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精读思想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启示

2016-05-14 12:43乔桂英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叶圣陶阅读教学

摘 要 教师指导缺失,阅读的基础训练缺失,是当前中学阅读教学明显存在的问题。叶圣陶先生的精读思想是对精读的正本清源,也是对当前中学阅读教学之偏颇的纠正。他的精读思想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指导工作,要让精读、略读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配合;要走出精读指导是逐句讲解的误区;每个阶段的精读指导,都要在追求实效上下功夫。

关键词 叶圣陶 精读阅读 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以下简称叶老)是中国20世纪伟大的语文教育大家,其精读思想更是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富有生命力的语文教育思想。重读叶老的精读理论,对今天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叶圣陶精读思想概述

叶圣陶、朱自清二位先生于1942年发表了《精读指导举隅》,叶老写了前言部分,这是体现他精读思想的重要文献,另外还有《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文。

叶老对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的指导做了精辟的论述。

1.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精读不只是一种阅读方法,还是一种教育思想。叶老把语文教材分为精读本和略读本两种,与此相适应,将课型分为精读课型和略读课型,与此相配套的阅读学习方法分别是精读法和略读法。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1]叶老认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要养成文学欣赏的能力和阅读的习惯。这个目标需要精读和略读共同完成。精读是主体,是就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而言的,精读所占课时多,教师要做详细的指导,学生要从精读中获得种种阅读经验。精读是准备,是就精读的目的而言的,从精读中获得种种经验,其目的是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阅读其他文章或者著作,这就是略读。

2.精读指导的思想

叶老在《略读指导举隅》中说:“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2]但是细致、深入的指导并不等于教师要始终扶着学生走路,教师要本着使学生逐步减少对教师依赖的原则来指导精读。

精读指导要经过预习指导、课内指导、练习指导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在指导上下功夫。“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3]

预习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生词,解答教师的疑问。教师的有效指导体现在任务的布置和预习检查上。

课上讨论阶段的主要任务:质疑解难,含英咀华,深化认识。教师的指导体现为:督促学生课下做充分的准备;平时要帮学生养成讨论问题、发表看法的习惯,包括听话、评判、发表、态度、观点比较的习惯;精当的点拨,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之处予以纠正,对疏漏之处予以补充,对疑难之处予以阐明。

练习阶段的目的是:涵咀得深,研讨得深。主要形式有:吟诵、参读和复读。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为:对吟诵语调高低、强弱、缓急的指导;对参读文章选择的指导;用足以看出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考查。

二、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材使用观的更新,使教学目标和内容多元化;学习方式的更新,改变了教师的“满堂灌”,凸显了学生主体;阅读教学理念(对话和个性化阅读)的更新,解放了学生的阅读,教学气氛空前活跃。但是问题也随之呈现。

1.教师指导缺失

在阅读对话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多了,但是学生作为不成熟的对话者,肤浅、偏差是难免的。教师为了表示尊重学生的见解,放弃话语权利,成为“旁观者”和简单的“应和者”,廉价的表扬和不置可否的评价随处可见。更有甚者,有的课改学校出现了“无师课堂”,课堂成为学生自娱自乐的天地,文本成为学生随意阐释的对象。“教师不作为”“教师浅作为”正成为目前阅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2.阅读的基础训练缺失

20世纪80~90年代,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阅读、写作能力是训练的重点,但机械、刻板,以浅层记忆和理解为主。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关键词是人文性、语文素养、体验、个性见解等,与生活、社会和学生的联系多了、活动多了、拓展多了,而扎扎实实的阅读训练却少了,对课文精推细敲的功夫少了。热闹的课堂之下是对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培养的掏空。

三、叶圣陶精读思想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启示

1.要让精读、略读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配合

与叶老所处的时代不同,现在的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分编的精读教材和略读教材,但是每个单元都规定了精读(讲读)课文和略读(自读)课文,自然就应有精读课型和略读课型。但是教师的精读和略读意识不是很淡薄,处理显得很随意。

(1)精读宜精

精读是对读物全面、细致、透彻的阅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4]。要通过精读养成细读深思的习惯,学会阅读各种文章。精读宜沉下来字斟句酌,咬进文字深层,嚼出文字真味,而不是走马观花,在文本外围打转。

(2)略读宜略

略读是对精读的应用,从精读获得的种种经验要在略读中得以应用,读的篇目多了,那些经验就会内化为阅读能力和习惯,一生受用。

(3)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

从教材编排看,一个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不仅在内容或者文体上有联系,在阅读经验上也应该是相互照应的。

叶老对精读和略读的设计启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阅读教学。

(1)单元规划,确定目标

精读和略读的配合需要有单元的整体规划,要有单元训练的重点,精读略读才能一以贯之,形成合力。

(2)合理分配课时

该精的精,该略的略,精读略读才能相得益彰。一个单元,可以用3~5课时精读一篇,如《孔乙己》,其他篇目用1课时略读或者课下自读。

(3)强化课型意识

把精读课文上成精读课的样子,把略读课文上成略读课的样子,精读为“一”,略读为“三”,举一反三,相互照应。

2.走出“精读指导是逐句讲解”的误区

说起精读指导,我们往往把它和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联系起来,因而把精读指导和课改新理念对立起来,导致精读指导步入误区。

(1)逐句讲解

新课改之前,精读课上,教师逐句讲解十分普遍;新课改以来,在某些“异化”的精读课上,这种现象依旧存在。

(2)指导缺失

如前所述,教师退出指导席或者指导不到位。

叶老的精读理论正本清源,给我们如下启示。

(1)逐句讲解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理念的产物,是“满堂灌”的体现,并非精读所致。针对精读指导中逐句讲解的现象,叶老曾用归谬法来证明其不可行:①假定学生无法了解那些字词的意义,……⑤假定教学只是授受的关系,学生是没有能力的,自己去探讨也无非徒劳,必待教师讲了授了,他用心地听了受了,才会了解他所读的东西[5]。

(2)精读指导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熟读精思的习惯,这个习惯只有在学生自己的阅读中才能形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精读学习也不例外。“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6]教师要本着使学生逐步减少对教师依赖的原则来指导精读。

(3)精读指导的特点是“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精读指导是精细的,但就指导的内容而言,只需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给学生所不能。叶老认为教师应该揣摩哪些地方是学生不容易领会的,就要在那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思考后不能解决的,再向学生讲明白。精细的指导功夫,教师要用在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上,用在对学情的了解上,用在对点拨时机的观察上。

(4)精读指导的效果在于能“举一反三”。精读指导应立足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叶老说:“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7]教师做精细的指导,目的是使学生在精读中获得各种经验,学生自己应用这些经验再去阅读长篇巨著或者其他篇章。所以,精读指导要有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发挥“一”的作用。教师在指导中,要有一种自觉意识,注重“类”的提炼点拨。

3.每个阶段的精读指导都要在追求实效上下功夫

精读要经过预习、深入探讨、练习巩固三个阶段,这是普遍的现象,和叶老的设计基本是一致的,我们耳熟能详,但是说到效果,中学六年都难有成效,预习、探讨、练习,一步不落地做下来,阅读教学始终低效。长此以往,师生产生的学习倦怠,预习可有可无,探讨流于形式,巩固依赖于练习册。

精读要想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指导。叶老对精读指导的实效性作了精辟的论述,值得我们细细玩味,对照今天的做法,获得有益的启示。

(1)预习阶段指导

①任务要具体、有针对性。大部分教师把预习任务确定为:解决字词、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叶老认为,古代诗词,可以根据体例确定其朗读的节奏;文言文,可以要求断句。还有提问,他认为,“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却不妨预先提出……”[8]这两个提问的标准——应该知道、未必能自行解答,值得教师体会。现在流行的学案,习惯提出很多问题,像练习册,是没必要的。有些问题在通读中自然能解,有些问题比较繁琐或者艰深,不是学生必须知道的。

②检查要得法。检查预习的通行做法是朗读和问答,但是朗读没有具体要求,问答涉及面有限,效果不理想。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检查形式,但是无论哪种检查形式都要要求具体、面向全体。如用读书笔记检查,对生字词要求:工具书的解释+联系上下文含义的自我表述;对解答的问题要求:是自己参考和思索所得(教师要给学生提示参考和思索的路径及方法)。

(2)深入探讨阶段指导

①备疑要充分。研讨环节的种种问题多和学生准备不充分有关。为了使这样的活动有真正的意义,就要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有些教师把课堂讨论的问题只放在课堂上提出,显然是没有充分准备的。学案把一个比较详细的学习方案教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自学,课上展示,有的课改学校,每天都有一半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学案,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学生课前准备。

②点拨要精当。精读指导,关键在于一个“精”字,字字珠玑,学生才会真有收获,指导效果才会好。有的教师一说起来,汩汩滔滔,没完没了,远不如关键处的三句五句让人警醒。前几年流行的“定时讲课”限制了教师发言时间,潜在地也就提出了精当的要求,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③减少问答式。教师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双方对接频繁,教师的主导就会过多介入,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倡导讨论展示后的教师点拨、总结,倡导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有比较大的自主、自由空间。当然,教师何时介入学生的讨论,也要看需要。

(3)练习巩固阶段指导

精读的课后练习,还是首先要在“读”上下工夫。精读不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它要求熟读精思,获得深入的体会,“文章不厌百回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后阶段的阅读练习是前面教学的深化,学生会达到阅读的新境界,获得阅读的新感受。无论是叶老倡导的吟诵、参读、复读,还是我们使用的比较阅读等。

做大量的习题,巩固所学,对以阅读为课程目标的语文而言,并非捷径。仍然字字珠玑,切中要害,有正本清源的作用。指导学生反复读、细致读,才是精读指导的根本。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叶老的精读思想仍然字字珠玑,切中要害,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其启示我们:精读本来的样子很简单,就是要重视读书,重视读书的成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下到精读和精读指导的功夫,为一生的阅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乔桂英(1969-),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叶圣陶阅读教学
霜的工作
叶圣陶教育名录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燕子,住下吧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