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2016-05-14 10:09吴晨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同伴冲突幼儿

吴晨

摘 要: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在幼儿园中是不可避免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同伴冲突中的幼儿冲突行为与教师干预行为,探讨教师干预行为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揭示教师干预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更好地干预指导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冲突行为 教师干预建议

一、引言

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孩子们为了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与他人发生各种形式的冲突。冲突行为其实就是孩子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他人可以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逐渐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同时,在冲突过程中,幼儿也可以学习与他人交往和沟通协调的技巧,从而促进自身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冲突行为原因分析

幼儿冲突行为的发生来源于多方面,主要有:

第一,发展的特性。学龄前的幼儿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直觉推理”物我观念不清、动作反映多于语言表达等这些幼儿发展的特性都是引发幼儿冲突性行为的因素。例如以“自我为中心”会使幼儿无法以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导致在自以为是的幼儿世界里冲突行为就成了司空见惯的情形。又例如幼儿的物我观念不清,他们往往以为凡是看到的东西都是属于他的,因此抢夺玩具、物品也是常见的冲突行为。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小托班的幼儿甚至无法以语言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绪和需求,因此肢体动作成了他们昀常见的表达方式,动不动就看到幼儿之间以推打来表达拒绝或不喜欢。

第二,环境的影响。幼儿成长的环境对其冲突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幼儿长期生活在暴力的情景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暴力倾向,也有来自电视或其他媒体的因素。如果孩子的父母常以暴力方式处理事情,如打骂孩子、夫妻吵架或互殴,那么这类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示范影响。此外,电视、电脑及一些光碟等也同样提供暴力示范,影响幼儿的行为,如幼儿喜欢模仿李小龙或功夫片中的粗暴行为,在与同伴争执时就会不知不觉有样学样了。因此,父母或家庭中其他成员不适当的行为,或是媒体的暴力污染,都是构成幼儿暴力行为的主要成因。

第三,缺乏社会技巧。幼儿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在与他人互动时,欠缺适当的沟通协调的社会技巧。面对相关社会性问题时,幼儿无法有效合理地解决,不能妥当地处理人际间关系的种种问题,才会产生许多冲突行为。综合来说,幼儿因为发展上的不足,长期暴露在暴力的环境中及缺乏足够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等,才会出现冲突行为,尤其是肢体的冲突行为。

三、教师对冲突行为的干预类型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与同伴的冲突是常见的且不可避免的,尽管会发生不愉快甚至伤害,但冲突解决的过程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过程,而且合理的同伴冲突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干预的合理性对幼儿同伴冲突积极价值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幼儿冲突行为的解决大部分依靠教师干预来完成,而不同教师的教育背景、知识内涵、性格特点不同,采取的干预方式不同,不同的幼儿由于心理特征、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对同一种干预行为的反应也不同,昀后的结果肯定也大不相同。由此可见,要真正实现冲突的积极价值,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必须完善自己的干预行为。

教师干预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分为消极干预、权威仲裁、积极干预三种类型:

第一,消极干预是指教师注意到同伴冲突事件的发生,但未进行干预,其行为包括转移关注、单纯关注或向幼儿传达不干预信息的各种行为。例如:梅梅拼自行车少了一片拼插图,飞飞那里有。梅梅向飞飞要,飞飞转过头不给,梅梅伸手就抢。飞飞气得拿拼图扔梅梅,梅梅捂着头哭着向老师告状。老师赶来后吹吹梅梅被砸的地方说:“好了,男孩子不哭啊”,随后就离开了。

老师仅针对冲突的结果对梅梅给予简单安慰,但并未询问事件的缘由,没有对冲突的解决提出建议,仅仅简单安慰不哭,不足以解决冲突。长此以往,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会起着消极的作用。

第二,权威仲裁是指教师运用其权威对冲突做出判定,并命令幼儿服从命令,包括处置引发冲突的物品的归属,及发出各种不容反抗与商议的命令。

例如,小班午饭前,老师分餐,小朋友围成半圆坐下来看动画片。洗手回来后,楷楷说小雷占了自己的椅子让他起来,小雷伸着脖子看动画片不动。楷楷说了两遍后生气地拽小雷的领子,小雷拉着自己的领子大声喊“老师——”。老师放下餐具询问情况后说:“你们两人都有错,互相向对方道歉。”案例中,老师了解情况后,认为双方都有错,便决定了处理方式,既没有向幼儿解释哪里错了,也没有考虑双方是否乐于接受。

第三,积极干预是指教师在对同伴冲突进行教育干预时以帮助冲突双方解决当下问题、提高其应对冲突的能力为目的,用科学的理论和冷静和善的态度指导冲突双方面对问题,并在教育干预的过程中关注幼儿的情感活动,坦诚沟通,包括安慰、倾听、商议,提供指导与建议等行为。

例如,小班幼儿到卫生间排队脱裤子小便,突然浩浩大声说:“让开。”童童也挤着说:“是我的,不让。”两人谁也不让谁,哭着向老师求助。“宝宝们都好了吗?”老师帮助幼儿提好裤子后问。幼儿回答:“好了”,老师又问:“那还有

谁没有好?为什么”,“他们不听话,应该排队。”“那怎么办?”烨烨让浩浩到自己那里去,浩浩没动,童童看了看说:“我去。”解好后,烨烨对童童说一起去看书。浩浩看没有人理自己,大声哭了出来,老师抱着他安慰,让浩浩了解到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才会让别人喜欢自己。在午睡前小便的时候,浩浩对童童说:“你解好了让我啊。”这个案例中,教师积极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让浩浩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修补了与同伴的关系。

四、教师干预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幼儿冲突行为有很多因素,这就需要不同的干预方式。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一)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不同

儿童观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的基本看法。教育观是教师在自己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观点。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影响着其如何看待、对待幼儿,进行教育探究。持有不同观点的教师在解决冲突的角色定位上有所不同。有的教师认为现在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宠上天,老师反而不能事事顺着他们,教师应是管理者,要让幼儿学会“懂事””。有的教师认为幼儿目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帮助幼儿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且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很独特,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尊重其主观能动性,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二)幼儿的个性特征不同

不同的幼儿个性特征不同,对教师干预行为的反应不同。性格倔强、暴躁的幼儿往往反应较为激烈;性格活泼的幼儿往往能很好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在交谈中发现,教师认为,有的幼儿较任性,对老师的介入给予消极的反应,消磨老师的耐性;有的幼儿活泼开朗,能积极地接受老师的指导,让老师看见就高兴,考虑问题易从其角度出发。同时,教师的干预行为还受自身对冲突双方印象的影响。有一位老师说:“调皮的孩子,一看见就头疼,有矛盾总认为是他的事。有的小孩,平时老老实实的,有冲突也认为是偶然现象,没有大问题。”

(三)冲突情景的特性

教师介入时间的早晚与冲突的强度有关,强度越大,干预时间越早。在一些肢体冲突中,教师考虑到幼儿的安全问题,往往干预时间较早。对强度较小的,老师往往会静观其变,让幼儿尝试自己解决。

五、完善幼儿教师干预行为的建议

对于不同的冲突,教师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干预,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地干预意识

知道幼儿的冲突行为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冲突的积极价值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树立积极的干预意识。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用科学的方法介入,切忌干预时间过早或过晚。教师应当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给幼儿独立自主的空间,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教师要进行积极地、适度地干预帮助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用科学的方法干预

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与他人沟通的机会,而不是教师一手包办,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任由事情发展,应该适时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首先,教师应用平和的心态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找到自身的不足,让幼儿乐于接受教师的建议。教师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例如“如果你是他,你会……”让幼儿自主思考解决办法。教师也可以用灵活的方式提示幼儿运用协商、等待、谦让等方法。

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干预后幼儿的情绪问题,对幼儿的消极情感要加以抚慰,不能不管不问。教师还要考虑到幼儿冲突发生后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进行沟通,可以组织冲突双方一起活动、完成任务等来修补同伴关系。

昀后,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教师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了解幼儿对教师干预冲突后的反应,同时应当让家长知道,在幼儿发生冲突行为后应协助老师对幼儿进行帮助、指导、教育。良好的家园合作能够对幼儿有更加积极地效果,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可以实施积极干预的环境

教师应该了解尽管同伴冲突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冲突越多越好。相反,它一方面会伤害幼儿的情感,另一方面,也会增加老师的压力,无形降低老师实施积极干预的概率。因此,幼儿园应该创设可以实施积极干预的环境。

首先,应该减少班级幼儿的人数,保证老师的精力充足。人数过多会加大冲突的概率,增加老师的消极情绪,对冲突容易采取消极的处理方式。有的老师曾抱怨:“班里那么多小孩,安安静静坐在那都忙不过来,更别说还有调皮的、不听话的小孩儿,天天跟炸开了锅似的,头疼死了。”然后,应该为幼儿准备足够数量和种类的操作材料。幼儿园中,经常会发生物品争夺的情况。幼儿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认为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自己都可以用。如果幼儿园能准备数量多、种类丰富的材料,会大大降低因物品争夺而发生冲突的概率,这样面对少量的“物品冲突”事件,老师会更有耐心地积极干预,同时也减少了增加幼儿消极情绪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焦艳,范茜,曹奕.幼儿常见不良习惯矫正[M].金盾出版社,2005年.

[2]吴晗睿.幼儿教师对幼儿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3]张瑛.小班幼儿冲突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考试周刊,2010(29).

[4]赵艳.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赵永林.教师干预幼儿冲突行为的研究[J].学校管理,2015(4).

[6]张文杰.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研究——以济南市某幼儿园为例[M],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猜你喜欢
同伴冲突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寻找失散的同伴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