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思想

2016-05-14 16:00张月春张晶
党史文苑 2016年8期
关键词:政权民主思想

张月春 张晶

[摘要]中共政权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认识上形成完整的“人民民主政权”概念;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共提出加强经济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改革开放以后,中共政权建设思想更加丰富,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党的建设、接班人培养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中共政权建设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推翻专制政权,将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作为己任。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漫长时间里,一方面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政权建设思想,另一方面将这些思想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政权建设的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的中国化。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艰难革命的历程中始终关注民主政权建设,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早在建党初期,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主张建立“劳农专政”或“劳工专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又适时提出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以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并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权;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根据各派政治力量对比,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其内容比抗日民主政权更广泛;解放战争后期,中共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提出建立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逐步形成完整的“人民民主专政”概念。

(一)中华苏维埃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对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和巩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政权建设思想。

(1)坚持人民主体性,真心真意为群众谋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时候曾提到,人民主体性是无产阶政权的重要特点。毛泽东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将之贯穿于苏区政权建设的始终。毛泽东认为,苏维埃政权是人民政权,人民利益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必须要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多次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1]p136、137他认为,只有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依靠群众取得革命胜利。

(2)加强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建设。毛泽东曾指出,“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1]p274。为体现政权性质,毛泽东非常重视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政治建设。在谈到苏维埃政权的民主问题时,他强调,民主选举就是苏维埃最广泛的民主。他认为苏维埃政权建设就是要实行民主选举,保障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苏维埃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他还特别重视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

(3)建立精简节约的政权。受列宁影响,毛泽东在思考苏维埃政权建设时,充分考虑到政府的节约问题。一方面,强调从财政支出上减少所有地方的预算、杂费和特费,裁剪不必要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也通过统一规定苏维埃政府人员编制实现精简机构的目的。

(4)强调法制建设。毛泽东认为,政权建设必须以法制建设作为保障,只有法制体系健全,才能提升法治精神,才能规范社会行为,才能确保苏维埃政权的稳固和发展。

(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提出了一系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对当前的政权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共及时调整了政策,提出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他提出“要把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1]p158,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其撰写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2]p741他还进一步提出,抗日民主政权应经过人民选举产生,其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

(2)三三制政权思想。在领导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原则的基本立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三制政权。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一文明确指出:“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2]p742邓小平对三三制政权建设,进一步作了补充说明,他在谈及三三制政权的具体内容时,指出:“在组织形式上,无论行政机关或民意机关,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或少于三分之一,进步势力占三分之一,中间势力占三分之一。在民意机关中,还可吸收少数右派分子参加。”[3]p8“在政策性质上,必须照顾一切抗日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对各个抗日党派都要保障其合法存在的自由权利。”同时指出:我们要发展在政权中能反映不同利益、不同立场、不同党派阶级的民主政治的斗争;我党必须掌握在政权中的优势和对政权的领导,这种优势“可从组织成分上去取得”,“更为基本的是从民主政治斗争中去取得”,即“依靠于我党主张的正确,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拥护、所信赖的政治声望中去取得[3]p8-9。三三制政权思想是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思想的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权观日趋成熟。

抗战胜利后,由于民族矛盾向阶级矛盾的转化,解放区人民政权的性质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其政权组织形式也开始了由参议会向人民代表会议的过渡。对于如何建设这一具有过渡性质的政权,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提出各解放区普遍建立起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的要求,并将人民代表会议作为权力机关,“人民民主政权”的概念愈加清晰。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政权建设思想

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中国共产党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思想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针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进行了详细再论证。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还不够健全,加之国内国际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迫切要求共产党人对此作出新的阐述,实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中国化的发展。早在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强调,“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4]p1475。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同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针对无产阶级专政同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把对反革命力量的专政同广泛的人民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紧密结合起来。

(二)强调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草案中,针对政权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并强调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力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各级政府。”[4]p1272这份文件的出台为新中国的基层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家的政策需要通过基层政府组织实施,因而基层政府的完善与否是能否稳定政权的根本,共产党人越来越意识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性。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普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区村(乡)两级人民代表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区村(乡)两级人民代表会议“是一项极可宝贵的经验”。他指出:“只有基于真正广大群众的意志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会议,才是真正的人民代表会议。……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一经建立,就应当成为当地的人民的权力机关,一切应有的权利必须归于代表会议及其选出的政府委员会。”[4]p1308

(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政权建设。政权建设解决的是上层建筑问题,而上层建筑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如何通过经济建设来推动国家政权的建设和完善问题,成为共产党人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工作重点应该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的基础上,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解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最好方法。1957年4月8日,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我们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而奋斗。”[3]p261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权建设思想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建设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总的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始终把民主作为政权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较长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能跳出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怪圈的新路,那就是民主。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5]p168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国家如果缺乏民主,国家政权就不稳,进而就会影响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充分发扬民主,就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保证全体人民能够享有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地方基层政权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6]p22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7]p19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可以说,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要旨就是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来确保人民当家做主。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依托。改革开放以来,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通过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制度的不完善会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惨痛代价,因而一再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建设提供体制上的依托和保障。邓小平多次论及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指出:“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5]p333在他看来,我们现行的具体制度还存在弊端,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此,为确保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邓小平在论述需要加强建设的各项制度中,尤为强调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领导制度的建设。此外,加强法制建设也是邓小平政权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8]p1265-1266,再一次明确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认为,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必须健全民主集中制,从而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9]p388以制度建设承托政权建设,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政权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三)以党的建设带动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自身的建设情况必定对国家政权建设产生重要影响。1992年邓小平严肃地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他提出“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他告诫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10]p380邓小平关于以党的建设带动政权建设思想主旨有两点:一是,在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务必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邓小平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5]p341-342。二是,要加强党自身建设,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提出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2000年,江泽民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党的性质、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11]p496。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思想和政权建设思想进一步向前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就成为党能否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握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7]p19。为实现党的十八大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党建设好。

(四)重视接班人培养,确保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永葆生机活力。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时候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构应该是精干的,其工作人员应该是“社会的承担责任的勤务员”[12]p100。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优秀人才的选任,始终把接班人的选择与培养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关键性问题来抓。邓小平曾指出认真选好接班人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1992年他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于人。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选拔接班人的“四化”标准,即“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10]p380。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多次强调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权,而政权稳定与否的前提是权力能否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能不能培养优秀的领导人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不断培养造就中青年领导干部,始终是我们党的一项战略任务”[13]p4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培养和造就大批年轻的优秀干部,是事关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否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必须吸引各方面人才参与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中来;并提出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干部的标准。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能否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并明确了好干部的20字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强调要重视干部培养、抓好党性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当前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理论基础。认真体会并践行其中的各项原则,将有助于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改革开放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冷 波

猜你喜欢
政权民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思想与“剑”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