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一位活在影子里的作曲家?

2016-05-12 21:06杜晶晶
音乐爱好者 2016年4期
关键词:舒伯特交响曲奏鸣曲

杜晶晶

由好友约瑟夫·冯·施鲍恩(Joseph von Spaun)赞助,舒伯特于1828年贝多芬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举行了一场公益音乐会。他是贝多芬葬礼的火炬手之一,很多人认为这场音乐会是舒伯特个人向这位德国作曲家的致敬。如果音乐会的现场观众仔细聆听的话,会发现艺术歌曲《在河流上》(Auf dem Strom)是对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葬礼进行曲开头主题动机的映射。舒伯特显然认可贝多芬的声望与地位,他对一位友人说:“继贝多芬之后,如今谁还能有一番作为?”

舒伯特一生都活在贝多芬的影子里。他出生时,贝多芬已定居维也纳,并在那儿度过了自己的余生。造化弄人的是,舒伯特也只比贝多芬多活了一年。然而,在贝多芬巨大的影子下,舒伯特却发展成为了一名独具一格的艺术家。

舒伯特的父亲是一位学校校长,他的家就是教室,如今仍能参观。他的家庭虽十分贫困,却很有素养,且充满了音乐的氛围。七岁的舒伯特得到了传言毒害莫扎特的安东尼奥·萨列里的关注,青少年前一直师从于他。1808年,舒伯特成为宫廷教堂合唱团(如今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一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在其领衔的学校管弦乐队里学习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早期作品,在家庭四重奏中学习了中提琴演奏,并开始为他们创作。他是城里一流学校的尖子生,绝非一介粗人。

与莫扎特一样,舒伯特的成熟音乐是他所钟爱的意大利风格和德国风格的结合。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认为奥地利音乐应当摆脱德国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予以批判。在他1819年的日记里,他将这种影响称为贝多芬“怪现象”,不过,他自己的音乐语言也受到了这位伟人的影响。

舒伯特很受贝多芬鼓舞,他与他的校友共同演奏并演唱贝多芬的艺术歌曲,还常常用同样的内容来创作他自己的艺术歌曲。在他创作的歌德的《迷娘之歌》(Kennst dud as Land)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效仿贝多芬的地方。那我们是否也能在舒伯特《第四交响曲“悲剧”》中听到他效仿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的地方呢?尽管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式的C小调,但却是一部非贝多芬式的伟大作品。对舒伯特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是贝多芬《第二交响曲》,在他的多部作品中进行效仿,直到1824年创作的C大调《大二重奏》。

从合唱团学校毕业后,舒伯特被训练成为一名校长。他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因此很快就放弃了。他的另一位朋友,弗朗茨·冯·舍贝尔(Franz von Schober)邀请他共住。在这期间,他尝试着教授音乐,但也很快放弃了,最终成为一名全职的作曲家。

舍贝尔资助舒伯特稿纸,并把他介绍给歌手福格尔(Johann Michael Vogel)。福格尔上哪儿都推荐舒伯特,还数次带着他一起度假,在其中一次度假中,舒伯特创作了《鳟鱼五重奏》。这部五重奏是受当地一位医生之托创作的,并被指明要求将其创作的艺术歌曲《鳟鱼》收入其中。

舒伯特几乎称得上是历史上首位没有官衔的作曲家,虽然在1818年夏天,他临时充当了埃斯特哈齐(Esterhazy)王室的家庭教师。他的多部钢琴二重奏都受到了埃斯特哈齐家族两位女儿的启发,他似乎还爱上了其中一位女儿卡洛琳,并将《F小调幻想曲》献给她。他著名的《军队进行曲》也创作于那个时期。

舒伯特的抱负是征服歌剧舞台,可惜事与愿违,公众对罗西尼的狂热追捧使他的一部歌剧迟迟未能上演。舒伯特本人也十分崇拜罗西尼,他甚至因此而创作了两首意大利风格的序曲。他的独幕喜剧《密谋者》(Die Verschworenen)现今偶有上演,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却遭到了禁演,因为在当时专制的后拿破仑政府眼里,一切带有阴谋暗示的题材都是麻烦。

舒伯特的天性是彻头彻尾的古典主义。扎根于海顿和莫扎特的他发现,贝多芬生硬的对比与极端的表现方式很难被吸收到他自己的晚期作品中,于是他以一种更为微妙的方式处理这类情感和文本的冲击。舒伯特曾经在城里的咖啡馆、音乐商店和剧院里远远见过贝多芬,但却从未鼓起勇气上前与他交流。在仅有的一次会面中,舒伯特甚至紧张得舌头打结。

往坏里说,舒伯特常被认为是一个笨拙的外行,或者只是一个自学成才的音乐家,但这些见解是错误的。舒伯特的朋友圈非常有见识,他对音乐的思考非常深刻,几乎不亚于贝多芬,而且音乐对他们俩来说都是一条通往雄伟事业的康庄大道。

在舒伯特死后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很多人都将他视为一位没能成为另一个贝多芬的天才。直到1947年,作曲家恩斯特·克热内克(Ernst Krenek)公开抨击了这样的错误观点:舒伯特仅仅作为一名艺术歌曲作曲家而闻名,只擅长创作小型作品,无法驾驭大型作品如奏鸣曲和交响曲的创作;他的音乐形态杂乱无章,缺乏和声的力量。评论家最爱揪着不放的是他习惯用下属调来开始奏鸣曲或交响曲的再现部,进而第二主题可以自动回归到主调上,他们声称,这样舒伯特就用不着再费心谱写新的转调了。就是这样一位似乎被指“懒惰”的音乐家,其创作生涯不到二十年,却创作了超出比他年长一倍的大多数作曲家的作品数量。谈到舒伯特对和声方向敏锐的把握,事实上,那是多么绝妙的点子啊!

在舒伯特得知自己因患梅毒而被判“死刑”的最后几个忙碌的年头里,他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并渴望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这就是为什么他会留下大量未完成的作品,其中许多作品都表明他试图寻找“如何做到”的方法——如何延伸交响性的旋律构思,并试图将展开式结合在一起,以此达到戏剧性表现的目的。这是舒伯特自《C小调四重奏》(创作于1822年的作品D.703)起最后这惊人的六年里,成熟创作风格的深远发展。

尽管舒伯特偶尔会通过作品向贝多芬致意,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音乐发展方向,这在他晚期的作品中形成。他自创了一种类似贝多芬中期的新的音乐发展,即初始旋律贯穿整个或大部分乐章(就像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慢乐章),包括《A小调钢琴奏鸣曲》(D.784)的第一乐章、晚期作品《C小调奏鸣曲》(D.958)和他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D.887)。舒伯特将抒情主题分解成成分动机(constituent motif),这是他推进其音乐论点的新颖手法。

舒伯特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主题的分解,是他对旋律进行拆分的绝妙例子。他对《第九交响曲“伟大”》的主题也进行了类似的处理。他最后的几首钢琴奏鸣曲和室内乐作品都体现了他深深的忧郁,这种忧郁疏离感在《冬之旅》中的“街头风琴师”中达到顶峰。声乐套曲《冬之旅》透过通往死亡的寒冷景象,描述了一个被爱人背叛的年轻男子绝望的旅途。对于情感麻木的描绘,无人能及舒伯特。

从舒伯特的C小调作品中总能嗅到贝多芬的味道,比如他仅在数周内就创作完成的最后三首奏鸣曲的第一首D.958,虽可谓是舒伯特晚期作品中最具贝多芬风格的作品,且与贝多芬的最后三首奏鸣曲非常相似,但仍是一部完全独立的作品。还有《第四交响曲》的慢乐章,可以说是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慢乐章的致敬(贝多芬这一乐章本身也是对莫扎特《C小调奏鸣曲》的致敬)。

在临终之时,舒伯特希望听到贝多芬的《升C小调四重奏》。他是否是随着乐曲开头脱俗的赋格而离开人世的?他是否因为贝多芬晚期作品中对赋格曲式重燃的兴趣而在去世前最后几周开始向赛赫特(Simon Sechter)学习复调对位法?舒伯特最后一首未完成的交响曲是D大调,作品的手稿中充满着大量对旋律素材进行对位的尝试。如果舒伯特继续活下去的话,他的这部交响曲呈现的新风格是否会大量地使用贝多芬所强调的复调手法,并被舒曼、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这些后来的浪漫主义者所追随?舒伯特的音乐在他死后的几十年后再次被发掘,事实证明,他的音乐甚至超越后人。

猜你喜欢
舒伯特交响曲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春天的奏鸣曲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周末交响曲
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4》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