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云南的歌会》教学中的朗读处理

2016-05-14 12:24朱影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歌会云南课文

朱影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会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执教《云南的歌会》时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探索朗读方式及策略,谈谈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8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表现作者沈从文精神境界的散文。这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3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云南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热爱民族文化,也能学到人物、场面的描写方法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从而指导今后的写作。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多设计读的环节,坚持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具有唤起形象、加强理解等多种功能。我在《云南的歌会》一文的教学中共设计了4种方式的朗读,即:听读、指名读、诵读、齐读。

一、听读

这是导入新课后安排的第一种形式的朗读,即学生听录音配乐读。学生边听边思考,在朗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一定的文情相通的背景音乐,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听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范读下提高阅读能力和朗读水平。学生听读后,大部分学生能概括出云南歌会的3个场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文字,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了解了云南的歌会与演唱会的不同之处,领略到了云南的民族风情,初步感受了云南的歌会淳朴本色的特点,对这篇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下一个环节赏读课文精美语句,突破本文的重难点奠定了基础。

二、指名读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我也不例外。探讨完毕之后,学生对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在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在《云南的歌会》的教学中,我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对赶马女孩、景物描写以及山寨传歌的相关段落和词句进行品读、分析,在“读”中悟,在“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指名朗读不拘长短,酌学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便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他还说,倘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意思,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另外,指名朗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三、诵读

诵读,是用相应的情感朗读相应的文字。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学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在《云南的歌会》教学中,我把这个环节放在深入学习文本之后,这时的学生已经对文中所描写的歌会有所体会,从唱歌的人身上体会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作者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体会和了解,这时候的读就是一种带有情感体验的朗读,这种朗读建立在对散文的品析之上。作者的情感不同,在读的时候语气语调也不一样。学生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感染,引发了内在的情感,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理解基础上的这种诵读,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文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对书中的某段文字感兴趣,不妨读熟。读熟了,不待翻书也可以随时温习,得到新的体会,就是很大的乐趣。”即“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四、齐读

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地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的要准确,读的要准确,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这是一种集体性朗读,并不一定要求众口一“调”,齐读可以大声地、放开来读,专注程度比自由诵读要高。在这节课的末尾齐读课文,由分散到集中,再次领悟文章的中心,感受云南人民那纯朴本色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方式。学生边读边感受,那些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魅力,将会在学生的心灵空间回荡。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历练,一次成长,更是一次飞翔。这堂课渗透着一名普通语文教师对课改的理解和领悟,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与研究。回顾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一次次打磨,一步步前进。在此过程中,我心中逐渐树立起这样的教学理念:坚持以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回归本色语文,让课堂真正具有“语文味”。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第二中学(235000)

猜你喜欢
歌会云南课文
家乡的夜歌会
B站《夏日毕业歌会》官宣阵容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背课文的小偷
三月歌会好热火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