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个性书写

2016-05-09 12:41冯辉
青年文学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花街徐则臣平阳

冯辉

摘  要: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可以看做是70后作家为其这代人的精神史或是心灵史的书写。作品中描写了在生活中挣扎却又不断寻找精神归宿的人物,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找寻自己的定位。

关键词:徐则臣;《耶路撒冷》;70后;个性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1

“耶路撒冷”最初源自于一个文盲老太太的念叨,初平阳最初惊叹这四个汉字组合之后所呈现的韵味和美感,最终他才发现这更是内心隐秘多年的忏悔和赎罪之结。

一、“70后”个性追求:

《耶路撒冷》关乎耶路撒冷,却非发生在耶路撒冷,其故事发生于中国南方一条运河旁几个自孩提就长在一起的发小身上。小说以初平阳回花街卖掉自家的大和堂为主线,讲述了花街几十年的变迁,历史与现实交叉,凡俗的苦恼,精神的救赎,每个人都在生活的挣扎中寻找精神的归宿和寄托。

“耶路撒冷”可以说是心灵的寄托,初平阳、杨杰出、秦福小、易长安……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属于自己的“耶路撒冷”,理想之光虽然微暗,但自有穿透时空的力量,众人合心合力护卫一座斜教堂,有大的意义存焉。“耶路撒冷”的那一头,是世界,每个人都要通过这座圣城去寻找生命中的归宿,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座圣城又有着不同的含义。

二、返乡,以及到世界去1

五个身份地位、社会经历不同的人,却因为花街将彼此的命运扭结在了一起。并且以花街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在景天赐去世后得到内心真正的释怀,冲破内心的束缚真正的面对生活。“花街”是他们寻找内心归宿的起点。将从及出发去找寻心中的“耶路撒冷”。

应该说,这些人物的性格、职业、经历、遭际均各个不同,其故事有截然相异的轨迹,甚少重合,若说有什么可以将其放置于同一个平台上审视,那莫过于他们对故乡莫名复杂的情绪。此书定名为“耶路撒冷”,这个遥远的异域城市显见得是安妥灵魂与信仰的向往之所在,但奇特的是,书中的人物及故事却尽数落足于故乡——花街之上,那个他们始终想远走高飞,却牵丝扯蔓、终究要缠绕一生的地方。

初平阳作为作品零碎线索的一个主线,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典型人物,“耶路撒冷”这个中心语汇,也是出自他的心灵指向,直到他遇到顾教授才真正明白“耶路撒冷”的含义。初平阳远离故乡,心存耶路撒冷,他被现实所羁绊,始终难以说服自己的内心,不得不放弃舒袖,从他书写的专栏文章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作为“70后”,对于这代人个性的展现,在他心中始终挂念着天赐,大和堂的出手也是为了天赐。但从他的专栏文章中又可以看出初平阳力图冲破现实束缚的那种决心,他毅然的报考北大社会系,而他的返乡是对于水乡风物人情的彻底决裂与破坏——因为他要卖掉祖屋,攒钱去朝拜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

易长安身上最显眼的标签,即为反叛。这种反叛,直接指向父亲,既现实的权威,所谓敌人赞同的就要反对,敌人反对的坚决赞同。易长安反叛的逻辑貌似有条理,实质亦大有悖谬之处,他并未有太多的精神资源作为反叛的根基,虽远离浑浑噩噩,但没有任何坚实的东西可以凭依。长年奔波在故乡的千里之外,一旦听到某种召唤之声,仍不顾危险踏上回归的旅程,一方面直接导致其身陷囹圄,故乡即意味着历程的终结;但另一方面或许故乡才是他心中的那座“圣城”。

舒袖,如初平阳所描绘的那样:“邈远但不至于苍茫,平和但绝非天真和滞涩,她的眼神是哑光的。不像二十二岁的眼神那样光滑鲜亮,也不像四十二岁的眼神,开始复杂和浑浊,它的朴雅表明它什么都看见了,但杂质永远进不了它的视野”。2她会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无条件的坚持,真如当初坚持和初平阳在一起那样。

徐则臣的写作抱负路人可见。提及书中的人物,不能不延及作者本身,与其创作心态。徐则臣为“70后”作家,他在《耶路撒冷》中写的亦是自己的同代人,故事或为虚拟,但其中的精神指向却是实实在在的,他是将自己的思考赋予小说中的多位主角。每个人都部分承担者作者自身那种复杂的情感,毕竟一个时代的人不可能千篇一律。

三、“专栏”式个性反思:

《耶路撒冷》一书独特之处在于叙事未尽其意,另以单独撰就的“专栏”文字补充之,故事叙述部分与(虚拟的)“专栏文章”交叉推进,写70后一代人的历史、爱情婚姻、理想状态。

“专栏文章”夹叙夹议,虽不乏与小说故事内容的关联,但事实上对故事的直线型行进仍构成了拦阻的效应,使顺畅的阅读不得不一次次地断裂,进入另一种语境中去。徐则臣如此做,显然非为结构而结构,其写作的野心潜藏在内。讲一个或几个曲折、或悲或喜的故事仅为显在的层面,企望凸显这一代人的个性才是其着意所在。以有“谈70后之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谈70后之于思想资源”、“谈70后之民族性和全球化”,虽然在作品中并未将以上专栏以文字的形式罗列出来,但却为我们展示了“70后”的心路历程。也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徐则臣书写《耶路撒冷》,让我们看到,“70后”已经到了为其同代人进行个性书写的阶段,为其心灵和精神个性立传。徐则臣是在进行个体生命向内在心灵的挖掘,努力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悲喜两重性,努力的表达“70后”这一代人的精神困境。但在我们看来作品中的“70后”或许难以冲突个性的精神之塔,依然承受着心灵的煎熬,但面对未来的社会,依然闪耀着属于他们的心灵光辉。

注释:

[1]徐则臣《耶路撒冷》访谈:有些问题确实从70后开始

[2]徐则臣《耶路撒冷》[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

参考文献:

[1]郭艳.徒步的灵魂与肉身——略论徐则臣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5)

[2]邵燕君.出走与回望:一代人的成长史——评徐则臣长篇力作《耶路撒冷》.文汇报.2014(6)

[3]梁鸿.书写庞杂时代的个人精神史.科学时报.2014(4)

[4]陈涛.徐则臣小说轮.文艺报.2013(9)

猜你喜欢
花街徐则臣平阳
在文化和历史的场中
成长、转徙、回望
——论徐则臣文学的发轫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 inductively coupled RF plasma cathode
【世界最美街道】系列
Masterpieces 佳作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柳暗花明又一『街』
雷平阳:行走在故乡云南
评徐则臣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