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宝的足球梦

2016-05-04 01:36林灵志
金秋 2016年2期
关键词:申花球队球员

◎文/林灵志

徐根宝的足球梦

◎文/林灵志

2015年10月15日,在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体育中心体育场展开的第一届青运会男子U16年龄组足球比赛,上海崇明根宝足球队以6∶0战胜重庆江北队。这是徐根宝在隐退中国顶级足球联赛后第一次率队征战的全国性比赛,也是崇明根宝队第一次的集体亮相,印有球队精神领袖“徐根宝”头像的旗帜也在球场飘扬。

十几年前的风光

为了操持自己的足球基地,也为了重新证明自己在足球界的影响力,过去的十几年里,徐根宝一直蛰伏在浦东东面的崇明岛上。陪伴他的除了会踢球的孩子,还有一些他从四处收集的寓意着吉祥幸运的巨石。徐根宝很喜欢其中的一块乌龟石,摆放时特意将它的脑袋朝向了西方。他说:“我就像这只乌龟,一步一步向上海爬得好辛苦。”

徐根宝曾是上海的城市英雄。提起1995年率领上海申花队夺冠的那段辉煌,他至今很骄傲。那个时候,每周一上海市市委会议的前20分钟,一定是讨论周末申花队的比赛。1995年联赛最后一轮,徐根宝率领申花夺冠后,当时的市领导曾紧紧握住他的双手说:“申花队夺冠使上海人民非常满意,足球改革是上海改革开放的一部分,也是龙头。”因为腰不好,时任市长徐匡迪最后一场比赛是躺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着电视看的。

徐根宝也依然记得,1998年率领大连夺冠后,摩托车在前面开道,球队大巴车一路经过闹市区再折回基地。“路上行人都驻足观看,向我们挥手,我没有想到,取得甲A联赛冠军,我们会有如此规格的游行。”徐根宝说。

2002年,当徐根宝重返申花,他在战术打法和待人接物上仍是1995年时的风格,这已经无法适应联赛的发展和球队的变化,最终众叛亲离,仅仅执教10轮便被迫下课。

徐根宝是十几年前甲A时代的风云人物,1994年到2003年的10年中国足坛属于“连沪争霸”,徐根宝是惟一一个带领上海申花和大连万达都拿过甲A冠军的教头。

他留给外界最深的印象还是他张扬的性格,这种性格,既放大了他的成功,也放大了他的失败。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给自己留后路,执教总有一种搏命的意味,就像他所说:“拿冠军是100分,拿亚军就是40分。”

在2002年那次下课的巨大打击之后,痛定思痛的徐根宝决定远离职业足球圈。那是中国足球市场化以来最为黑暗的时刻,徐根宝一直在体制内任职、任教,他熟悉体制和权力,也实在无法忍受彼时已经病态的足球环境和受腐蚀的权力。他选择到与世隔绝的崇明岛去操练一群10岁的孩子。蛰伏前他又放了一句狠话:“1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0年后,他带着他的队伍回到了中国足球的舞台中心。

根宝的队伍

如果赶上阴天,崇明岛上的初冬会比其他地方显得更冷。虽然在岛上居住了十几年,但徐根宝并没有因此退出人们的视线,还是经常会出现在都市报和电视台的报道中,内容大同小异——这位老人不容易。

徐根宝也很在意媒体对他的评价。有时候看到夸他或他弟子的稿子,就会特别开心。“在我的人生中,还有最后两件事要做,一是让俱乐部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再有就是要塑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古稀之年的徐根宝对于足球的热爱没有丝毫减退。“不瞒你说,我现在吃饭睡觉,脑子里想的都是足球。”

在基地建成之初,徐根宝就为自己树立了培养人才和塑造风格两大目标。如今看着张琳芃、武磊、王佳玉等一批球员的成长,根宝很是欣慰:“现在看来,培养人才的目标已经小有成果,我们先后为国青、国奥培养了不少队员,当初的目的算是基本完成了。老布的国奥队有将近10名球员是我这里培养出来的。”对于自己培养球员的能力,徐根宝十分有自信。“我希望这里能够成为中国足球的黄埔军校,每一名从这里走出去的球员,都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自从2002年从申花下课后,徐根宝便在这座小岛上专心搞起了青少年培养。第一批学员97人,最大的12岁,最小的9岁,每一个都由徐根宝亲自挑选。

当时报名的一共有2000多人,为此徐根宝在上海组织了多场选拔赛,自己则站在场边,通过层层筛选记下自己中意的苗子。而最终留下的孩子,便会在缴纳每个月600元的生活费后,在基地里完成上课和训练,等待着在几年后成为职业球员。

徐根宝说:当时每一个孩子,他一年都要贴补2万块左右。“一年7200元连吃饭都不见得够,还要包括住宿、服装、训练,还有好多人伺候他们。”他并不太愿意回答小孩子们家里的经济状况,略微停顿了一下,他说:“一般踢球的孩子,家里条件都不是太好。”

孩子们没有让徐根宝失望。自从球队在2006年参加全国乙级联赛后,成绩稳步提高,2012年,以上海东亚俱乐部命名的球队冲超成功,2013年,球队更名上海上港,2015赛季一举夺得中超亚军。

张琳芃是徐根宝近10年来最得意的弟子,也是打上“Made in根宝基地”标签的俱乐部出售的最值钱的商品。他的成长过程也是对徐根宝十年树人的最好概括。这名1989年出生的小伙子,从10岁左右便跟随徐根宝在岛上练球,是第一个从基地走进国家队的孩子。2010年以600万的身价转会到了广州恒大,并作为主力,成为恒大队不可或缺的右后卫。

根宝的苦衷

张琳芃、王佳玉、曹赟定、王云龙等等,一个个在中国足坛小有名气的队员如今分别效力于各家中超球队。过去几年时间里,上海的东亚俱乐部就这样几乎甩卖了一整套一线队主力。

对于不断地卖出球员,徐根宝坦言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让我们的球员走出去,一方面能让他们赚到钱,同时也能促进自身事业的发展。对俱乐部来说,拿收到的转会费培养梯队的小队员,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我希望这里能够出更多的球星,帮助俱乐部生存,也为中国足球提供更多的帮助。”

随着张琳芃这样的球员在外站稳了脚跟,“东亚制造”也逐渐被圈内广泛认可。鲜为人知的是,在当初恒大重金挖掘张琳芃时,从小在崇明基地成长起来的他却并不愿意离开这个集体。他甚至一度对恒大表态,自己要一直留在上海东亚。老帅对于弟子的这份情谊也十分感动,但他仍然执意让弟子走出去看看。在一次谈话中,徐根宝曾对张琳芃说:“不管你走不走,我都要送你走。无论在待遇上,还是在事业上,走都对你有好处。”在老帅的一再坚持下,张琳芃这才恋恋不舍地远走高飞。

搞了一辈子足球的徐根宝,如今搞的与其说是足球,倒不如说是一种体育产业。崇明基地里的这位辛勤长者,还在日复一日地苦苦寻找着职业足球走市场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靠融资、靠赞助、靠球员培养。”徐根宝用简短的话语总结了自己的生意经。如今在训练基地中,除去一线队之外,还有U17、U15和U13等几支梯队。

根宝的梦想

在徐根宝的会客厅里有一面照片墙,上面全部是当年他叱咤中国足坛时的珍贵记忆。如今已经不再是高光人物的徐根宝,并不愿过多地谈及当年的恩怨情仇,但和每一个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足球人一样,那几年从事足球的幸福让他终生难忘。对他来说,那就是人生的巅峰、辉煌。“那是属于球星的时代。当年我们(申花)和国安、大连的比赛都会吸引全城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足球和足球人是城市的名片。当时我们的焦点比赛,球场都是爆满。”

在巨大的照片墙上,有根宝当年在甲A夺冠、被球员高高抛起的画面;也有过招世界名帅卡佩罗时,两人握手的剪影。如今的徐根宝,光看外表与当年执教时并无太大差别,除了身材发福比较明显之外,乌黑的分头、时尚的墨镜都还伴随着他,手中新潮的手机则让他显得和那些少壮派职业足球人没有半点差别。只是脸上偶尔乍现的抬头纹提醒着人们,徐根宝真的已经不再年轻。

是的,辉煌已经过去,墙上那一张张有些褪色、发黄的照片,见证了徐根宝人生中美好的一段旅程,而如今的他还有新的梦想仍未完成,那是他的“中国曼联梦”。尽管这个梦想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徐根宝没有放弃的意思。“我人生中最后的愿望就是能够看到球队完成当初成立时的初衷和愿望。”

也许,在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下,这个梦的实现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但徐根宝,这位本可以功成名就,在家尽享天伦之乐的老一辈足球人,仍旧坚守在崇明岛深处的基地中,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摸索、耕耘着。

猜你喜欢
申花球队球员
一道美国数学竞赛题的推广
我不只是球员
菜鸟球队菜鸟兵
爱申花,是他们的信仰
这些球队为什么拿不到总冠军?
一个城市和他的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