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5-14 17:43黄银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职业规划应对策略

黄银镇

摘 要:随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显得愈来愈重要,关系着大学生一生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大学在职业规划方面还有着很大的不足,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学生层面,都未能认识到职业规划在大学生人生中的重要意义。鉴于此,在考虑到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的同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教育;职业规划;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9-0013-03

1 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大学是学生生涯中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是由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衔接点,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方向,所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实现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和欲望,按照他的理论的层次分布,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居于金字塔尖的位置上,也是人类最高级的需求,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每个人而言,实现自我就需要不断地探索自己,挖掘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存在盲目性,不知道去选择什么职业,更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在自己选择职业的道路上无法坚持,心理的落差也会越来越大。好的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开始着手,结合自己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所学专业和行业现状,确定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并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明确自己每一阶段所要做的事情,在自己计划的道路上顺利前进,这会给大学生带来良好的职业开端。

1.2 未雨绸缪,提前谋划自己的就业之路

当前我国的经济已经从高速的发展期转为平滑的稳定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经不像十几年前一片大好,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寻找工作,竞争可谓十分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就要提前谋划自己的就业之路。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经常发现,在相同学校、相同专业、相同班级的学生中,有的同学能够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而有的同学在毕业后乃至毕业后一两年仍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主要差距在于大学时代对自己就业是否规划。相信每一个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都不是毕业之后才去考虑怎么就业,而是在步入大学时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考虑自己想要做什么,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要获得怎样的成绩,取得哪些证书。在目标的指引下,其会在大学生活中主动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我国大学中存在一批定向培养的专业学生,这些专业的技术性比较强,就业面比较窄,因此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都会分配到与学校有合作协议的企业。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景气,这一部分企业开始缩减了招收的名额,这让一些学生毕业后只能自寻出路,由于可选的岗位极为有限,只能选择跨专业就业,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1.3 颠覆传统,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极为严峻,但是大学生的期望值并没有丝毫的降低,择业时仍然存在追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的心理趋向,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是大学生的首选岗位,而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也是他们工作的首选之地。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来看,这些岗位和地区已经满负荷,国有企业的招聘岗位在近几年来逐渐减少,一些大型国企甚至出现裁员的现象,而机关单位则需要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参加考试,北上广深这些地区的房价逐年上涨,薪水的增速远比不上房租的增速,这些问题是摆在大学生就业前的一道坎。现代大学生应该有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当调整的能力,对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待人接物的能力、擅长的技能做充分的分析,可以帮助其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估,迅速准确地为自己定位,逐渐理清生涯发展方向,形成明确的职业意向。就职业规划而言,新兴产业和私企的兴起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舞台,在这里能够把自己的激情和理想较好地释放出来,相比较而言,这些岗位的激励更加明显,薪酬的浮动性也更大,只要自己踏实努力,就会得到相应的薪酬。此外,大学生创业也是几年来比较流行的职业规划,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单独或者合伙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磨炼了意志,给自己的职业规划带来了宝贵的财富。

2 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2.1 社会环境因素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中,社会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里,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从经济方面来看,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时,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则会较广,薪酬水平也较高,例如21世纪初,当时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那一时期的大学生优势明显,就业机会多,因此在职业规划上不必花太多的心思。反之,一旦经济增速放缓,就会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阻碍,大学生在择业时可选的岗位较少。从政治上来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往大学毕业后包分配的现象逐渐减少,在不同时期国家会对就业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更加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如今国家开始调整大学生就业动向,鼓励大学生投身第三产业、环保和科技产业。从文化因素来看,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在发展和进步,从“211”到“985”,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成为新时代下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多的大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开始考研,不断地用更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从而在就业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2.2 个人及家庭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自身的人格特质因素,即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1]。性格是心理特征表现的主要形式,一般会随着自身的经历和遭遇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会依据自己的性格做出判断,例如一个性格开朗、阳光的人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会去选择那些具有挑战性、新兴的行业,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行业更加具有发展力,而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则会选择较为稳妥的职业规划,公务员和国企这种稳定的单位是他们的首选。兴趣是个体追求知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某人对某种职业特别感兴趣,那么他会在从事该职业的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探索该职业的新领域,不会对该职业感到厌倦,从事该行业的职业生涯则会较长。能力一般是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主要是大学生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加上学习的能力,大学生仍处于可塑期内,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人对职业规划的影响,在我国有一句成语叫作子承父业,指的就是孩子长大之后将会从事父辈所从事的行业,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较多,因为家庭已经为其职业规划做好铺垫,只需要遵嘱照做就是。但是随着大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强,受家庭影响越来越小,大多数家庭更多的是建议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岗位,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虽然很多大学生也会听从家庭的建议,但是所占比例甚少,多数大学生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职业规划。

3 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认识不足

就业形势的严峻让大学生很难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在“大众化”的教育模式之下,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与社会需要、企业需要间的差距拉大,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是在进入工作岗位才进行的,而学生时期只需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即可,加之一些学校和专业推出定向培养的政策,让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有了着落,不需要自己再进行职业规划。这些原因让大学生在校期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所处专业的社会环境,即便是在就业之后,也会觉得工作中遇到的阻力重重,无法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3.2 对自己的能力定位不准确

大学时代是人生是否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学生们在完成高中时期紧张而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后顺利地考入大学,实现了人生的一个主要目标[2]。从我国的教育模式来看,考入大学前的学生要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但是一旦考上大学之后,身上的担子就很轻了,正应了那句话“高中时候的学习很紧,大学就轻松多了”。正是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让很多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后立刻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小了很多,对成绩的追求少了,而把更多的心思花费在了其他的事物上,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在新环境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盲目地认为只要自己混到毕业证,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找到体面的理想的工作。较多的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存在盲目性,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要学什么专业,因此在校期间的成绩不高,毕业之后也碌碌无为。还有一种大学生选择了“随大流”的毕业方式,即看到多数同学选择什么,自己也选择什么,未能考虑这些岗位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和性格,往往是在很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而换了其他工作。

3.3 对自身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够

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中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一部分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后所学习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由于自己主观上的分数及客观上的分数线及地域原因,让我国的大学生被迫选择了与自己喜好不符的专业,在这一部分人看来,他们的大学生活注定将会很枯燥,在学习上无法激起自己的兴趣,只是为了毕业证而勉强去学习,主动性很差。还有一部分学生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和喜欢的专业,但是真正开始专业课程学习时才发现与自己理想的内容有偏差,心理也会产生厌倦,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较为局限,所研究的领域也较为狭窄,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到疑惑,不知道该继续坚持自己的专业还是去从事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行业。

3.4 缺乏对喜欢职业的关注

大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的接触是全方位的,因此也就获得了更多的与自己所喜欢的职业接触的机会,但是实际上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认真关注自己所喜欢行业的动态。很多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以后也希望致力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关注度不够,进入行业之后才发现与之前自己的了解有很大出入,无论是在薪酬上还是在发展上,这是因为缺乏对自己所喜欢职业的持续关注。

3.5 职业规划存在一定的功利性

由于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的目的不明确,因此片面追求最佳选择,总是想通过走捷径去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故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在毕业之后片面追求高薪工作,缺乏对本行业的认识,只是人云亦云,没有考虑行业的发展情况,因此在几年过后,除了金钱并没有其他的收获,劳动技能单一,在选择其他行业时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3.6 大学校园缺乏稳定且素质较高的导师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中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没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职业指导,即便一些大学重视这项工作,也只是由一些文化课教师代为授课,没有专业性教师进行指导,效果自然也不是很理想。

4 改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对策

4.1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要从入学时就开始着手培养,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人和事物都是新鲜的,加上大学生活的丰富性,很容易在开学以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开学初期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人生目标,了解规划在他们人生中起到的作用,意识到职业规划是为了他们的将来而准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之后,学生们会显得更加适应,对职业规划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伴随着专业课的进行和生活阅历的增长,在毕业时大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4.2 准确地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

准确认识自我就是要对自己能力有全方位的认识,包括人脉关系和信息资源,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必须结合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在选择岗位时切忌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不要过分地注重薪酬水平,让自己的能力与薪酬水平适应即可[3]。在外部环境方面,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所从事行业有清醒的认识,仔细考虑行业发展和自己的职业寿命,尤其是在经济萎缩和政策力度支持较小时,要勇于尝试新鲜行业,更加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4.3 收集所喜欢职业的信息

收集所喜欢职业的信息看似不重要,实际上是了解外部环境的延伸。在信息社会中,掌握的信息越多,成功率也就越高。因此大学生们应该走出校园,多与从事该行业的前辈沟通,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薪酬水平和入行政策,尤其是要持续关注,增加信息的收集频率,更加直观地感受自己喜欢职业的竞争情况,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利用在校期间进行补强。

4.4 进行职业目标的有效分析

大学生应该学会职业目标的有效分解。职业目标按照时间可以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符合自己价值观,经过自己认真选择的,与自己未来发展相结合的愿望;中期目标为实现长期目标奠定基础,也是一些短期目标完成的结果,中期目标一般有较具体的完成时间,也可适当调整;短期目标是一些具体的、处于操作层面的,为实现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短期目标一般要切合实际情况,要有具体的实际操作步骤和完成时间。在制定了长期目标后,依据长期目标,可以制定并采取措施完成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在中短期目标完成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

4.5 建立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队伍

建立一支专业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队伍已经迫在眉睫,首先要由教育部门统筹开展,制定详细的指导教师培训和授课计划,按照大学学科的划分,培训不同专业的职业规划导师,其次是加强职业规划队伍的体系建设,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发动社会、家长和从业人员给大学生更多正确的建议;最后是加强大学生指导队伍的制度建设,包括准入制度、培训制度,结合行业现状和知识水平,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让每名学生都能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正确的理解和选择。

参考文献:

[1]常万里.大学生职业生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0.

[2]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6).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职业规划应对策略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