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霉素B在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16-05-14 02:07莫誉芳谢丽冰赵巍唐柳平
医学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

莫誉芳 谢丽冰 赵巍 唐柳平

摘要:目的 了解两性霉素B在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56例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患者作临床调查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对照组给予米卡芬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儿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2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而采用米卡芬净治疗的对照组疗后总有效率为64.2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两性霉素B在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中疗效显著,属于安全有效的抗真菌性药物。

关键词:两性霉素B;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应用

受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深静脉插管、放疗、放化疗等多因素影响,很多实体瘤、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免疫低下期很容易发生深部真菌感 染[1],让病情恶化。我院通过多次临床研究实践发现两性霉素B在辅助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中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患儿分作两组,每组患儿人数均等,均为28例,56例患者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0.6~14岁,平均(8.2±1.3)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所有患儿均有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9℃,且均有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症状,其中3例患儿痰中有血、胸闷,6例患儿发热前有口腔溃疡症,给予抗生素治疗,溃疡面只增未减。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临床判定标准 依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其中①有免疫损伤的基础疾病,白细胞(WBC)明显低下期;②伴有持续发热现象,而普通抗生素万古霉素盐酸盐、甲硝唑、头孢曲松钠等治疗1w以上无任何效果;③口腔有可疑真菌感染病灶;④给予抗真菌治疗后有效果;⑤血、骨髓培养或活检可见真菌。

1.3方法 所有患儿用药前30 min,均口服乙酰氨基酚(退热止痛)与异丙嗪(抗过敏),后对两组患者给予不同方案治疗。

1.3.1对照组 给予米卡芬净治疗。用药剂量为4 mg/kg,1次/d静脉滴注。

1.3.2观察组 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用药流程为:①先给予药物试用量,即先用10 ml无菌注射用水溶解药物,取出5 mg两性霉素稀释在5%葡萄糖溶液5 ml中,并在30min内静脉滴注结束。在滴注过程中,密切查看患儿脉搏、体温、呼吸与血压等,若无任何异方可正式给药,在刚开始给药的第15 min和30 min内,若以上给出指标仍无明显变化则可继续给药。②正式用药:初始用量为0.5 mg/kg/d,后逐渐增加用药剂量,次日即可增加至1.0 mg/kg/d,第3 d即可将药量增加至2.0 mg/kg/d,第4 d将用药剂量增加至3.0 mg/kg/d,但第5 d后的即可将药物剂量控制在3.0~4.0 mg/kg/d左右,每次用药的滴注速度均不可低于6 h。所有患儿均在用药3 w后进行疗效评定。

1.4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等已完全消失,真菌检查结果为阴性;显效:病情有所好转,真菌学检查为阴性;有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不过真菌学检查仍未阳性;无效:病情无任何变化或病情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用药后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患儿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后痊愈21例、占该组研究总人数的75%;显效3例、占该组研究总人数的10.71%;有效1例、占该组研究总人数的3.57%;无效3例,占该组研究总人数的10.71%,总有效率为89.28%;对照组患儿采用米卡芬净治疗后痊愈15例,占该组研究总人数的53.57%;显效2例,占该组研究总人数的7.14%;有效1例、占该组研究总人数的3.57%;无效10例,占该组研究总人数的35.71%%,总有效率为64.28%。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方案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χ2=4.9,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儿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过程中1例患儿出现寒颤、2例患儿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患儿采用米卡芬净治疗后3例患儿出现呕吐,3例患儿出现寒颤,1例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血液病为人体造血系统异常所致的疾病,若患儿中性粒细胞不断减少,免疫功能异常,则极容易出现深部真菌感染症状。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属于小儿严重性难治性疾病,及时给予科学治疗能够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挽救患儿性命[2]。

临床治疗小儿血液病的药物较多,但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因该疾病在我院临床受到高度重视,而我们在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多次实践发现两性霉素B可很好的辅助治疗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本文最终结果如上2.1、2.2所示,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患儿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采用米卡芬净治疗的患儿,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该药物用于小儿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中之所以取得如此满意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两性霉素B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甚至会对最终疗效有所影响,但临床应用过程中,因患儿药物耐受性不断增加,而我们也随着用药天数不断增加药物剂量,这也就为患儿用药预留了缓冲过程,减少了药物对患儿带来的冲击,而本文中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也进一步证实了递增式增加药物剂量可行。但我们也认为,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控制好最大用药剂量与用药时间,不可随意盲目增加药物剂量,会适得其反,引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汪玉芳,陈世明.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5):344-345.

[2]蔡文莹,鲁长明,孙九峰,等.130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3,1(12):1480-1482.

编辑/肖慧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个性化手术设计与临床应用
亚甲蓝染色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