教师只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才能驱动积极的自我诉求,发挥主体精神,不断自我挑战,自我加压,自我更新,大胆进行尝试,使自己日臻完善,实现“职业—专业—事业”的自我提升。我们积极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兼容西方先进文化,着眼学校的未来发展,精心提炼了“博雅”的核心理念,致力孕育“博容世界,雅行天下”的校训和“博纳于微,雅贯于行”的校风,引领师生举止文雅、谈吐儒雅、情趣高雅、气质优雅,努力实现打造“优雅校园、儒雅教师、文雅学生、高雅家庭”的办学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素养的现代公民。在教师中开展了“今天,我们怎样做一位有尊严的教师”“如何提升价值、实现教育的幸福”等专题讨论,充分酝酿,精心策划,将“博纳于微,雅贯于行”的校风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教研,激发变革创新的热情,形成价值认同,提升精神境界,积蓄发展动力。

(二) 搭建平台,助推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教师成长既包含内心的生长与提升,也包含制度的推动与促进。我们立足校本,建立机制,精致过程。一方面通过制度文化不断规范人、引导人,制定“名师工程”方案,完善《校本培训实施条例》《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教师读书段位考核细则》,增强教师“追求卓越”的意识与规范;另一方面通过聘请教研员、县内名师为学校骨干教师为导师,通过长期的名师帮带活动机制来锻炼人、激励人。每学期开展3-4次名师指导活动,深入课堂,面对面沟通、手把手指导、心与心契合。与此同时,校内建立名教师帮带机制、师徒结对奖励机制、课题组共同体研究机制、骨干教师考评机制,合力共进,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定位发展坐标。国外学者研究教师的职业生涯都认为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伯顿提出三阶段说: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卡茨提出四阶段说:求生存期、巩固期、更新期和成熟期。而休伯曼则提出五阶段说: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转变期、平静和保守期、退出教职期。三位学者各自提到的“调整阶段”、“更新期”及“实验和转变期”,实则都强调了教学反思、重塑自身的重要性。为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学校指导每位教师制定成长“蓝图”——《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每位教师从自身出发,对自我研修、专业引领、互动合作、任务推动等方面作了专业规划,明确每年争创目标,引导教师积极追求新目标,努力实现新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架好“支点”。根据教师的现有状况,制定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大工程”:青年教师“强基、脱颖工程”,骨干教师“拔尖、提升工程”,名师“领雁、示范工程”。青年教师“强基、脱颖工程”: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在结拜师傅的指导下每个月做到“四个一”:阅读一本教育教学名著;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随笔;上一节汇报课;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骨干教师“拔尖提升工程”:要求每位骨干教师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示范教学有创意,课题研究有实效,教学反思有质量,期末考核有档次。名师“领雁、示范工程”:成立了“特级教师和名师工作室”,负责指导教师专业成长及教科研工作,领衔课题研究,把脉教学现状,示范课堂教学,推荐经典书籍,分享优秀成果,让名师资源的引领渗透在各个方面。

(三) 把握“关键”,激活潜能

有专家指出:优秀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绝大部分优秀教师将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列为自己成长的三个法宝。作为一个管理者,应牢记自己的使命,要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就必须为教师们创造一些关键的事件,引荐一些关键的人物,推荐一些关键的书籍。我校一位英语青年教师工作极其认真细心,课上得有板有眼,十分注重家校联系。我发现她是一位可塑之才,便让她外出观摩省教育学会“蓝天杯”赛课活动,接触名师,更新理念,开阔视野。名师的课,激活了她的成长欲望。2012年她在教学设计获得省“蓝天杯”一等奖的基础上,请学科名师指点,看特级教师课堂实录,读教育理论书籍,多方磨课研课,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环节,从师生互动到教学细节都做了精心准备,终于在省“蓝天杯”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这对我们新建学校的老师来说是一件大事,为了更好激励群体、启迪大家,学校特地举行报告会,让她汇报自己从萌发想法到实践学习、竞赛获奖的心路历程,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学校建校以来,已有10多名中小学学科老师在“蓝天杯”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总会有种种意外的干扰,对此,我认为必须通过读书去吸纳新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敏锐感觉和思考能力,最终形成职业自我。因为有人说:读书能养正气、骨气、才气、锐气。阅读的重要之处正是在于这种价值的引领、文化的积淀和精神的滋养。也只有通过阅读,年轻老师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安顿好自己,实现心灵的安宁和富足,找准成长的坐标,心无旁骛地走上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上学期,我们向全校教师隆重推荐《给教师的建议》,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思考阅读名著,举行多次读书沙龙,畅谈读书心得。教育家朴素的教育思想和富于个性化的教育实践让我们获益匪浅,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自己的发现和体悟,语文老师读出了教育家珍视“词”的原因、热爱课外阅读的秘诀;数学老师读懂了教育家对于“练习”的忠告;艺术老师读出了“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科学老师读出了“兴趣、想象”的重要;班主任读懂了关于“爱”的提醒;管理者读明白了如何对教师加强“教育思想”的领导……

二、 打造团队,让专业发展走向共赢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没有完美的人,但有完美的团队。”团队意识是我们这所新建学校发展的基础,而基于问题研究的合作是教师最有效的发展方式。我们引导教师共同分担任务,共享群体智慧,让他们在教育教学、教科研实践中体悟合作之道、体验共享之乐。

点上:强化备课合作。基于“有效研课”的共同愿景,我们把全校教师按照年级学科组成20多个备课组,认真组织“一目三案”式的校本集体备课。“一目三案”就是针对一篇课文或一个专题所制定的“三案”(粗案、通案、个案)的备课形式。一是做好个体“粗案”。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引导教师把重点放在分析教材和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上,每位老师努力大量占有资料,收集信息。二是磨好主备“通案”。在大家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先由主备人进行教材解读,接着进行教学思路的讲述,突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再集体研讨教法、学法,再由主备人进行试教,组织同组的老师进行观摩。三是形成各自“个案”。根据听课情况,每位老师作必要的反思,并根据班级及个人实际再次进行个性化的备课,最后进行课堂实施。“一目三案”的集体备课形式的实施,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使团队合作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线上:深化课题合作。基于“科研兴教”的共同愿景,立足课堂,实施大课题覆盖,多学科推进,多层面研究。引导教师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出发,走向群体合作研究,努力把“困惑”变成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把“课题”变成“成果”,人人参与,人人研讨,人人提高,使每个教师在合作的研究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学校现有省市县立项课题18个,为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通过两条途径调控课题研究团队的结构:一是让骨干教师自主组建研究团队,如课前预习、留守儿童教育、学习习惯、兴趣培养等微型课题,由教师自主生成发现的课题、形成的研究团队在教科研中心备案,学校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二是实施学校申报的省市县级课题时,由中标的领衔教师组建研究团队,定期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校长和行政领导从组织管理转移到参与、引领、服务上来,充分激活教师研究学习的自主性,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发展。

面上:优化校际合作。基于“优势互补”的共同愿景,我校与市县名校结对共进,观摩课堂,参与活动,联动发展。我们依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的通知精神,和邳州市小学实行结对帮扶、对口支教。每学期安排教师借班上课、研课,进行互访交流,开阔视野,增进友情。我们以长三角“千校万师”结对共进为契机,和浙江绍兴市秀水小学、上海市工商附小建成研究共同体,定期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上海开放前沿的教育理念、浙江绍兴深厚浓郁的人文气息,给教师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同时也提升教师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今后,我们将与港澳台的知名学校乃至国际名校进行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以先进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素养的学生。

三、 变革形式,让专业发展走向创新

教师教研要从他律走向自律,根本动力在于教师对专业成长的自身需求。校长要变管理为引领。坚持以放权为特征,以项目为手段,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做好学术导向的引领者,研究性学习的示范者,勇于改革实践的开拓者,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课程领导力,把准学校发展方向,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初步形成如下几种富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半日教研一段时期,我们开展以提高教师教研素养的“静校教研”活动,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等学生放学后校园静下来,让教师坐下来进行系列教研活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便于管理,也便于考核。由于我校年轻女教师较多,放学后她们的家务事务较多,静校教研中心静不下来,特别是冬天回家还有安全隐患。我们针对校情师情,进一步解放思想,倾听教师诉求,把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整合,安排五个工作日中的一个半天,确立“工作即研究,教学即研究”的理念,以学科组为团队,定时定地点按计划进行半日教研,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讨、读书交流等,激活了教师内力,也提高了研究效率。

同课异构在集体备课时,为探讨不同教法所取得的效果,我们倡导“同课异构”。在执教前,我们先对执教者的教案进行审核,一定要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教法,然后再进行课堂实践。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执教的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念去进行实践,并进行实践的反思,总结得失,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艺。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不仅使教师提升了教育教学的理念,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真正达到了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博雅讲坛为了利用本校名师及骨干教师的资源,我校启动每周一次的“博雅讲坛”。每次活动前都先确立一个主题,主题的内容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话题。参加论坛的形式视内容而定,有时一人,有时多人,坛主必须在活动前备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课件,每次发言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参与教师就讲述的内容进行现场提问,再由发言人进行现场解答。最后由坛主将各人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研究成果供大家分享。论坛不仅发挥了名师与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也拉近了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距离。

专题辩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学科课堂教学要不要模式,一线教师要不要写论文,课堂上要不要分层组织教学?为了能把这些问题辩个清楚,论个明白,我校开展了专题辩论活动。我们以为,专题辩论不在于辩论的结果输赢,我们更重视辩论的过程,尤其是辩论前资源整合的准备。专题辩论提高了教师言语表达、信息整合、交际应对等方面的能力,更是思维与智慧的激情碰撞,自信个性与团队精神的比拼演绎,极大地焕发了教师们学习研究与参与激情。

磨课与磨文磨课与磨文是我校教研管理由粗放走向精致过程中生发的一种新形式。磨课团队有老教师,有年轻教师,主体是骨干教师。老教师从经验方面谈思路与学法,青年教师从教材方面谈氛围与创意,骨干教师从过程方面谈细节与技巧,更多的是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比较与打磨。磨课的过程,既有整体框架的构思,亦有精彩细节的揣摩。课例在一次次的试教和打磨中走向精致、走向完美。磨文有两种形式,一是将推荐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学习欣赏,学习先进的理念与思想,学习鲜活的理论与案例,学习精辟的观点与缜密的论证,学习独到的视角与巧妙的构思……二是将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进行展示,然后就文章进行剖析,从选题、内容、论点、论据、文采等方面进行解读,肯定优点,提出修改意见。

基于网络的教研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更激活了教学研究的创新。近几年,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改进校本培训与研究,比如基于网络的专题研讨,微课研究,利用微格教室组织现场评课,与异地学校组织线上观摩教学等等。我们的微型课堂有两种形式:一是课例研读,二是专题探讨。在专题探讨时,由信息中心从教师的课堂实录中剪辑某个环节进行比较研究,专题涉及教学模式、教学状态、学习状态、教学评价、课堂练习、教学效果等微型话题。这些话题富有针对性,贴近教学实际,形式活泼,调动了广大教师观课研课激情,活跃了教研氛围。现在,我校拟在实现校园无线网全覆盖的基础之上,建立学校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努力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让新技术的使用拓展教学研究的空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向着更远、更深、更细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名师教研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第九届全国硬笔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绍兴举行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