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的义务教育思想

2016-04-20 09:37黄贵贤
大观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育权义务教育孙中山

黄贵贤

摘要: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最高境界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高民众的素质。孙中山的义务教育思想包括:基于历史、现实和发展的原因,中国必须普及义务教育;应该实行平等的教育权,所有的中国公民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必须免费,政府不但要免收学童的学费,还要解决他们的衣、食、住、书籍等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义务教育提供充足的经费;要普及义务教育,还必须重视师范教育,特别是女子师范的教育,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孙中山;义务教育;教育权

在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实践中,他以革命家、政治家的敏锐与思想家的深沉,一贯重视教育,并在许多论著和演讲中,阐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许多问题,形成了深刻的教育思想,指导了民国时期的教育决策,揭开了民国教育史的新篇章。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就其义务教育的思想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实行义务教育的原因

孙中山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是基于中国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多个因素。

从历史上看,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者剥夺了广大民众受教育的权利,造成现实中教育落后、民智衰退的严重局面,国民当中目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说明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极低。

从革命和建设的观念出发,孙中山也认为普及义务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而教育是人的智力开发、素质培养、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受教育,此乃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全体国民皆有受教育的权利,提高科学文化程度,民族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富强。

孙中山还曾多次指出:中国应该像西方国家那样讲究“教养之道”,做到“学校遍布中国”,通国之人,皆奋于学。他认为西方各国近世崛起的根源就在于“人无贵贱皆奋于学”。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不发展教育是不行的,只有“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中国才可以与西方相媲美。

孙中山把人口的质量看作国家强弱、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他认为,中国国土辽阔,地带温和物产富繁,实占天然之优越,剩下来就是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了。表现在实业技术和人才的缺乏。这正是民族资本发展困难的原因之一。“养老之制,育儿之制,周恤废疾者之制,普及教育之制……凡此皆民生主义所有事也”。

孙中山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认为实行普通义务教育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基础。他十分关注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认为普及义务教育首先应普及普通教育(尤其小学教育),然后再普及中等教育。教育的顺序应该“由幼稚园而小学而中学,当陆续按级而登,以至大学而后已”;而在各级学校教育中,“中小学校之急应开办,当视高等专门为尤要”。可见,孙中山始终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强调发展普通教育。

孙中山热切地希望中国人民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看到,中国人民知识程度的不足,传统的封建思想在农民中根深蒂固,他们都习惯于做奴隶,而不知道做主人,所以人民的觉醒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前提。

孙先生曾对中国的教育抱有很大期望,热切地希望“欲使中国教育居世界第一等位置,必当使全国人民无不识字,有一百数十万的专门学者,有一万几千的发明家,必如此乃可以为世界第一等教育”。

二、免费义务教育

孙中山主张普及义务教育必须免费。他认为:“让人人都能读书,才可以说是普及义务教育制度;若是不然,便是贵族制度,便是资本制度。” 民国元年(1912年),孙先生提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法定男子5~6岁入小学堂,以后由国家教之养之,至20岁为止,并视此为中国国民的一种权利。1920年,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强调说:“凡在自治区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权利。学费、书籍与及儿童衣食,当由公家供给。” 1922年1月,孙中山又提出无论贫富,凡在10岁以下的儿童,都要“给教育到底”。1924年4月,他在广州对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演说中更加明确指出,“要那些穷家小孩子都能读书,不但是学校内不收费,有书籍给他们读,还要那些读书的小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要那些小孩子自出世以后,自小长成人,国家有教有养,不要小孩子的父母担忧。” “无论贫富,凡在10岁以下儿童,都要给教育到底。”“多办义务学校,让一般没有钱的人都可以去读书。”

孙中山认为义务教育的经费由国家拨付,使那些家境贫困的人不至于辍学。要使贫苦儿童都能安心上学,就要免收学费,并且要解决他们的衣、食、住、书籍等问题。因此,他主张学费、书籍与学童之衣食全由政府供给,以免除贫苦学童的后顾之忧。

三、办好义务教育的条件

孙中山认为,要想发展教育,必先发展经济,仓廪实而民知礼节,衣食足而民知荣辱,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才会有受教育的要求。他认为,繁荣的经济是发展义务教育的坚实基础。他主张通过发展铁路、矿山、航运等国有经济来筹集资金,满足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达到免费普及义务教育,他还极力主张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利用外才,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孙中山在强调普及义务教育,广泛开办教育的同时,指出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必须开设师范学校,培养更多的合格师资,发展师范教育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孙中山对师范教育特别重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国民之模范”,他认为要普及义务教育就必须解决师资问题。“欲兴办中小学校,非养成多数教员不可。欲养成多数中小学教员,非多设初、优级师范学校不可。”

他认为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是普及国民教育的关键。他说:“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所而急办者也……惟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盖学生至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之责任甚大。”

【参考文献】

[1]郭海清.民国时期的广州教育[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舒城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何国华.民国时期的教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0]韩剑锋.裕民、齐民、新民: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 2013.

[11]王来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

[12]董一冰.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教育权义务教育孙中山
孙中山的绰号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大学生权利的司法救济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孙中山彰显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