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公共艺术问题及其对策

2016-05-14 09:10叶靖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问题及建议现代城市公共艺术

叶靖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进行,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不但是一种物质需要,更是一种精神需求。针对公共艺术的起源,解释了现代城市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规则,阐述了我国公共艺术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共艺术;问题及建议

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不但满足了群众的物质需求而且也满足了群众的精神需求,并且大力推动科技的发展,保护城市以及全球的生态平衡,为城市的发展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生活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主要有两个特点:1.表现出一种建设、管理、实施以及享受生活和享受环境;2.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现象。

一、公共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根源,艺术有力量的本质,就是因为艺术采取了一种象征性的手法,突破人的精神防护,到达人的潜在意识中,而且也直接表达了人的潜意识。”公共艺术是一种特色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公共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无法分离的,是在一个特定时空中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都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水平。

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创造出了壁画洞窟,这是一种具有恢弘气魄的壮美艺术,这种精湛的技术到今天都被人所称赞。虽然不知道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人类对艺术的最美好的反应以及与生俱来的中对艺术的反映。公共艺术是20世纪出现到现在的产物,这是艺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路径以及趋势。公共艺术用其特有的艺术遗传基因一直存活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中,就像一颗种子一样被播撒到了土壤中,长出的花朵表现出一种样式,其实这个表现出的样式早就被种子所决定;但是因为受到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的影响,结出的花所表现出的形状又与理想中的样式有差距。公共艺术的理念逐渐从传统的理念走向了一个崭新的理念中,同时也伴随着空间以及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样式。

二、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原则

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研究以及实践中,必须时刻遵守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规范以及理念。这种理论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石。

(一)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方式,同时为这种方式建立发展的动力,这不仅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动力。经过的无数次产业革命,人类逐渐从依附、追求以及崇尚技术的飞速发展走向了能够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这是人类对自己地位以及价值的一次崭新的评估以及认识,代表着人类向更高的一个社会水准进步,这种水准的宗旨是爱护人、尊重人以及关心人,这种水准在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实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彻底贯彻落实了以人文本的设计原则。

(二)大众参与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大众的参与度,若是没有这个基本点,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理念就不会出现。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同时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第一点:内在动力的不断觉醒,必须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必须使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让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施教参与到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中,充分发挥公众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使工作与公共艺术的设计产生共鸣;而且,设计必须要有极高的自由度以及对层次化;此外,公共艺术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以及活动的空间,而且这种公共艺术还具有极深的文化涵养,让公众在参与中不断地感受文化的熏陶,提升公众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兴趣。

(三)情景交融

“以景动情”是人与景色进行情境交融的规定,必须了解人与景之间紧密的关系。人与景进行交流的中介是具有情感属性的语言,采取这种方式的语言能够唤醒公众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激情,力求达到情感与人性的回归。它的重点不是深化理性的需求,而是将理性逐渐升华为感性。关注感性,突出人性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立足点,同时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

(四)继承、创新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中,大量地使用了现代城市的生活理念,采取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也是文化水平和人类科学的集中折射。人类在社会的建设中不断地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而且人们的文化价值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变化。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在历史的发展中必须尊重传统、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必须凸显当代的时代特点,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并且求真务实。只有如此,才能够完成真正的创新与继承。

(五)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中,必须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中第一个需要面对的就是发展科技实力。可持续发展必须是精神的、制度的以及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让生态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中逐步发挥积极的作用。现代艺术城市的设计师必须在设计中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立完善的生态观,完善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形式。

三、公共艺术的缺陷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从无到有,硕果累累,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我国的公共艺术设计依然处于一个起步时期。我国的文化现状中,对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公共艺术的缺陷。

(一)缺少整体意识,导入机制不清楚

现阶段我国各个城市都是各自为政,出现了大量的诸如重复建设、管理者只关注政绩而不重视实际效果的现象,也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逐渐显露了出来。政府单位以及企业相互独立,出现了大量的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城市变成了工地,没有统一的政策以及规划。采取阶段性的城市建设以及改造,在局部地区设计公共艺术设施,便无法实现公共艺术设计应有的效果。

(二)艺术品的维护、陈设问题

在城市的广场以及街道旁的景观设计中充斥着大量的广告牌。城市在艺术品的保养和维护中也有着巨大的缺陷,而对艺术品的摆设以及维护决定着这些艺术品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艺术特色以及精神价值,但是我们却时常忽略了这个关键的问题。缺少整体的公共意识,户外的公共艺术品经常受到“洗劫”。

(三)被动的公众参与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冲突,大众审美与精英审美之间的不同,导致艺术品只是一件摆设而不是一件能说话的艺术品。在一些社会精英的文化视野中,社会大众缺乏对艺术的理解,同时有些人还存在低级趣味,若是依据这些人的观念去设计艺术品,就会出现艺术堕落甚至倒退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民众受教育的水平低,同时缺少参加公众事务的能力以及意识,就算是向这些人征求相关的意见,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四)历史遗迹的开发与维护存在缺陷

从1950年开始,北京实施了“破旧立新”的扩建以及改造思路,这种方法得到全国范围内的响应,这就使得许多地区的古建筑出现保护不及时的问题。大量的城市开始拆除城楼、城墙以及街道的公共建筑物,例如:市楼、钟鼓楼以及牌楼,都在“破旧立新”的改造中被拆除,同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古建筑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一些具有极高价值的艺术品被无情的摧毁。

四、推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使用的时候没有选择和分析;只顾眼前的利益,只要求达到高、精、尖的目标,使公共艺术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我们必须自己探索,在“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理念下,保护我国的历史遗迹,树立健全的生态观,提出绿色生态计划,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笔者由此提出了以下的措施:

(一)健全法制,让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项目有法可依

我国必须加快完善城市公共艺术项目中的规划、审批以及管理的法律条文,坚决的执行有关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管理与建设的法律,同时地方也要完善自己的地方性法规,针对现代城市公共艺术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明确的规定,做好相关的处罚工作,确保现代城市公共艺术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编制完善的设计规划,指导项目的实施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项目必须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按照城市的详细以及总体的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这是确保现代城市公共艺术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按照相关研究,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项目能够分三个步骤实施,这三个步骤分别是:查阅基础资料、选择题材模式及合理布局空间。

(三)建立管理机构,增强管理的力度

城市必须建设针对公共艺术的管理机构,增强政府的职能,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推动城市公共艺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管理机构在运行上的共同特点有:人员的组成必须包含政府人员以及民间协会、新闻媒体和群众的代表;在部门的设置中必须也要有两类:一个是办公室,主要从事城市公共艺术的组织、设计、规划以及协调管理。第二个是委员会,组成人员规划师、艺术家、园艺师、建筑师以及社会家,主要负责的是公共艺术的审核、评价工作。

(四)扩大影响力,不断地与社会融合

城市公共艺术主要面向公众,积极地扩大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力,能够有效地提升公众对艺术的兴趣以及鉴赏的水平,还要提升创作者的能力,使城市的公共艺术不断与社会融合。

五、结语

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项目不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更是一个实用的工程。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不但有着非常强大的实用能力,同时也是物质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的有效载体,具有极强的精神提升功能、符号功能以及美育作用,不论是在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博.留恋乌镇[J].绿色中国.2008(02).

[2]周宇.金光闪闪的污染——开采黄金的环境代价[J].绿色中国,2006(01).

[3]杨军,毛学峰.对退耕还林中农民选择权认识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2).

[4]朱芬萌,冯永忠,杨改河.美国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4(03).

[5]李宏伟.美国生态保护补贴计划[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4(08).

作者单位:

怀远书画院

猜你喜欢
问题及建议现代城市公共艺术
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
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煤炭行业工伤保险存在问题的研究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