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语文学习的秘籍

2016-05-14 12:24江波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藤野孔乙己交流

江波

离开了反馈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抓住语文教学的有效环节,注重多元化反馈策略运用,可以使学生在主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在主动修补完善的过程中“精益求精”。跳出依赖教师的讲学模式,借助反馈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调整机会,引导他们在主动查找问题与不足中积极思索探知,帮助他们接受消化课程知识,利于他们在温故中获得不一般的感悟体验。活化反馈运用,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运用技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当堂练习,摸准脉动

反馈,作为教与学相互沟通的重要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尝试和灵活运用的机会,这也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地方。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感知,帮助他们主动暴露学习认知思维,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借助当堂练习,能在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基础上,便于教师及时调整策略,有效优化教学方法。

设置科学合理的随堂练习,在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中摸清学生的学习实情。如,在人教版(下同)8年级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学中,根据阅读导引中“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我设置了两道练习题目:一是请你以不超过200字给藤野先生画像,展现其显著的特征;二是让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并通过一两句话来概括其中的异同。这样的练习设计,考查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文本素材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从相关的文字信息中摘录筛选出相应的内容,让他们对藤野先生有更为直观形象的认知。通过两个题目的相互融合,使得学生感受到藤野先生与其他老师不一样的严谨、热情和善良,帮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更为全面的感知。通过练习来找出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思考作者在藤野先生的教育下受到了一系列的影响,使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跃然纸上。借助这样的练习引导,使得学生通过拓展延伸,深切感受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深层次原因,也使得学生对作者表达的重要内容有更多的深刻感思与认同,深化理解感悟。

围绕课程教学要点和学生认知差异,突出“重点展示和难点化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出相应的破解策略,帮助他们不断深化阅读感知。设计的练习应多对学生自我充分酝酿和自我深思有一定的导向意义,让他们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主动思考探知,帮助他们找出其中一些“端倪”。深入挖掘练习中的隐藏信息,鼓励学生结合个体感知并主动搜集整理,让他们能集中注意力学习运用课程知识。

二、网络互动,教学相长

借助网络信息实行线下反馈沟通,能有效弥补课堂上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影响,能使得学生在广泛获取丰富反馈中主动学习,并借鉴外来先进学习经验和方法。网络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更为自由和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网络互动,拉近了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距离,让他们在多方交流中获得深刻感悟。如,在9年上册第1课的《沁园春·雪》的教学中,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建议学生根据该词描述的内容,就“北国雪景”搜集作者写作该词时的相关背景知识。学生利用互联网认真查阅了相关的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并结合时代背景提出自己的理解看法,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联想空间。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运用时空穿越的方式,就“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与毛主席进行“交流”,深入挖掘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建议学生利用QQ群、微信号等方式,在课余相互展示搜集的素材,让他们带着不一样的观点主动沟通。我则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以客串交流者的身份,适时在群里抛出一两道富有指导性的思考题目,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进行深入交流,帮助他们强化整体理解感知,有效丰富他们的阅读感知思维。通过网络互动反馈,让学生走出自我理解思维定势局限,使该词能主动与写作时代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意义,也使得诗词教学绽放旺盛的生命力。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形式进行交流,能使学生在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不断开阔认知视野,获得不一样的感知体验。多给学生设计具有导向性的话题,让他们在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强化感知体验。多尊重学生不同意见,让他们在相互争鸣和彼此讨论中形成更多的认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语言文化知识。

三、片段练笔,学会反省

实践出真知,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表达运用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运用片段练笔来引导学生反馈,使学生在自我尝试的过程中找到学习切入点与平衡点。运用片段来练笔,让学生在主动训练和积极总结的过程中反复训练,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片段练笔,学生将语言文化知识积累主动转化为实践运用。

学生在主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生成更多不同凡响的智慧。如,在9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深入揣摩孔乙己的内心活动,我要求学生在通读孔乙己喝过半碗酒与别人争辩是否识字的事,让他们模拟鲁迅先生的笔法,从孔乙己其他的外貌特征去描述,通过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相比较来主动剖析,深化理解感知。有的同学以外貌描写为起点,“孔乙己花白的胡须很是浓密,约莫寸把长,特别是喝完酒后,胡茬上沾着的酒,仿佛一抖就能掉下来;孔乙己的两颊深深的陷了进去,好似骆驼突兀的驼峰。”有的同学则是以孔乙己的眼神为描写对象,“听完了别人说自己不认识字儿,他当时露出不悦,眼睛斜视对方,好像在说不识字么?要不咱俩来比一比。”有的同学以口语描述为起点,“不值得一提,不可理论,读书之高,非你辈知也。”这些描述,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让学生从自我反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问题。通过对比,也使得学生对自身的阅读理解感知和表达运用有了全新的感悟体验,让他们在自我深入探知的过程中掌握阅读与写作技巧,帮助他们提高了综合语用技能。

在指导学生片段练笔的过程中,多关注学生认知需要,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给他们提供具有开放性和多样化的训练题目,在主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积淀。尊重学生的意见,给他们更多的自我调适和主动运用机会,让他们在不断筛选有效信息点的基础上,能紧扣重点进行反省,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如前所述,反馈运用,使得学生牢牢抓住学习主动权和表达话语权,让他们在不断调整学习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获得丰富感思。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认知需要出发,注重以过程反馈为主,突出课外信息沟通交流和书面表达运用,使得学生在掌握丰富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认知,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第三中学(239000)

猜你喜欢
藤野孔乙己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