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的造园思想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思考

2016-05-14 07:25刘蔓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刘蔓

摘 要:《园冶》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造园理论著作,其造园思想可以总结为“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因借体宜”的生态保护观和“当要节用”的生态节用观。在当代园林设计中,仅仅考虑人类自身利益和需求,孤立地把 “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唯一准则所产生的误导,是园林设计中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潜在危险,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道法自然;因借体宜;当要节用;以人为本

《园冶》描述的园林是融入文人高雅情趣的理想园林,具有深远的意境,是宜居乐居的人居环境。中国当今正处于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快速扩张,许多地方生态环境恶化,当人们评价生态环境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思念逝去的生态环境和家园风光。古代先贤哲人的园林设计思想,依然有着借鉴的价值。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园冶》的生态智慧是当代园林设计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园冶》的造园思想

(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基本范畴,是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变都是“道”的体现,而“道法自然”就是老子哲学的方法论。道家认为,天地万事万物的运行都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的境界。

计成遵循道家“道法自然”的观点,《园冶》追求生态平衡的自然观,一是造园总体的规划布局要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二是园林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造园林气韵生动、妙趣横生,以求得宇宙万物和谐发展的境界。“好鸟要朋,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蔽,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平共生,是《园冶》所体现的“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

(二)“因借体宜”的生态保护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直都重视利用自然规律来实现人的目的。因此,庄子进一步发挥了“道法自然”的观念,提出了“顺天说”,要因任自然,不作不为,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目的。

《园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法则,就是建立在自然规律不可人为随意改造的基础之上的。“因”是一种符合自然客观规律,遵循自然而然,顺应生态保护的因人、因地、因时的设计方案。“借”是对大自然之景的鉴赏与利用, 园林作为一个小范围的建设,需要与周围的大环境相互借资。一座园林的设计空间是有限的,巧妙地利用大自然之景来增加园林的高雅情趣与深远意境,使园林增添生命意义。计成“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法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平共生的生态保护观。

(三)“当要节用”的生态节用观

老子倡导节俭的道德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③有慈爱之心、节俭无华是人对生活和自然的一种态度。老子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人的物质欲望是伤害自然万物的根本原因。

《园冶》承袭老子的思想,提出“当要节用”的生态节用观。计成认为,对于那些珍贵、不可再生的濒危资源,人类必须善待,要慎重开采,不能取之无度。他极力主张就地取材,本着节约的态度对待自然资源。“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④“废瓦片也有行时,当湖石削铺,波纹汹湧;破方砖可留大用,绕梅花墨斗冰裂纷纭。”⑤只有珍惜资源,才能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一)“道法自然”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园冶》所追求的“道法自然”生态平衡观,是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的生态核心思想。启示在当代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万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生态环境。

计成反对自然环境单向地为人服务,而是要求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互相依存。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反对把人的意志强加于自然之上。计成在造园上所强调的“随机、随形、依势、合宜、得体”等,就是为了使所造园林达到自然天成的效果,使“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真正地融合,与山水草木花鸟共存共荣,形成“天人合一”的人居生态环境。

受西方现代设计的影响,当代园林设计常依“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仅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孤立地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唯一尺度,这就潜在着一种危险,导致园林设计走向与自然相对立的一面。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鄢。”⑥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员,并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而是与天、地、道所平齐。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要与其相辅相成,以维护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如果设计仅从“以人为本”的孤立角度出发,人将凌驾于天、地、道之上,便破坏了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很多县市,不顾地方财力,在“以人为本”的口号下挖湖堆山、填塘造园,不仅造成地方财力的枯竭,也严重破坏了当地自然环境,以致水土流失和湿地萎缩,从而导致生物链的断裂,使涉禽侯鸟迁徙它乡。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靠牺牲自然的利益来满足人类的贪婪,宇宙万物将无法并存。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独立于自然的意识发展到了极致,人类一方面在征服自然,一方面又受到自然的制裁,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研究得越深入,就越认识到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平共生,就必然要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进行反思,人从属于自然,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和尺度,从生态学上讲,“以人为本”的设计观点是有悖于自然科学的。因此,中国古典哲学所讲求的“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将更符合现代设计理性。

(二)“因借体宜”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计成主张造园要善于“因借”,从心而不从法。“因”的原则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顺天说”,老子认为人应效法自然、顺应自然不妄为。“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⑦人的行为必须合乎自然之道,才能包容天地万物,人和万物才可以长久共存,才能实现和谐的生态环境。计成把“因借”当作造园的基本法则,其包括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两种含义,既要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又要创造性地利用客观条件,以造出“宛自天开”的宜居生态环境。

因与借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因”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意,园林设计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因势因时而为,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能脱离生态环境条件。“借”是对客观环境和自然景物的相互利用和补充,也是对客观景物进行雅俗鉴别,或“摒弃”或“收之”的选择行为。凡自然界中含有艺术魅力的景物要素,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均可借之。当代园林设计片面地将“因借体宜”理解为“拿来主义”,生搬硬拉自然景物,为造一地之景而破坏它处生态环境。在造园设计中,为了营造历史文化的沧桑感,或在短期时间内提高绿地景观的时空价值,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将千年古树、山野奇石移植造园。这种“拿来主义”与计成 “因借体宜”的造园法则实为南辕北辙。“因借体宜” 原本表达的是自然景观相互映衬,体悟大自然的气息风貌,通过“因借”将主观意识统摄于自然环境之中,营造出“精而合宜”的景观生态环境。

庄子曰:“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⑧庄子强调人要顺从自然,不能违背自然,顺则成,逆则败。

(三)“当要节用”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计成在《园冶》中承袭老子的思想,提出“当要节用”的生态观。他主张造园应就地取材,珍惜资源,抛弃矫揉造作的园林趣味,追求朴实自然的园林气息,实现废物再利用的资源节约。

中国当今正处于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快速扩张,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由于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当代园林设计存在着不顾当地自然资源条件,重视景观形象而忽视经济效益、重视追新求异而忽视环境生态的现象。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诱导下,奇花异木深山盗采,大树古树乘车进城,这种耗费巨资营造的人为景观,不仅是生态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严重破坏了资源地的景观特色和生态平衡。因此,计成“当要节用”的生态节用观是当代园林设计值得传承和弘扬的美德。

“当要节用”的生态观,不能简单理解为一时一地的节约,而是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对设计方案的整个物质流程、能量走向进行生态评估,考虑生态代价,使投资效益最大化。即用最少的人力、资金、能源投入,来建设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与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能源并提高利用率,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利用自然资源,但应在遵守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园冶》所倡导“当要节用”的造园设计理念,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充分尊重原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合作,顺应自然的天性,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性,减少设计对生态的影响,降低生态资源成本,是当代园林设计所应追求的生态性、近自然性和可持续性。

三、结语

探讨《园冶》造园理论所反映出来的生态智慧,并不是提倡回归到农耕时代,而是通过探究古人所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造园理念,来启迪当代园林设计规划的发展方向。当代园林设计所出现的急功近利、过度掠夺、不惜代价的问题,已严重违背了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就要求当代造园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艺术修养,创新求变,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前人的经验和规范,不拘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灵性与悟性,还要加强生态伦理意识。造园的最终目的是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单纯地把造园看做形式美的追求,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生态稳定的发展,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顺应自然、适度开发,遵循生态规律、整体规划,才是当代园林建设所应提倡的造园理念。

注释:

①《老子》 第二十五章

②(明)计成 《园冶·相地·山林地》

③《老子》 第六十七章

④(明)计成 《园冶·相地》

⑤(明)计成 《园冶·铺地》

⑥《老子》 第二十五章

⑦《老子》 第十六章

⑧《庄子·渔父》

参考文献:

[1][明]计成著.园冶图说(修订版)[M].赵农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张薇.《园冶》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李世奎.《园冶》园林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