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的主旨解读

2016-05-14 18:18吕本玲张宏亮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采薇杨柳依依诗经

吕本玲 张宏亮

战争,总会关乎生死。而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除了死亡的残酷,还有离别的忧虑。所以,在战争频仍的先秦时代,戍边的战士难免就会生出思乡的痛苦。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概括了《诗经》成诗的原因,也同时揭示了《诗经·采薇》中那位战士的心声。

“猃狁”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在无史记载,存于传说的时候,对于中原的政权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猃狁”二字的“犬”字强烈而鲜明地传达着汉族对其的侮辱和恐惧,这也恰好说明了它有着“豺狼”一样的民族个性——拜“白狼”为图腾,既残暴又强大。周幽王时,它是攻入镐京的“犬戎”,汉武帝时,它是与之交战的“匈奴”,即使到了唐朝,时人谈之色变,两股战战。

当周朝的战车经过几百年的跋涉,在“春秋”这个拐点终于车破马乏。而猃狁这个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窥伺觊觎之下,当然也发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进攻与防守,侵略与反抗,在双方的边境上不时上演。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战争中抢夺了什么,损失了什么?也不知道在每一次的进退时死亡了多少,俘获了多少?历史的风烟连铁石都能消磨成沙,更何况那一小片血渍、曾经温暖的肉身?

但,即使再过几百年、上千年,因为有《诗经·采薇》的流传,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听到有那么一个战士,在频繁的战争空隙里的哀叹与呼吸;可以依稀看到他驰骏马,披铠甲,挽雕弓的飒爽英姿。可以感受他对家国内心的忧戚,对和平的期望。

战争,拉长了家乡的距离,阻滞了归乡的脚步,更使每一个时刻都变得难以消受。塞外是苦寒的天气,晚来的春,短暂的夏,漫长的秋冬。或许,这个战士只能凭借那荒原的草的荣枯来辨别季节,除了战争,除了流血与死亡,哪里还有“采薇”的闲情逸致?“采薇”是和平年代的生活场景,即使遇到荒年,以“薇”代食,那也毕竟不需要枕戈待旦,直面生死。看着草长草枯,想着家乡此时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了吧?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但战争不休,何以家为?

对于战争的理解,我总觉得没有这个古代的战士理解的透彻。更别说真的让我持刀跃马,冲锋杀敌了。快意恩仇,杀人如麻,那只是小说家的臆想而已;悲啼呼号,望生畏死,或许才是人们的常态。

至于在极其残酷的古代战争里,竟然有人不贪生怕死,而心存家乡,这样纯粹的、深挚的感情,似乎只他所独有。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这个古代的战士,不是同情,而是敬仰!

他归乡的心情是急切而真实的,但他没有因为戍边就怨天尤人,如一个怨妇那样控诉悲吟,他深知一点,那就是,导致自己远离家乡的,甚至有可能失去家乡的原因是外敌入侵。敌人是横亘在他归乡之路上高山,只有荡平贼寇,才会赢得回归。所以在每一节的诗歌里,他都会反复控诉:“靡室靡家,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这些语言,深刻的显示出这个战士的内心——把对家乡的爱,融化为对敌人的恨。正是爱之深,所以恨之切。

《采薇》之中的情感,是阳刚的,是正义的,是充满着战斗豪情的。当这个战士谈到战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的到:那“君子之车”是多么的高大坚固;那“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是多么的剽悍神骏;那“象弭鱼服”是多么的装备精良、军容整齐;那“一月三捷”是多么的大快人心。这样的描述,正说明了这个古代的战士,他内心之中的大情感,是对国家的责任与爱。

《采薇》之的情感,是浪漫的,是写意的,是充满着乐观情怀的。在战场那“彼尔维何?维常之花”的绽放,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其实是战士对胜利的渴望。1929年,毛泽东在转战闽西时,红军上杭之战胜利,恰逢重阳节,那“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对比,不只是自然环境的优劣之比,更是和平与战争的状况之比。诗歌用诗化的画面,而不是用世俗的语言来表现,在含蓄之中,蕴含着批判,在对比之中,增加批判的力量。

但战争残酷而漫长,究竟何时是个尽头,当现实摆在这个战士面前时,引得他无尽的哀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个人的际遇与时代的命运交叠,多数情况下会淹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沉寂于芸芸众生之后。但总会有在大河奔涌向前时,偶尔泛起的浪花,逼人眼目,催人魂魄。如能如此,那也应该是个幸运儿。

这个潜藏在千年之前的战士,他发出的悲鸣因诚挚、真切,而感人至深;因深沉、厚重而催人奋进。这位心怀家国、屡经战阵而不死的勇士,在已是杨柳依依,薇草青青,棠棣葱葱的千年古道上,你是否安然返乡?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市第一初级中学;河南商丘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采薇杨柳依依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隐形男友
杨柳依依
鹧鸪天·无题
“采薇”意象释疑
巧用《诗经》解难题
杨柳
妖藤
妖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