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乡土文化融入农村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初探

2016-05-14 03:10瓦彩红刘玉祖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融会贯通乡土文化

瓦彩红 刘玉祖

【摘 要】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引入这些资源,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学生乡土感情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初中作文课堂适度补充本地乡土文化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使中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写作兴趣,真正做到老师好教、学生好学。

【关键词】乡土文化;作文课堂;融会贯通

乡土文化资源范围相当广泛。具体而言,凡是与本乡本土有关的人类生活的材料,包括自然与人文、实体和活动,只要能够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乡土文化教学资源。一般来讲,乡土文化资源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乡土环境资源与乡土人文资源。所谓乡土环境资源是指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景及各种动植物的生存形态等;而相对而言,乡土人文资源则是指那些以“人文”精神呈现的,凡关于地方乡土的人、事、物与风情等都属于这一领域,其所反映出来的是以“人”及其所产生的“文化”为主本位的精神。

榆中县宛川河流域及周边7个乡镇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许多农村中学分布偏僻,其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贫困山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就让自己的孩子吃住在学校,学校封闭式的管理把学生限制在四墙之内,狭小的生活面、一些家长和老师“不准读闲书”的禁令,导致学生大脑的贫乏,没有了作文的源泉,使得学生在作文课堂上做“无米之炊”,许多学生的作文存在缺“氧”现象。

进入21世纪后,农村初中作文课堂需要多样性的乡土文化教育。作为每位农村语文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利用地方乡土文化的优势进行作文教学,带领学生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优势又在哪里呢?就在农村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历史文物、文化遗迹等乡土文化当中。在中学适度补充本地乡土文化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真正做到老师好教、学生好学。

宛川河流域及其周边乡镇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区。身为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应该把本地乡土文化纳入日常的作文教学过程之中。

一、因地制宜地在作文教学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

虽然我们的教学条件较差,但老师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改造自身,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把本地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恰到好处地开发利用。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和开发乡土文化教学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资源环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让农村语文教育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农村作文教学要因地制宜利用本地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制定教学内容。

(1)利用宛川河的自然风光,制订相关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家乡、走进生活——访兴隆山、白虎山、沿川湖、明肃王墓、勇士城遗址等,让学生对景写作,在真境情景中感知对象,既开阔了视野,又搜集了创作素材,使开放的作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活力。

(2)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制订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民间老人进行现场采访,在了解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背后的传说故事、名人传记的同时,了解宛川河流域的饮食文化习俗,如罐罐茶、船馍馍等,不仅增加了学习的情趣,还增加了学生传承弘扬本土文化的意识。

(3)运用地方特色的吸引力,制订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日记或周记,依靠个人感官,记述本土各种文化特色,如:宛川河流域的“梢子舞”、社火表演、古建筑模型制作等,还可以亲身去体验一下,充分感知地方特色文化。

二、把乡土文化融入到农村作文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师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乡土文化资源,多为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看到的、熟悉的一些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在作文课堂中有机地结合学生们熟悉的东西进行专题学习,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这种作文教学环境里,学生不仅参与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而且在调查、 研究、探索、实践的一系列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撰写资料的能力以及动手、思考、创造等各种综合能力。将乡土文化融入到农村作文教学中,并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教学研究时必须自己去开发、编写、实践。就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教师们参与教研的热情,提高了教师进行教研的水平。

(2)有利于教育学生爱国爱乡。家乡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亲情、友情、师生情、乡亲邻里等伦理关系,都从这里孕育发展,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小有爱乡的情怀,并培养他们对家乡的责任感,这必须经由认识自己 的生长环境,理解与家乡有关的历史文化得来。通过学习,同学们学会用写作表达的方式去认识乡土文化、欣赏乡土文化、关怀乡土文化,进而产生发自肺腑的家乡自豪感,使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增强了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感。

(3)有利于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乡土文化作为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不仅有利于促进本语文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 乡土文化不仅与地理、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数学、化学等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也综合着文学、宗教、哲学、 史学、医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知识。乡土文化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写作描述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考与建议

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引入这些资源,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学生乡土感情的重要途径。根据调查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校要努力争取社会的支持,与周围乡镇或村组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实践的环境,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力求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活动形式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活动、公益活动、劳动锻炼等等,让学生体会生活,参与生活,进而认识社会,热爱家乡。

(2)注重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新课程实施以来,地方与学校课程开发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受旧的教学观念影响,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农村中学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采用多种方式加大乡土教材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管理,让这些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语文教学要确立“大作文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近自然,走进社会,积极地去观察、去了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拓宽学习视野。在教学中要注意国家课程的标准化实施,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并与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效结合,打通学科壁垒,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作文教学特点,充分挖掘和开发农村的各种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以自己成长的本地环境作为学习场所,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形成走出课堂寻资源——回归课堂整合资源——延伸资源——聚焦资源,真正做到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融合,使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变得既有特色又有朝气。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猜你喜欢
融会贯通乡土文化
多维进阶、融会贯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英—汉翻译技巧在艺术英语文献中的运用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让教学因生活化而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复习课上出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