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重要性

2016-05-14 16:59李智慧
人间 2016年9期
关键词: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儿童

李智慧

摘要:在儿童预防接种的工作中,因儿童年龄偏小的特点,往往出现不配合和家长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等情况而无法按照接种程序完成系统性的接种安排。对接种中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极大的减少儿童对接种的排斥,增加儿童及家长的配合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儿童;预防接种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80-01

对儿童进行免疫预防接种是大规模预防某些传染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投资少、预防效果好的优势,能够有效进行疾病预防,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接种儿童多由于年龄较小,对接种工作存在恐惧心理,出现不配合的情况,给接种工作增加了难度;再者,有的家长对预防接种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甚至有的认为预防接种可造成儿童自身抵抗力下降,以后缺乏对疾病的免疫力,有的认为有些疫苗可造成对儿童的伤害而不愿意给儿童接种某些疫苗等情况。家长的不配合,给接种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会因护理不到位而增加不良反应。针对这些现象,需要医护人员长期坚持做好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正确了解并充分认识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主动地配合预防接种工作,有效提高预防接种率。

一、接种前的护理干预

(一)对社区内的所有0—6岁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整理和筛查,及时掌握所有儿童的健康状况及相关的预防接种情况,告知家长接种疫苗的必要性,帮助家长提高重视儿童预防接种的自觉性,并进行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的健康宣教。

(二)每次接种疫苗前,首先要做好接种对象及疫苗种类的通知工作,向家长讲解接种疫苗的生物学特性、禁忌证、适应证以及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为方便家长能够详细了解接种疫苗的相关知识,建立电话咨询、QQ家长群,以便于与家长进行交流,解答家长的疑问以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

(三)由于多数儿童及其家长对于接种过程会产生一定的紧张、恐惧心理从而对疫苗的接种过程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因此要求医护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积极主动地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予以理解和安慰,并鼓励其能够积极配合接种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要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问题,禁止儿童在饥饿状态下进行疫苗接种,也不要在接种疫苗前后让孩子吃一些容易引起身体过敏的或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以免孩子出现不良反应[1]。

二、营造舒适、温馨的接种环境,以缓解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压力

保持等候室及接种室内的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根据儿童特点进行室内布置。如将儿童喜欢的动漫人物图片贴于接种室墙上,将健康及接种相关知识做成卡通漫画贴于墙上,备置儿童喜爱的书籍和玩具,配备电视并播放舒缓的音乐或流行的卡通片,以分散儿童对接种的关注[2]。通过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护理干预,儿童、家长有良好的心态配合预防接种,可避免断针、晕针和心因性反应,并筛选出了有疫苗禁忌症和需延后接种的儿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减少和杜绝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3]。

三、预防接种中的护理干预

(一)接种护士必须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在进行预防接种时认真核对疫苗的有效期、批号,有无变色、变质等,确保疫苗及注射器的质量,并核对拟接种儿童的姓名、年龄、疫苗品名、方法、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坚决杜绝接种差错事故,保证医疗安全零差错。

(二)加强心理干预,保障安全接种。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爱心,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性格的儿童心理特点,给予适度的关爱和鼓励,消除儿童对预防接种的心理恐惧,提高预防接种的质量。并根据接种的疫苗采取相应的注射方法,做到剂量准确、方法正确、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确保注射的安全性。接种疫苗拔针后立即用无菌棉签压迫注射部位片刻,防止药液流出或出血等。

(三)提高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接种护士应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常见急救技术和急救仪器的使用,提高应急能力。沉着、恰当的处理会减轻儿童及家长的恐惧,加深对医护人员的信任[4]。

四、接种后指导

(一)接种完毕后应让儿童暂时留观30分钟,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发生,无异常方可离开。

(二)离院指导:回家后在短时间内要保证孩子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饮食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忌食辛辣、生冷或油炸类食物;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皮肤和衣物保持清洁,接种2 天内不要洗澡;少数婴幼儿接种后会出现轻微的、短暂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如果接种部位发现发红、肿胀、发热、痒痛等现象,可进行热敷以促进红肿消失,不要抓挠以免诱发染。个别孩子出现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一般最多在3 天内自然消失。如果体温持续过高并有其他急性反应,要求家长带孩子及时去医院就诊。

(三)预约下次接种疫苗时间,提醒家长了解每次接种的间隔时间,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次数进行接种,以达到预放接种效果[1]。

预防接种作为在大范围内进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预防手段,具有投资低、效率高的优势,能够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形成保障,有效抵御多种传染病的侵入。在儿童预防接种的工作中,因儿童年龄偏小的特点,往往出现不配合和家长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等情况,而无法按照接种程序完成系统性的接种安排。通过对接种中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接种前、接种中和接种后的护理干预,能够进行有计划、系统性的健康教育,促使家长积极的支持接种工作并主动参与接种,也通过对接种操作区的布置降低儿童心理压力和恐惧感,可以极大的减少儿童对接种的排斥,增加儿童及家长的配合度[2]。

参考文献:

[1]曹巧林,雷永革,魏妮萍. 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Oct,22(29)

[2]王成杰. 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4月第1 1卷第1O期

[3]王风华. 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体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1007—8517(2012)14一OO64一O1

[4]王芳. 规范化护理管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26卷第9期

猜你喜欢
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儿童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土豆片外敷治疗预防接种疫苗后局部反应的观察
Vaccination
入园前的疫苗接种答疑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