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释义之辨误

2016-05-14 03:56赵亚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9期
关键词:孟子

摘 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孟子在《孟子》一书中对孝道的解释,流传甚广。然自东汉末年赵岐所注的《孟子章句》至今人杨伯峻所注的《孟子译注》对此句的解释均颇多自己的见解,也有诸多的谬误之处。试在回归历史人物的时代、生平与原文字义的基础上,对前贤的偏颇加以辩证,对于当今学界的质疑之处,给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孟子》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赵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1](P210)这句话的前半句可谓是广为流传、影响颇深。然因孟子并未对这句话做明确的解释,在现存的先秦资料中也找不到明确的答案,因此,后人对此颇多自己的见解。清代以前多采用赵岐所注《孟子章句》中的解释,然近年来学界对此解释有甚多的不同意见,是以笔者考证学界对此的多种解释,并在回归历史人物的时代、生平与原文字义的基础之上,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学界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多种释义

学界一般都采用东汉末年赵岐(约108年至201年)的注释。赵岐所注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孟子》注本。他在书中对此句解释为:“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舜惧无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礼也;舜不以告,权也:故曰犹告,与告同也。”[1](P210)很明显,赵岐明确了“三不孝”的具体所指,并将“无后”解释为“没有后代”。他的这种解释在古代社会最有权威和影响力,为历代学者所承袭。

北宋孙奭在其所作疏《孟子注疏》曰:“正义曰:此章指言量其轻重,无后不可,是以大舜受尧二女,夫三不孝,蔽者所暗,至于大圣,卓然匪疑,所以垂法也。‘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者,言不孝于礼有三,惟先祖无以承,后世无以继,为不孝之大者,而阿意曲从,陷亲于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特不孝之小而已。‘舜以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故孟子乃言此,以谓舜受尧之二女,所以不告父母而娶,是为其无后也,告之则不得娶故也。君子于舜不告而娶,是亦言舜犹告而娶之也。以其反礼而合义,故君子以为不告犹告也。”[1](P210)孙奭也对“三不孝”的内涵作了阐释,并指出舜是因为要娶亲生子承继先祖,是以虽然没有提前告知父母其娶亲之事而失礼,但其这一行为是符合道义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南宋朱熹在其所注的《孟子集注》中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句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为无之为,去声。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於无后矣。告者礼也。不告者权也。犹告,言与告同也。盖权而得中,则不离于正矣。范氏曰:‘天下之道,有正有权。正者万世之常,权者一时之用。常道人皆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也。盖权出于不得已者也,若父非瞽瞍,子非大舜,而欲不告而娶,则天下之罪人也。”[2](P140)朱熹在此明确提出“为无之为,去声”。朱熹也是认为舜将娶亲之事禀告父母则不被允许,不娶就会无后代,因此他不告而娶,也是可以被原谅的。

清人焦循在其《孟子正义》中也阐述了自己的理解 :“孟子之书,全是发明周易变通之义。道不行而徒沈浮餔啜,不可变通者也。为后不告而娶,可变通者也。赵氏以权明之是也。告则不得娶,至于无后,故不告与告同。谓告,礼也,道也。不告与告同,则亦礼也,道也。告而得娶而不告,与告而不得娶必告,皆非礼非道,于此量度之,则权之即礼,即道,明矣。”[3](P532)焦循同样认为:“告则不得娶,至于无后,故不告与告同。”

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对此句的解释为:“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因为先禀告,妻就会娶不成),因此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实际上同禀告了一样。”[4](P167)

由上论述可知,学界对孟子这句话的探讨都集中在“君子以为犹告也”一句,而对“无后”的解释则都沿袭赵岐所注,大同小异。

二、学界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释义的荒谬之处

汉族传统上十分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历史上长期有设立宗祠和祖坟的传统,在现代,汉族民众依然保留着清明节上坟的习俗。传统上,男性后裔肩负着祭祀祖先,上坟扫墓的职责,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男性后代,其先祖就会无人祭祀,成为“孤魂野鬼”,这一情形被称为“绝后”,也就是最大的不孝。所以,重视“传宗接代”成为汉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因此,赵岐在这种文化之下抛开原文自说自话,将“无后”解释为“无后代”,而后人也是在此汉文化之下自觉沿袭赵岐之说。

因此,后世多采用的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注释,与孟子“不孝者五”的内容相去甚远。孟子自己归纳有“不孝者五”:“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4](P193)“不孝者五”中的前三者是说儿女自私,有条件或有能力赡养父母而不对父母进行赡养;后两条是说儿女嫌父母丢脸面(一说让父母蒙羞),或儿女给父母带来灾祸。这五条中只要有一条符合,那么儿女就是不孝;除此之外都算不得不孝,当然未必都算得上大孝。由以上孟子自己总结的“不孝者五”与“不孝有三”对比来看:作为“三不孝”之最大不孝“无后”并没有出现在“不孝者五”之中,而孟子又是“智与言”之中的佼佼者,这显然不合逻辑;此外,“从结构来看,二者也不一致。‘三不孝之中既有下对上,又有上对下的,而‘不孝者五之中全为下对上的结构,即子女行为对父母的影响,这又符合孔、孟所尊崇的下对上的孝道结构。”[5](P168-182)可见,孟子自己的“不孝者五”,不但内容具体无歧义,且符合孔、孟所尊崇的孝道结构,又为何创造“不孝有三”?这在逻辑上显然是不通的。

由此看来四百年后的赵岐之“三不孝”的解说,既没有“不孝者五”合乎情理,在与孟子的诸多论述做比较之下,它不仅与孟子本人关于孝的观念相牾,也和孟子之前的儒家学者关于孝的思想大相径庭,显得荒谬至极。

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释义之新解

首先,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需要注意舜娶的是谁?“舜有二妃,一曰娥皇,二曰女英,并尧之女。”[1](P210)因众人推举舜继任帝位,为了对舜的德行进行考察,尧才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舜知道自己“告则不得娶”“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4](P167),可见,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因此舜娶二妃都没有告诉其父母。

其次,近现代有学者认为:“‘不孝有三中的 ‘三不是实际数量上的三,而是虚指,用以加深程度。”[5](P168-182)“三”可解释为“多”的意思,用来加深“舜不告而娶”的严重程度。“为无后也”应该是指舜娶妻这件事没有告诉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为”应该解释为“是”“后”应该引申为“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

最后,“君子以为犹告也”中“犹”:作名词使用(形声。繁体字从犬,从酋,酋亦声。“酋”本义为“加时加料酿制的醇酒”,引申为“长时间精心酿制”。“犬”与“酋”联合起来表示“长时间精心选育得到的目标犬”。)本义是经过远景规划和长期选育得到的良犬,转义是与选育设想和目标大体符合的犬崽,转义的引申是“如同、相似”;作副词使用为“还、仍然”之义,多用于书面语;作动词使用时也是“如同”之义。然“犹”字在“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之中显然既非名词又不是动词,而是副词“还、仍然”之义。此外,尧是君,舜是臣,在父和君两者相冲突时,舜选择了君,符合“权”“道”和“变通之义”。在孟子看来这虽然可以被原谅,但是仍然需要告知父母。所以“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君子认为舜娶妻这件事还是应该告知父母。

因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整体的结构应该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结论,‘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是孟子以舜所举的一个例子,‘君子以为犹告也是出于对舜形象的维护所做出的对‘舜不告而娶的进一步解释。”[6](P68-69)因此,笔者认为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是其中最大的一种,舜娶二妃都没有告诉其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但君子认为舜娶妻这件事虽尽了忠,还是应该告知父母。

四、结语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一言传颂千年。然学界对此的解释却一直以来存有谬误之处,这是因为以赵岐为尊的学界注本“一方面传递着《孟子》之思想,一方面也体现着注释者自己的理想及观念。”[7](P145)然理解历史人物的语言,还需要回归到历史人物的所处时代、生平事迹、甚至个性气质等方面去研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人物环境等条件之下去深度剖析历史人物的思想。除此之外,还需要落回语言本身,细究具体的字义,在语言的本来面目与人物特点的结合之下去深析具体人物语言中所包含的独特思想。

注释: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南宋]朱熹:《孟子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3]沈文倬点校,[清]焦循撰:《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5]万光军:《反思孟子对舜的美化——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例》,阳明学刊,2009年,第0期。

[6]唐静:《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含义的认识》,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第9期。

[7]杜敏:《赵岐、朱熹<孟子>注释、传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赵亚萍 云南昆明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650500)

猜你喜欢
孟子
孟母戒子
杯水车薪
柔软生活
磨刀不误砍柴工
大郭小郭行军锅(连载二)
如花绽放
漫画
孟子说仁德
孟母教子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