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指导应重视“专项训练”

2016-05-09 07:51蔡亚如
新课程·上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专项训练修饰语人物描写

蔡亚如

近来,本人参加了几场省内外小学习作(写话)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听了几位老师开展的作文专项训练课,都是围绕作文的某一点展开集中的训练指导。听了他们的课后,我发现专项作文的角度小,指向明,落点准,学生能比较快地掌握一些表达技巧,更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平时在批改作文时,经常发现学生存在人物动作描写笼统,缺乏人物特点,表达不准确等问题,于是我也萌生了在班上进行人物描写作文专项训练的念头,经过几次指导,后来就有了校级公开课“人物描写作文专项训练之动作描写片断训练篇”。

记得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而我的理解是,动作描写是否“出彩”,决定着人物形象是“站起”还是“趴下”。因此,我迫切地希望学生能提高动作描写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物形象的塑造。那么怎样让动作描写“出彩”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觉得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动作具体性

有些老师认为动作往往是一闪而过,既难观察又难描写。其实,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的。再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如果老师平时能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描写时,把动作分解成若干步骤,一步一步仔细观察,并选择恰当的动词一步一步地描写,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如“擦黑板”,擦之前要把抹布放进水桶搓搓,再拧干,最后再把抹布展开,按在黑板上擦,这样擦黑板的动作被分解了,动作描写就具体了,而不是个别学生经常写的抓起抹布就擦,擦来擦去还是一个擦字。

例如,为了让学生捕捉擦黑板的具体动作,在教学时,我先请一名学生进行擦黑板的情景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想想她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都做了哪些动作?学生先说说,然后再写下来,最后再汇报交流。有的学生就观察得很细致,这样写道:“她先拿起黑板旁的抹布,蹲在水桶旁,用力上下搓着,再用力拧干,随后将抹布小心翼翼叠成方形,用手按住一边,慢慢从左移到右地擦。咦,有一个白点没擦干净,她又用力擦了几下,终于小白点不见了。她弓着身,低下头,继续擦着,那一丝不苟的神情就像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经过先演示、再说、再写、再交流,就让学生巧妙地捕捉了擦黑板的过程性动作,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动作描写的具体步骤,如果平时观察动作能注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下来做什么,注意每一个细节,这样的描写就富有条理性,具体生动。

二、动作准确性

我们常说:“行动从思想中来”,就是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内心世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鲜明。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描写他是怎样做的。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准确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教学中,为了增强动词表达的准确性,就需要区别近义词,加以比较运用。例如,在《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有这样一句话:“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里用“转、抓、挠、揪”四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难解难分的激烈场面。这里的“转”是绕着走的意思,但能否用“走”代替?我们都知道不能,因为体现不出难解难分的激烈情景。如《景阳冈》里“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这里用“揪、提、打”三个动词准确地体现武松的勇猛和力大无比。其中,“提”能否用“抡”或“举”代替,曾在我们班上引起一片争论,最后经过比较,大家还是觉得“提”更能照应体现后面拳头如“铁锤”般的重量,更能体现武松的力大无比。所以,在教学中,对意思相近的动词常辨析,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斟酌比较,筛选出最合适的那个动词,必然能提高学生使用动词的准确性。

三、动作修饰语

增加修饰语能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人物的特征。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区别比较增加修饰语与没有加修饰语的句子。如《草房子》中“小妹妹吃虾”与“小妹妹柳柳坐在椅子上,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虾,一边高兴得不住地摆动着双腿。”就呈现了天壤之别的效果,后一句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小女孩吃虾时愉快、满足的姿态,更能体现小女孩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反之,前一句则显得单调、无特性。

当然修饰语不仅体现在增加恰当的生动词语,还可加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草房子》中“父亲擦得很认真,像一个想要让顾客动心的铜匠在擦他的一件青铜器。”通过与没有加修饰语的句子进行辨析,让学生明白这里加上比喻更能让人感受到父亲的用心,对儿子深沉的爱。再比如:小贝蒂(慢慢地)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燕子,像捧起(珍贵无比的宝贝)一样,(轻轻地)送到嘴边用哈气为小燕子取暖。如果没有加上括号里的词,学生则无法感受到小贝蒂对燕子无微不至的爱。因此,通过对加修饰语与没有加修饰语的句子进行比较区别,学生就不难发现,恰当地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方法,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

当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动作描写时结合其他人物描写方法,能进一步增强表达效果。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作者对他的描写不仅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两根手指头”的动作描写,还有“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只言片语的神态细节描写,更加完整地呈现严监生在临死前的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再比如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那位青年的描写:“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这里既有动作描写,也有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青年要阻止“我”发现真相的着急,也感受到他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用心良苦。通过类似句子的品读辨析,让学生感受到,多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能更深刻地揭露人物的内心活动。

观世间百态,品人间冷暖。实践证明,动作描写的三要素的扎实训练,有效促进了动作描写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塑造的人物形象富有个性。长此以往,对于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也能扎实地展开专项训练的话,人物塑造必将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活灵活现。

参考文献:

郑晓艳.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04).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专项训练修饰语人物描写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顺序对比与汉语习得偏误研究*
叙事也要人物描写
向《少年闰土》学习人物描写
小学生人物描写素材
如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专项训练
浩浩荡荡个什么
从文本中学习人物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