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2016-04-19 09:27刘旭
新课程·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猛士记念刘和珍

刘旭

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深感矛盾、深奥,主要是对文本的抒情特点缺乏直接的分析。为了更真切地揣摩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学习、理解鲁迅为文的独到,我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了解读文章抒情、议论的曲折、深沉之美。

一、表达情感抑制、曲折

鲁迅对于刘和珍的死是感到悲愤的,写这篇文章也就是要纪念她,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总会感觉到一丝丝疑惑:为什么文章中反复出现一些看似很矛盾的话?

文章开头,有人建议他写一点文章纪念刘和珍。鲁迅并没有做出强烈的肯定,他只是觉得“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对于写作的价值,他似乎在犹豫,这于死者“毫不相干”,在生者也“只能如此而已”。从这些语句中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鲁迅对于写这篇文章的意义似乎有些不自信,甚至于认为一定要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也只能是相信存在“在天之灵”的前提下。仔细思考后就会发现,鲁迅所展现出来的消极、不自信仅仅是一种表象,他正是想要用这样一种与内心情感相反的外在来压抑自己的悲愤。

就在我们认为他该开始进入纪念刘和珍的主体部分写作时,他又发出感慨:“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何至于这样大的反差!此时,他是对这个社会及社会中的某些文人产生了彻底的愤怒,这样的愤怒让他感到震惊、甚至无话可说。

但鲁迅并不能因此就真的不说话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当时的中国“真的猛士”有多么的可贵。更何况,才不过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就要降临了,这些让他又哀又怒的民众们的记忆淡忘得太过迅速。他要警醒他们:忘却不一定是真正的“救主”,这些牺牲的“猛士”更不应该就这么被淡忘!

可惜的是,鲁迅很快就发现早已有人给这些牺牲的猛士们定了位,说他们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并且此类流言肆意横飞。对此,鲁迅无奈地感慨“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执政府的残暴、流言家的无耻、民众的麻木,不正是这个民族衰亡并且默无声息的缘由吗?在这样的一种压抑与谎言中沉默的人民,能有怎样的选择?无非两种,爆发或者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鲁迅在文章的第五小节才将笔锋转向刘和珍她们请愿并遇害的真相。忍着内心的沉重,鲁迅坚持将遇害的真相展现在我们面前!

文章结尾处,他又回到了开头,“我已说不出话”,一腔悲愤,仍然意犹未尽,哀痛中写完全文的鲁迅已经真正到了情感承受的边缘,只能感慨自己所说的不过就是为了纪念烈士。

纵观全文,我们发现鲁迅始终是将“悲”与“愤”的情感抑制住的,当面对自己的愤怒时他是多想嬉笑怒骂一番,当面对自己的悲痛时他多想痛哭流涕,但他始终将自己放在激情与理性的曲折中交融,情感保持在紧缩中张扬,张弛有度。

二、发表议论的委婉、跌宕

鲁迅对于刘和珍她们请愿这件事是抱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呢?

从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对此次请愿牺牲的青年的钦佩,他甚至认为刘和珍已不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那么,鲁迅对于请愿的她们倒是赞赏了?

但接着我们又发现了另一句话,“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这里用煤的形成所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来类比人类历史进步所需要的庞大的流血牺牲,想想都觉得悲壮!但即使是这样,徒手的请愿根本不在这“历史”之中。由此看来,刘和珍她们的这次牺牲根本谈不上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那又何必赞赏!这里,我们又似乎看到了鲁迅对于学子请愿这种行为的否定,更似乎看到了他对于这种请愿意义的怀疑。

难道请愿就一点意义都没有吗?细心的阅读又会让我们发现文中明显有一句:“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事件中所体现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由此看来,这次的请愿在鲁迅的眼中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鲁迅在发表自己对于情愿这件事的态度时我们很难直接地得出结论:对于青年人的勇气与果敢,他表示赞赏;但对于刘和珍她们选择“请愿”的斗争方式,他又表现出了自己的忧虑甚至反对。鲁迅的议论与他人的慷慨褒赞或愤怒抨击不同,他选择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发表观点,这正是他散文中议论的曲折之美。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猛士记念刘和珍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撕咬猛士巨齿龙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真正的“猛士”——东风“猛士”军用越野车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东风猛士车中央充放气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
警犬猛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