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户外围挡设施的公益性价值研究

2016-05-14 09:10徐盈婷陈玮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公益原则

徐盈婷 陈玮

摘 要:公共户外围挡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项配套,―直追随社会结构转化而不断进步和延展,通过重点探讨如何拓展城市公共户外围挡的价值功能,总结籍由城市公共户外围挡设施提升社会公益性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转化公众价值取向,从社会文明入手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附加值,将更多的公共资源共享上升到公益理念的传达,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共关系和谐,实现我国城市公共户外围挡设施设计的多元更新与突破。

关键词:户外围挡;公益;原则;价值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无锡太湖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立项【指导项目】“利用城市围挡提升景观可及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对策研究”(批准号:15WUSS003)阶段性成果。]

一、我国城市户外围挡设计的社会公益性目标

近年来,中国城市迅猛发展,城市文明形象的建设不断提升,出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形象建设的需要,城市公共户外围挡设施越来越受到政府管理部门、设计研究机构以及民众民意等多方关注。我们的相关部门也由此不断调整和研究,与时俱进,从新的设计角度出发,完善设计法则,不断提出新的研究立意与方向目标。

(一)建立广泛的公益影响

在我国,公共户外围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不可或缺,大多是用于封闭施工工地现场的一种临时设施或遮挡物。其一方面可以区隔建筑作业环境,减少现场施工对外部公共空间造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为施工项目建立起自身形象,并且可以辅以工程宣传或外体广告,从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普及公益意识影响。城市户外围挡虽然只是城市公共设施体系当中的一个部分,但它却像城市的名片和窗口一样,在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既能够反映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程度,也能够体现具有社会效应的公益影响,从而展现良好的城市形象。

(二)引导公益意识与行为

公共户外围挡作为城市建设当中识别度较高的一类基础性公共设施,根植于城市人群密集区域的空间与生活当中,成为了公众共享的公共资源载体,进而引导公众意识和行为。这种公共意识是具有可约束性的,是人们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之下意识行为的反映,这种反映大多具有明确的公益指向,体现了人们生产和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这也意味着公共设施设计应当具有体现社会公益价值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作用,实现人们公益意识与行为的可视化检验,积极引导民众心理发展,使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存在与依附的社会环境更加健康。

二、基于社会公益性目标的户外围挡构建原则

目前,我国公共户外围挡在公益衔接方面做得还比较欠缺,相关设计视角也较为单一,为此我们探讨如何拓展城市户外围挡的实际功能,对目前的公共设施现状进行分析,更好地梳理与总结在城市户外围挡的基础功能之上提升公益性的策略,并由此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尊重公益实态原则

在城市化进程中,上至文明建设和公益形象宣传,下至公众意愿和审美需求,我国公共户外围挡的设计越来越趋向具象化和实态化,比如外观造型、技术材料、科技载体、绿色供给等,都要能够体现城市设施设计的综合性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设计师和相关部门也立足大众需求,满足围护、通行、活动以及实现更多的附加价值和实态功能,强调公共设施与城市之间的对话和联动,开启公众参与,引入公益导向,共建城市文明交流和社会公益平台。

可见,尊重公益实态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城市文化、尊重社会价值观,联结城市文明建设,实现户外围挡设施在功能配套与公益诉求方面兼得,例如可以通过加载公益海报、主题广告、绿色装置等,并籍由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从形式到内涵共同演绎和传达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公益理念,不断提升民众素养,满足城市文明建设的需求。

(二)完善内化形象力原则

城市公共户外围挡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不仅是临时遮蔽物,同时也是美化空间环境、展现城市面貌的重要窗口。因此,对于我国现阶段城市户外围挡设施设计来说,应当考虑其广泛的形象应用,力求从人文、社会、公益等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公共形象。举例来说,有些地产项目的建筑施工围挡采用了壁画或涂鸦的形式来反映结合本项目的主题特色,这样的操作既能够结合项目背景提升项目品位,又能够融合城市文化,完善内在形象,为传统的围挡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图3)。

完善内化形象力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转换设施外观和视觉造型,而是要求采用可持续策略,改变传统意义户外公共围挡设施单纯强调外观、华而不实的静止设计模式,应当更多地提高人性化的城市生活,有序推进和宣传城市公益和形象,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在品质。

(三)遵从社会公共关系原则

这里所指的遵从社会公共关系,即通过公共户外围挡设施来展现城市公益面貌。举个例子,在苏州第九届江苏省园博会现场,一些艺术工作者和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的学生们一起绘制了“绘出绿色梦想”的大型公益绘画墙,他们共同把对未来生活的畅想以及美好的城市愿景绘制在了建筑施工围挡上,这道围挡就好似一个平台,传递了绿色环保的公益理念,让原本枯燥的施工围墙,立马显现了浓浓的城市人文情怀,也由此营造出一道独特的公益画卷。

可见,城市公共围挡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与市民对话的界面,其传播平台的功能应该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应用。这样的围挡设计才是充分考虑民众心理以及相应的城市使用需要,这对于提升城市社会公共关系的质量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近些年来,户外围挡设施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积极意义备受关注。它既可以提升施工项目的工地形象,又可以参与城市文明构建,在具体的实施表达方面,也越来越关注人文情怀和社会公益,同时也立足地域文化,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进而完善社会公共关系构建。

三、我国公共户外围挡公益形象的价值提升

公共户外围挡是城市公共设施体系的一部分,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发挥着相应的功能,其本质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交流,其中公益意识的推动既有利于促进城市文明发展,又能够提升城市人文形象。城市公共户外围挡从公益形象入手,标志着城市的文明度与包容性,不仅能够为城市提供公共性的产品与服务,更易于给人们带来城市缩影的亲切感,从而完善和构建城市的价值提升。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在公益方面的设计趋向,也说明我们目前从强调造型与功能的物质阶段迈入到了强调精神建设和情感交流的非物质阶段,可见城市公共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大众心理及行为认知,并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完善城市空间内涵,解决人性化设计以及情感文化缺失的问题,籍由公益手段协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与公民素质。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加强探讨如何拓展城市公共户外围挡的价值功能,总结籍由城市公共户外围挡设施提升社会公益性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转化公众价值取向,从社会文明入手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附加值,将更多的公共资源共享上升到公益理念的传达,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共关系和谐,实现我国城市公共户外围挡设施设计的多元更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李刚.国外的绿色围墙[J].绿化与生活,2003,(03):43.

[2]方明,土井幸平.景观引导制度与城市景观环境形成——中日两国在城市道路景观形成中景观引导手法的比较[J].城市规划,2000,(02):48-55.

[3]金嘉琳.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围墙文化流变[D].大连工业大学,2010.

[4]周岚等编著.城市空间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公益原则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公益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