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对实验考试中标本辨别能力的提高作用

2016-05-10 08:59王碧玉唐正宇姚玲
新课程·下旬 2016年3期

王碧玉 唐正宇 姚玲

摘 要:主要探究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对实验考试中标本辨别能力的提高作用。方法是将本校1156名学生分成两组,实验组(600人)进行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学习,对照组(556人)不进行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学习,再对他们进行实验考核,检测他们对相关标本的辨别能力,同时以期末成绩来验证其学习能力的提高。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对标本辨别能力好的为570人(95%),对照组的学生对标本辨别能力好的为500人(90%)。这说明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对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理论课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寄生虫学;形态摹绘练习;实验考试;标本辨别能力

寄生虫学作为一门研究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发生及发展规律、致病或传病机制、诊断及防治对策的科学,属于病原生物学范畴,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其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为了使学生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好地结合,围绕这一宗旨,我校教研室在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和改革,探究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对实验考试中标本辨别能力的提高作用。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为后期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实验基础。厉旭云等人研究发现,近年来,高校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表明实验改革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有积极作用。能够将理论知识和综合实验技能有效结合起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寄生虫学上课全部学生。

2.调查方法

让实验组进行15种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学习,对照组不进行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学习,再对他们进行实验考核,随机抽取10个标本检测他们对相关标本的辨别能力。答对8个及以上为辨别能力好,小于8个为辨别能力差。再根据测试结果,做出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在校大二医学生,共1156人,其中年龄15~20岁,男生24人(占2.1%),女生1132人(占97.9%)。实验组600人(占51.9%),对照组556人(占48.1%)。

2.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对实验考试中标本辨别能力的效果

实验组600名调查对象中,标本辨别能力好的有570人(95.0%)。对照组556名调查对象,标本辨别能力好的有500人(90.0%)。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辨别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3,P=0.00)。

三、讨论

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好地结合,我校教研室在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和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传统寄生虫学的实验教学中,带教老师多以安排学生观察寄生虫玻片标本和瓶装标本为主,虽比较直观,但是由于标本细节模糊,很难清楚辨别不同类别标本的形态特征,印象并不深刻。并且学生在光学显微镜下长时间观察玻片标本后,自我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实验课仅仅成了一个“自由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不佳。教研室对寄生虫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许多实验互动内容,通过活虫观察,对寄生虫形态了解更为深刻,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实验操作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将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不仅使用动态图片结合文字对寄生虫特征进行描述,还有动画解读等形式。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在整个改革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标本进行辨别学习,在基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描摹练习,以增强对繁多标本细节的认知能力。

上述一系列实验教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掌握了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内容,并提高了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寄生虫实验课教学的探究,相关文献显示:不管是提问式教学还是互动式或其他的教学模式,都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实验课标本的学习,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很好。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也与此一致。通过对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学生对于寄生虫的某些特殊结构和形态有更直观的感受,加上老师的讲解,他们对于寄生虫的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基于国家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与支持,通过对人体寄生虫实验课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并且不断改进,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厉旭云,梅汝焕,叶治国,等.高校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131-135,197.

作者简介:王碧玉,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医学基础部微免教研室。

通讯作者:唐正宇。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