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体育活动的特征研究——以东莞、中山为例

2016-04-23 02:19王敏王钊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体育消费农民工

王敏,王钊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体育活动的特征研究
——以东莞、中山为例

王敏,王钊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510500)

摘要:以农民工体育活动的研究为主题。选取东莞市长安镇、樟木头镇、黄江镇,中山市南投镇、沙溪镇、小榄镇,深圳市松岗镇的企业外来务工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农民工进行调查,了解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从不同维度分析、研究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特征和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体育;体育消费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群体,也是城市之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农民工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力和身份的认可,一方面农民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农民工的生活质量、精神压力以及身体健康等问题却日益突显。当前,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健康、逐步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等具体措施。[1]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解决农民工参与体育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民体质全面提升的迫切需要。在全民健身已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对农民工体育活动特征进行研究,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参与意识等方面探讨,洞悉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深层原因,从而对促进农民工身心健康,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东莞市的长安镇、樟木头镇、黄江镇,中山市的南投镇、沙溪镇、小榄镇,深圳市的松岗镇的企业农民工为调查研究对象,在问卷发放的1309名农民工中,男性625名,占47.7%,女性684名,占52.3%。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有关农民工及其参与体育活动方面的文献以及查阅社会学农民工专题报告等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收集资料和提供理论支撑。

1.2.2访谈法

通过对农民工、企业管理人员、政府体育工作人员的访谈,收集研究资料。

1.2.3问卷调查法

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在工业园附近对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采用专家咨询检验,效度均达到90%以上。对所回收的问卷采用“裂半法”进行信度检验,问卷的R=0.903,证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1.2.4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工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农民工体育活动的人口特征

2.1.1农民工体育人口

目前,虽然大多数研究者在对体育人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存在着较大分歧,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体育人口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质量的状况。十八大以来,国家日益重视农民工群体的生活质量,农民工体育人口的数量,将直接本次调查农民工每周锻炼三次的155人,只占到总调查人口总数的22.9%。而且每周不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11.8%。为数众多的农民工中体育人口比例偏小。实地调查发现,由于农民工普遍工资不高,只有通过加班才能获取更高的薪水,农民工对薪水的需求明显强于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表1 农民工每周体育活动的频率

2.1.2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年龄越大,农民工越少,所占比重越小。在农民工调查的样本中年龄21岁~30岁的最多,占57.8%。年龄50岁以上的人数最少,为10人,占0.8%。年龄18岁~20岁的372人,占28.4%。年龄31岁~40岁的150人,占11.5%。年龄41岁~50岁的20人,占1.5%。即有97.7%的人集中在40岁以下,而40岁以上所占比例不足3%。

由此可见,进城农民工的主体是21岁~30周岁的青年农民工,绝大多数农民工是青壮年。女性农民工的未婚比例为75.2%,明显大于男性农民工,而男性已婚的比例为43.7%,女性的未婚比例明显大于男性。农民工年龄结构上整体年青化,以及在性别上表现出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土地是农民工生活的根本,迫于经济社会的客观压力,多数农民工基本上还是选择到城市赚钱、回农村消费的模式,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二是大部分农民工因学历低而受到招聘条件中对年龄的限制。三是30岁以上的女性结婚生育后,部分会选择回到农村,承担起农村生产、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的职责。

2.1.3性别特征

通过问卷调查,男性体育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男性体育人口占男性总数的30.9%,女性体育人口占女性总数的15.6%。此外,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女性农民工和男性农民工,分别为37.4%和20%。以上结果说明,男女农民工的体育人口比例均偏低,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偏少,但男性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女性的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每周能参加一次体育活动的农民工在总的调查人口中所占比率较高,说明农民工对于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也是存在的,他们还是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

2.2时间特征

2.2.1工作时间

时间是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因素,问卷调查发现,超过2/3的农民工每周要工作6天,而且耐力经常性加班,只有将近1/3的农民工每周可以休息两天。《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h、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h的工时制度。[3]通过与部分农民工和企业管理人员访谈发现,虽然《劳动法》规定要求每月加班最多36h,但是大多数企业都会有加班情况。由于加班补助高于日工资,绝大多数农民工对企业加班的行为持默许态度。

2.2.2活动的时间

体育活动是促进和保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为达到此目的,参与者除要坚持经常的体育活动外,在每次的体育活动中还要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和时间,才能使身体活动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4]依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每次体育活动时间在0.5h以上的,63.1%的农民工符合此标准。说明大部分农民工,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基本可以保障一定的体育锻炼效果。

2.2.4活动的时段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7.5%的农民工会选择晚上开展体育活动。其次是在清晨,所占的比例也不到1/3。这与农民工的日常生活规律是吻合的,白天在单位工作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而下班后,可以与朋友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此外,对部分选择清晨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民工进行访谈发现,主要是由于他们晚上通宵加班,想通过体育活动放松身心再去休息。

2.3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空间特征

2.3.1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特点

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散步、台球等主要项目上。调查发现,农民工一般是会根据个体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其中男、女之间又有差别,男性多数集中在篮球、乒乓球、散步、台球等项目上,女性多集中在羽毛球、乒乓球、散步、健身操、游泳等项目上。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农民工对器械、用品和场地要求不高。

2.3.2农民工休闲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排在前五位的是看电视、听音乐、逛街、看报纸杂志、上网和找朋友聊天。但农民工们很少涉足城市里的娱乐项目。他们的业余生活是贫乏和单调的,在农民工有限的余暇时间里主要是选择看电视、听音乐、逛街、上网、聊天等。男性与女性的第一位的选择是相同的,都是看电视,由于男女性别追求的差异,女性排在第二位的选择是逛街,而男性有49.5%的人更喜欢选择上网来消磨时间,总体来看只有27%的人会在休息时间来选择参加体育活动,其中男性在体育活动方面所花费的时间高于女性。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了男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强,另一方面女性爱美的本性决定了她们的选择。

表2 农民工余暇时间的活动选择

2.3.3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特点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多注重群体性,主要是和朋友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由于平时工作较为单调乏味,农民工往往具有较强的交往意识,这种群体性和交往意识主要是从二个方面形成的。一方面农民工出外打工多数是由老乡介绍,有很强的地缘关系,农民工来自相同地方,容易相互理解,形成一种群体意识。[5]另一方面,农民工之间年龄阶段相差不大,背井离乡,出门在外打工的共同背景,激发农民工渴望与他人情感交流心理需求,而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更好的促进情感沟通。

个人锻炼排在第二位,部分农民工会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生参加体育锻炼,他们很少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主要一方面是单位组织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参与人数有限,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工追求个体的自由。所以,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只有18.6%。排第三位的是与家人一起锻炼,农民工举家外出打工的不多,家人一般都在农村,因此与家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也只有21.5%。

2.3.4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空间特点

由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通过在1500元左右,其消费能力有限,更谈不上体育消费。因此,多数农民工会选择在免费的体育场馆或公园开展体育活动。走访调查发现,各工业园社区、公园体育设施配备都比较齐全,而且是免费对外开放,体育活动的场地资源还是基本能满足农民工的体育活动需求。此外,有部分还选择在家中、学校进行锻炼,也有少数在收费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在农民工消费能力有限的背景下,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加快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农民工的体育锻炼需求,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

2.4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特征

2.4.1农民工体育消费水平

经济学认为,按消费资料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和层次,消费可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体育消费就是生活消费之外的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是生活消费的一部分,一般随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呈正比例变化。[6]通过对农民工体育消费情况问卷调查,将近一半的农民工从来没有过体育消费,每月的有34的农民工体育消费在10至30元之间,每月体育消费能达到30元上的农民工不到1/3。从农民工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动机来分析,体育消费不属于农民工的主要消费模式,农民工还主要停留在生存消费阶段,其根据原因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希望改变传统的务农生活方式。因此,经济条件和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民工首先考虑的自身生存必要的消费,只有在保证正常支出之后才会考虑到是否会参与体育消费,故而存在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消费水平不高的明显特征。

2.4.2体育消费的内容特征

调查发现,超过50%的农民工选择体育服装消费,主要是由于体育服装具备日常生活的功能,也属于日常的生活消费。其次,超过31%的农民工有过体育彩票消费的经历,其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农民工购买体育彩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支持体育事业,其动机主要是体育彩票投机性和功利性,这也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机和背景相适应。选择观看体育比赛或体育锻炼消费的农民工并不高,只有5%左右的比例。从农民工的体育消费内容特征分析,发现其消费具有实物性体育消费较高、观赏性和参与型体育消费不足的明显特征。

2.4.3农民工体育消费因素分析

2.4.3.1文化因素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农民工并没有完全或部分接受初中或高中阶段教育,就进入了劳动者的行列。调查显示,拥有大学专科学历的占13.9%,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只占4.2%。总体而言,大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客观的生活背景和家庭环境、较为狭隘的交际范围、单调的工作环境,导致大部分农民工主要考虑如何满足个人的生活。综合个人文化素质、群体的文化熏陶和传统习俗等因素,农民工群体形成自身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另外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制约,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希望通过务工的方式,改善经济条件后,脱离城市生活。因此,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不是农民工的主要诉求。

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视程度 不断加强。2011年,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专门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社会保障、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文化环境的改变,促进人们在进入都市后的诉求也从最初的进城挣钱回乡发展,逐渐转变为渴望在城市内找到归属感。特别是对于新生代年轻人而言,渴望融入城市,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员。通过对部分农民工的访谈发现,其自身也有提高个人修养,增强社会适应性的需求。部分农民工会主动参加各类培训,他们认识到要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环境,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抓住机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体育活动具有娱乐、交流、教育等多元功能,能较好地帮助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提升自我,未来体育活动在促进农民工文化生活方面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2.4.3.2经济因素

调查显示,经济收入因素对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产生体育消费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大部分农民工的每月收入在1000元的左右,占43.2%;其次为1000元~1500元的,占35.1%。月收入在500元以下、1500元~2000元、2000元以上所占比重均较少。

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打工者的劳动权益。但是有些企业的老板支付的工资都是按最低工资标准来计算,这样看来最低工资标准并没有给农民工带来应有的保障。调查中发现即使是农民工自身的生存消费,也被缩到了最低的限度,以图减少开支,产生更多的经济回报。所以,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平是十分有限的。在城市生活中,农民工的生活消费不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而是按农村的消费水平,如果是按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以他们较低的收入是不成正比的。只有这种较低的经济参照系数的选择才有利于农民工来适应城市生活,也就是他们这种节俭的生活才能让他们在城市中长期的生存下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们的这种需求层次还处于一种生存适应状态,而且农民工不可能支出太多的收入放在体育消费上面。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农民工是新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住房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体育对于农民工与企业融合的重要性,在引导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方面也有相应的措施,但总体来说,企业对农民工身心健康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3.1.2农民工参与体育内容、形式和空间上形成一定规律和特点。农民工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男性选择体育项目的范围大于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注重群体性,有很强的地缘关系,但整体来说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参与体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不高,业余生活比较单调。

3.1.3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锻炼主要受到群体影响,通常主要选择免费场所锻炼身体。

3.1.4农民工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消费水平不高,具有实物性体育消费较高、观赏性和参与型体育消费不足的明显特征。

3.2建议

3.2.1正视农民工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采取积极措施,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享受体育文化的权益。

3.2.2企业应该提高农民工待遇和享受体育的基本权利,通过媒体和舆论的引导,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农民工参加城市建设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从增强民族素质、从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认识农民工体育锻炼的意义,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

3.2.3加强对体育健身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工的体育意识,扩大农民工体育人口。

3.2.4在体育活动领域取消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农民工享有当地居民同样的体育权利,建议体育行政机关把农民工体育活动列入计划,企业工会、文体社团组织农民工参加当地的体育竞赛活动。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Z].国务院.2014,9

[2] 张磊,夏成前.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体育人日”指标合理性论证[J].体育与科学,2014(4):76

[3] 劳动法[Z].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95,1

[4]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 王敏,王钊. 女性农民工休闲体育活动研究-以广东省东莞、中山市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5):18

[6] 谢惠蓉,王必琪,王存忠.山东省部分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变化[J].体育学刊,2002(6): 25-27

Study on Sports Activities of Migrant Workers——Take Dongguan and Zhongshan for Example

WANG Min,WANG Zhao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investigated sports activities of migrant workers. Subjects are enterprise workers from Dongguan city (Chang'an, Zhangmutou, Huangjiang town), Zhongshan city (Nantou, Shaxi, Xiaolan town) and Shenzhen city (Songgang town). The author employed questionnaire, literature review and on-site inspection etc. to learn about the current status of migrant workers'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 discover and analyze the embedded fea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 from various dimensions.

Key words:Migrant worker, Urban and rural structure,Migrant worker Sports, Sports consumption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6)02-0020-04

作者简介:王敏(1977-),女,山东德州人,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5-11-12

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消费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陕西农民工都在哪?在干啥?——基于农民工“输出地”的调查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需求、动机和行为研究
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探析
高校体育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影响及发展策略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
郑州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