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开发策略

2016-05-09 08:30章晓云
新课程·上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主题单元

章晓云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主题单元来编排的,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更具挑战性。老师不仅要考虑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还要全面考虑整个单元的教学价值如何实现,各篇课文如何互为资源、互相补充,并适当拓展教材,使单元主题更凸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主题单元;对比学习;重组教材

一、重组教材,凸显主题

开发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材教学资源,应改变原来一课一教的做法,树立整体教学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寻找一条资源线索,对教材内容的顺序安排作适当调整,根据主题教学需要,探索内外联结点,拓展主题内容,构建以“整体导读—部分感悟—整体回顾”的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是走近鲁迅主题,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除了第一篇《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都是纪念鲁迅的文章。我先引导学生读《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对鲁迅有个大致的了解,再让学生读单元导语,知道了鲁迅的外貌特征。再仔细分析每一课的写作背景与特色,我们发现,《有的人》这首诗是对鲁迅先生一生的高度概括与赞美,读懂了这一课,对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就有了粗略的印象,《一面》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鲁迅先生他“活着是为多数人更好地活”,他“俯下身子给别人当牛马”的伟大人格。基于对本组教材这样的解读,我大胆地调整了教学顺序,先学《有的人》,再学《一面》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学习《少年闰土》,加上适当拓展的阅读材料,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家里的“沙发是硬的”“会客厅的凳子也是硬的”,他的书桌是“靠窗的”,“桌上铺了一张塑料桌布,四角用图钉订着”等白描的写法,让我们如同看到一个邻居老人朴素的生活;读着这样的故事,重温先生的名言,先生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更像一位普通的邻居老爷爷,他的谆谆教诲那么具体,仿佛就在耳边回响。至此,鲁迅先生的形象最后由外貌到性格,到伟大的精神都生动起来,立体起来。这样的处理,每一篇课文不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教材资源整合将它们融会贯通,由此及彼,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对比学习,凸显语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文本要实现“编者、作者、文本与读者”四者的对话。如何实现这四者的对话呢?首先教师要正确解读教材,了解编者的用意。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编者对本单元的主题和学习方法作了提示,为教师准确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教师应利用好单元导语,不光自己读,也要带着学生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更好地实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我们有时可以对同一题材、同一主题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探究语言文字应用的奥秘。

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主题是走进大自然,要求体会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表达方法,共有四篇课文,上完第一篇课文《山中访友》后,学生对这种表达方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文中作者把山中的一切自然景物当成自己的知己,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回忆原来接触过的写景课文,与《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进行对比,学生发现课文的表达方法特别新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特别是读到我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那段,物我相融,这种写法很快就被学生接受并在小练笔中运用了。学生对这种表达方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没有按部就班地教第二课《山雨》,而是把课题全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一朗读,找出与第一课的题目相类似的那一篇。通过仔细辨别,学生锁定了第三课《草虫的村落》,不错的,题目把小甲虫居住的草丛说成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村落,很明显也用了拟人的写法,流露出作者对小甲虫的喜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和第一篇一样吗?强烈的欲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跟着作者走进了草虫的村落去一瞧究竟。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这一课作者是以小甲虫的视角来看世界,那是一个类似人类社会的世界。多么有趣呀,只有热爱大自然的人才会有如此新奇的视角和如此独特的感受。学完两篇课文,学生对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非常熟悉了,再辅之以小练笔《蚂蚁的部落》《校园访友》等,就能运用自如了。一个单元的学习轻松而有趣,学习的过程不是接受,而是探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激发。这得益于文本的整体开发和运用。

三、文本互照,凸显学法

教《月光曲》已经不止一次了,但是这一次我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效开发与整合,效果大不一样。

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艺术熏陶”,《伯牙绝弦》和《月光曲》这两篇课文虽然时间与空间都相差甚远,但是反映的主题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两篇课文都采取了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教材安排给了我启示。

我在处理《月光曲》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时,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激情来源于何处。探究这个问题总是要重点感悟“盲姑娘具有非凡的音乐鉴赏力”。

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受到《伯牙绝弦》的启发,把体会盲姑娘超强的音乐鉴赏能力作为重点,解读文本时把重点和难点都放在8、9自然段,这是具体描写《月光曲》乐曲内容的段落。解读文本,不仅要了解乐曲的旋律变化,更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穷兄妹俩高超的音乐鉴赏力。兄妹俩根据优美的旋律展开丰富的联想。他们听懂了乐曲吗?听懂了!我试着开了头:贝多芬善鼓琴,学生马上接到:兄妹俩善听。多么聪明的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实在让人兴奋,几乎全班都在喊——

师:贝多芬志在大海——

生:兄妹俩曰:洋洋兮若大海。

师:贝多芬志在明月——

生:兄妹俩曰:皎皎兮若明月。

师:贝多芬志在大风——

生:兄妹俩曰:呼呼兮若大风。

师:贝多芬志在波涛——

生:兄妹俩曰:滔滔兮若波涛。

生:贝多芬所念,兄妹俩必得之。

真是激动人心的课堂生成啊!通过这么一番解读,学生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盲姑娘高超的音乐鉴赏水平。但是还不够,我又引入课外资料《演奏断然中止》,通过阅读短文,学生了解到贝多芬性格倔强,不向权贵低头的高贵品质,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虽然贝多芬是当时杰出的音乐家,但是却得不到贵族的尊重,他们只是把音乐当作装饰,而不是真正懂音乐、爱音乐。这和酷爱音乐,却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穷兄妹俩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见惯了世态炎凉的贝多芬内心是怎么想的?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多么幸福哇!”正是这种有层次的解读,才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

总之,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语文教学更有效,让语文学习更轻松!

参考文献:

徐立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4(6).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主题单元
浅谈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探究
单篇式与单元式语文教学的比较思考
让主体性活动推动整体阅读教学
体育教学中主题单元的游戏层次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