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16-05-14 10:41杨小波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文差异课堂

杨小波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代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却是随心所欲,没有一个系统的提问设计,如果这样,就起不到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应起到的积极作用。那么,课堂提问对学生和我们的教学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我认为提问有如下几点作用:

那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的问题呢?

一、明确针对哪些内容提问

第一,要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直书课题,然后让学生想像:“作者到山中访一个怎样的朋友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后,一个个举兴起了小手“作者到山中去访一个世外高人,他的武功天下第一”“去访一位得道的高僧,听他讲论佛经”“去访一位像陶渊明一样的怀才不遇的隐士”“作者只是去访一户在山里的帮助过自己的普通的山里人”……学生的兴趣高涨,我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们急于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开书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抓住疑问点提问。抓住疑问点提问既可化难为易,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我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为此,我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于以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

第三,要抓住发散点提问。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创造是十分有益的。

第四,抓住矛盾点进行提问。此种提问以抓住一对矛盾或抓住一个现象提问,使讨论的中心直指课文的重难点。

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的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算问的成功。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不同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将学生分类别、分层次,然后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同学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其次,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问题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对学生而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感兴趣的,成为问题的问题。由于这种问题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的,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活教学。如本人在教《孔已己》一课时,学生比较关心孔已己的最终命运,于是我就提出“孔已己最终死还是没有死”让学生展开探讨,一下子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查找理由,发表见解,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

三、问题要由浅入深,化难为易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一堂课下来,问题太深则学生无法着手回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形成“死水一潭”的局面,问题太浅则造成课堂表面上的活跃,学生懒于应付,疲于思考。怎样才能达到深与浅,难和易的最佳结合?即稍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又不至于太深而无法理解,采取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使他们跳一跳都能够得着,使他们感到答案若隐若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

在具体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来设计问题:阅读理解是基础、前提,如果要继续深化这种理解,就必须进行辨析和探究,从而围绕课文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如教学李白的《行路难》一诗,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嗜酒如命的李白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为什么食不下咽?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内心苦闷”;然后再问:他为什么心情不好,诗中有告诉我们原因吗?学生很快找到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纷纷答“遇到挫折,前途受阻了”;在此基础上,再继续追问:前途似乎无路可走,那李白是不是就此向现实妥协、放弃自己的希望了呢?学生自然而然找到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可以不费劲地回答:“他依然渴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吕尚、伊尹一样得到君王的重用。”最后,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理想与现实出现了矛盾,诗人的内心最后有没有走出这个困境?如果在生活当中遇到了和诗人类似的遭遇,你会怎么做?在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以上就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所做的教学研究。当然,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继续探索,让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得更加巧妙、更加科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猜你喜欢
课文差异课堂
相似与差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背课文的小偷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