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效引导策略提升化学教学效率

2016-04-26 10:09王琳琳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性

王琳琳

【摘要】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对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化学的基础性地位愈显重要。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树立长远的发展理念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引导学生重视化学学习。另外教学中我们也要采取科学的引导策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就《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教学策略进行论述,谈一下我对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 化学 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7-02

《金属的化学性质》作为高中化学中关键的一课,对于完善学生的化学认知体系、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技能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也是进行化学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然而高中时期化学课时安排相对不足,加上教学内容相对多,教学难度相对较大。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另外也要不断丰富教学渠道,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堂参与性,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化学学习体验。

一、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定位,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进行课后练习的解答。学生只是简单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进行知识的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这就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探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较低、目的不明确、学习效率较低。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显得漫无目的。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影响,导致新的教学理念无法有效实施,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化学技能提升。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化学技能普遍较弱,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要通过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与自身知识储备之间的差距,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就《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而言,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本章内容既要涉及到之前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另外学生也开始逐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日后学习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新课改要求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还要关注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另外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有严格的要求。《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也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他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系统认知。

二、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践,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进入高中之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理论性进一步增强,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学生的化学基础普遍较弱,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这就需要教学中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思路,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化学知识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化学原理也是对于千百年来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实践,通过生活案例的分析来拉近学生与课程知识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联系我们日常所说的一些俗语,例如“真金不怕火炼”,让学生认识到其中蕴含着的化学原理;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铁锅”、“不锈钢锅”,让学生通过联想回忆认识到到“铁锅”容易生锈,而不锈钢锅不容易生锈,通过其中原理的解析来丰富学生对于金属知识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不锈钢中含有一定量的铬合金元素,能使钢材表面形成一层不溶解于某些介质的坚固的氧化薄膜(钝化膜),使金属与外界介质隔离而不发生化学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现象的解析来了解化学原理,进而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加深学生学习感知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化学作为一项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原理、化学反应式,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良好的化学实验能力与实践运用技能。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来,让学生能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所以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做好自身的教学引导之外,也要将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能够亲身融入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单调的学习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率。

此外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对比、分析,以便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良好技能。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如果学生缺乏对比、质疑,就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权力下放”,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质疑,以便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

四、善于开展师生教学互动,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简单的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不断丰富自身的认知体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规划。互动的过程使得师生双方都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提升。化学知识相对高冷,学生难以马上弄清楚。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问质疑,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不理解、没掌握的知识要及时发问,以便能够不断消灭知识盲区,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比如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做好教学示范,也要鼓励学生从中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这样的教学模式就能够摆脱传统教学中教师“一通到底”,学生“一窍不通”的尴尬局面,让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显得更为生动、有趣。

五、科学开展课堂知识小结,升华学生学习体验

《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还说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鼓励我们在教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多温习、多总结。毕竟化学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分散,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一旦缺乏有效的总结归纳,就会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降低学习的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以便能够使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与认知。小结的过程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此外小结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以便能够完善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认知。例如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使整节课显得圆满、完整,让学生对于知识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总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未来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教学中我们既要做好自身的教学引导,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认知,最终实现化学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有效性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