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弗洛伊精神法解读《荆棘鸟》中的拉尔夫

2016-05-09 14:45柏昱君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荆棘鸟自我弗洛伊德

摘 要: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荆棘鸟》中颇具争议的拉尔夫这一人物形象。展现拉尔夫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和自我的尘世之爱; 展现拉尔夫人格结构中本我和自我的现实之爱; 展现拉尔夫人格结构的自我和超我的天国之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相互冲撞。

关键词: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作者简介:柏昱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2013级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1

澳洲文学小说《荆棘鸟》主要讲述的是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情纠葛,梅吉跟拉尔夫的第一次邂逅是在澳大利亚的某个教区,看到站在人后的被全家人忽略的小女孩,拉尔夫竟然有些莫名的触动。后来,是这个教父给这个小女孩灰暗的精神世界里带来了光亮,让这个小女孩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他。但是神父在上帝和小女孩的选择中,选择了上帝。神父的宗教背景注定了他跟小女孩是个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荆棘鸟,一种澳洲的鸟,一生飞翔,为寻找一种荆棘树,当它找到,便让最尖的荆棘刺入娇小的胸膛,然后发出一生最完美的绝唱。这是原作者写在小说前面,作为题记的话,也是男主角在故事最后的道白。

小说《荆棘鸟》之所以可以脱颖而出,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仅在于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之间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还在于作者对于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描写,下面我就尝试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拉尔夫的人格特征以及他的爱情悲剧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适应发展起来的,它遵循“现实原则”。它主要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的作用。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规范而逐渐形成的。它的主要功能是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以便达到理想自我的实现。

正如小说《荆棘鸟》的主人公,首先他作为一名教士,就注定不能拥有男女之情,更不用说拥有这种异类之美的爱恋。他信奉的是禁欲主义,崇拜至高的神性,把本我中的本能冲动和两性之爱视为最龌蹉,最不可饶恕的罪恶。他的超我部分无限扩张,过度着压抑着本我部分,使他欲罢不能,自责又愧疚。最终导致他人格分裂,最后像一只荆棘鸟一样悲惨地死去。

他的三重性格分析:第一种是聒噪不安的本我。拉尔夫是一名才华横溢,头脑敏捷,会多国语言并且有着不凡的外貌和健壮体魄的神职人员。他从小便是受到良好的禁欲思想的熏陶,对上帝要保持一颗虔诚的心。并且他也很清楚一个神职人员追求爱情是严重违反宗教道德和清规戒律。那他为什么还会做出这种偷尝禁果的行为?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人的本我部分是有力比多组成的,这部分完全是无意识的,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隐藏着很多为伦理道德不齿的本能冲动。处于这一部分无意识状态的本我总是遵循“快乐至上”的原则,迫使自己想方设法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作为拉尔夫,虽然他从小便是受到清规戒律的教育,但是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拉尔夫与梅吉初次分别时,“当他向她的面颊低下头去的时候,她踮起脚尖,与其说她想方设法倒不如说她的嘴唇碰巧挨上了他的嘴唇。就像尝到了蜘蛛的毒汁似的,猛地往后让了让。这一次次与梅吉的紧密接触中,拉尔夫的本我占据着首位,他的情感大于理智,超我被遗忘在角落, 本能欲望得到了发泄和满足。尤其当他与梅吉的爱情结晶-戴恩的出现。更是增添了拉尔夫内心的负罪感,当他向红衣主教忏悔了自己的隐私,没想到竟然得到他们的原谅,更是增加了他内心的痛苦。

第二种是追求完美的超我。英俊潇洒,才华出众的拉尔夫拒绝了心爱女子梅吉的追求,并且刻意与许多优秀的女性保持距离。这是超我强大的力量指导着他,限制着他。罗马天主教的禁欲主义要求甚至人员只可以把自己的精神跟上帝结合,对普通的性爱要加以禁止。在这种禁欲主义的熏陶下,对女人的爱欲,对金钱的迷恋让拉尔夫几乎不受这些红尘的干扰。在洪水泛滥期间,他帮助教民转移牲畜;火灾期间,他赶来援助教民,成为教区居民的一大精神支柱。他利用他的政治头脑跟外交手腕让罗马这座城市在二次大战中免遭战争的创伤,同时他的经营才能也给教会带来了无数的财富。拉尔夫把一生奉献给了上帝,为了上帝,他放弃了自己的爱情。

第三种是拉尔夫欲爱不能,欲罢不能,自责又愧疚的自我。拉尔夫心灵的一端是对上帝虔诚的职责与效忠,另一端是对梅吉刻骨铭心的爱恋。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违背了上帝的誓言,在上帝面前他是有罪的,在梅吉面前他是愧疚的。所以他的人格动态的能量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摇摆,在矛盾困苦中挣扎。

《荆棘鸟》是由于主人公人格的极度偏执,最终导致悲剧的产生,虽然前者是“超我”占主导地位,后者是“本我”占主导地位。所以,在生命的长河中,人们一定要学会平衡三者。

参考文献:

[1]考琳·麦卡洛.《荆棘鸟》.曾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8, 1.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译者的话》,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四页.

[3]姬莉﹒俄狄浦斯情结的文学实践[M].东方出版, 2009.

[4]方晓梅.《荆棘鸟》中女性情感悲剧的启示[J].理论界. 2006(11): 176.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第285页.

猜你喜欢
荆棘鸟自我弗洛伊德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荆棘鸟》
《荆棘鸟》主要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基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在荆棘中歌唱——《荆棘鸟》与《红字》女主人公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