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举措对中国的启示

2016-05-14 16:25吴亚男
人间 2016年9期
关键词: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启示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已经被各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到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在深刻把握当代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打造核心驱动力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对什么是创新驱动及其特征进行概括,指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措施,最后针对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达国家;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19-01

一、创新驱动的基本概念

(一)创新驱动的提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2012 年7 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的。创新驱动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从主要依靠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转向主要依靠自主设计、研发和发明,以及知识的生产和创造。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 宏观上支持中国长期增长的各项要素禀赋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 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

(二)创新驱动的三方面含义

第一,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最终提高投资报酬,缓解资源瓶颈。第二,创新驱动通过加快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并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培育新的优势,特别是在成本优势削弱后,通过强化创新,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第三,创新驱动具有区域的内生的经济增长动态适应机制,使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能够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科技经济发展态势的竞争格局。

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先进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在科技发展上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科研和生产完全由国家确定,企业只是被动地应用和实施,科技意识不高,缺乏自主创新的主动性。

(二)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的研发投入欠账比较多,投入不足,如 1997 年我国科研投入为 481.9 亿人民币(约 58.6 亿美元),相当于日本的 1/3,科研投入占 GDP 的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1/3,人均就更低了,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1/20。2006 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后,科技投入上有了明显提高,2009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 5700 亿元,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同时企业的科技投入明显偏低。

(三)科技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建国以后,我国的教育和研发体系是按照前苏联的模式建立的,与产业分别属于不同的部委管辖,导致了教育、科研与产业的脱节。高校由于不了解产业需求,产出的科研成果往往处于研究发展和实验室阶段,或者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很难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同时,企业缺乏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的平台,不了解科技的最新动态,其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弱。

(四)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有待加强

据统计,我国约有 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在核心领域的专利更少,基本上被国外所垄断。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争夺和竞争更加激励,如何在知识产权方面有所作为,对我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举措

(一)德国创新驱动发展

1.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大

自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研发投入总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作为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德国联邦和16个州政府各自行使科技管理职能,每个州对其教育都具有立法权,并进行研发活动资助,每个州约有50%的公共研发支出来自于州政府。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共同目标是,到2015年,将德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3%。

2.促进区域创新的均衡发展

德国联邦政府对统一时,经济发展落后的东部制定了振兴战略并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德国东部的科研机构实施重组。在1990年和1994年分别启动了“东部工业研究特别促进计划”和“产品更新计划”。自1998年来,联邦政府以目标明确的资助措施推动东部各州开展贴近经济的研究活动。通过建立“创新区”、“创新论坛”和“创新技术协作中心”,大大提升了东部地区的研发强度、创新能力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积极推进与新兴发展国家的国际合作

2008年2月,联邦政府发布《加强德国在全球知识社会中的作用:科研国际化战略》,该战略明确了德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四大目标,目标之三即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科技教育合作。从合作对象国来看,2011年合作项目数及合作金额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新兴国家占了很大的比重。

4.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追赶

除了在传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外,德国也特别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领域之一,德国政府不断提高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要素投入,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创新追赶。

(二)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措施

1.联邦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基础研究

美国在全球创新中能够长期扮演“长跑领先型”的角色,主要原因在于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持之以恒的大力支持。美国政府给予科学家宽松的个人探索环境,同时也注重引导他们研究重大问题。

2.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和军民融合

美国拥有一个有利于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政府和社会密切联系的创新生态系统。美国主要通过综合运用政策、计划以及建立吸引企业加入的公平竞争机制来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3.不断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基础

美国历来高度重视技工、科学家、企业家等各类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早期多种族集聚的移民国家文化,就促使其在招贤纳士、吸引人才方面,一直采取非常宽松的政策。

4.综合并用各类政策工具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上世纪60 年代开始,联邦政府逐渐意识到民用技术研究开发及其应用的广阔前景,并采取了系列后来被称为技术创新政策的手段措施,极大程度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联邦政府在上世纪80 年代左右颁布实施了大量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从而对创新活动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联邦政府也非常擅于利用公共采购政策刺激企业创新。美国发达的风险投资制度是激励企业家们创新创业的另一重要动力。

四、对中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创新水平和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但是这种依靠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的外延式发展方式不可能持续下去。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走依靠科学技术的内延式发展方式,让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领。+

(一)重视发挥公共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战后德国科研机构的主导模式是以著名的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弗劳恩霍夫协会、莱布尼兹科学联合会为主体的公共科研机构模式,这一模式以其完善的治理结构、高效的组织运营、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和卓越的科研绩效而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德国政府通过立法明确四大公共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保障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及其功能定位的一致性。我国政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可以此为参考,借鉴德国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国立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特殊作用。

(二)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一是强化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主力军作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要成为我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领头羊和主力军。鼓励大企业或大集团加快自主创新进程,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加大R&D投入,攻克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强化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源泉作用。我国的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创新意识强,蕴含大量的创新资源,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大企业的技术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创新投入方式。政府的投入对激励企业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多元化的促进科技创新的科技投入体系。二是完善政策扶持,发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对创新的支持。三是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推动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四是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库,及时发布最新科技信息,为企业的技术需求服务。

(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园区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合作方式

要充分发挥官产学中介园区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借鉴日本经验,在政府的积极组织和协调下,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共同性技术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以中介机构的服务为媒介,发挥园区基地载体作用的技术创新合作方式。

(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成败的关键,只有保持大批创新所需的人才,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的创新,推动技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学科设置上要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作者简介:吴亚男(1990.05-),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福建省莆田市,学历:硕士,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实务。

猜你喜欢
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启示
发达国家创业政策的启示与对策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交易征税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