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三味书屋”

2016-05-14 02:09潘姝苗
初中生学习·低 2016年7期
关键词:三昧菜根诗书

潘姝苗

鲁迅当年读书,其师寿镜吾先生传下学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后来,鲁迅将其沿用为三味书屋的馆训。

三味书屋曾是鲁迅读私塾的地方,从12岁时起,几乎有6年时间鲁迅是在此处度过求学时光的。这间书屋我曾去拜访过,因为受保护的缘由,许多景物已难以触摸。比如鲁迅亲手刻着“早”字的那张桌子,被锁在屋里,不得近前打量,也就无法亲身体验。

关于“三味”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解释:其一,出自“三昧”,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三昧原是一种外来音译的佛教语言,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其二,源于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林辰在《鲁迅和三味书屋主人》中取义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三,便是鲁迅的先生寿镜吾的解析:“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个中三味,既涵盖了芸芸众生之俗味,又囊括了思想精神的品味,颇显得意味深长。

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昌坊口,“三味书屋”的匾额横悬于房梁,匾额之下挂着一幅松鹿图,两旁木柱上分别刻有:“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在鲁迅眼里,先生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为人与治学对其影响很大。

鲁迅读的私塾原名为“三余书屋”,说起“三余”的出处,要追溯到三国时期。有位叫董遇的人常劝他的学生,利用“三余”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教诲学生只争朝夕,爱惜时间。后被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改名为“三味书屋”。鲁迅在“三味书屋”里做的事情并不复杂,读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见一斑,无非“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老师的苛刻也并非残酷,在鲁迅笔下,先生甚至是那么和蔼可亲:“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

父亲去世以后,鲁迅就再也没去“三味书屋”读书,他告别乡亲,出国求学,“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时间慢慢消逝,只剩下那些泛黄纸页,那个带着岁月陈迹渐渐模糊的“早”字,那被先生一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便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极好文章,以及那段韵味犹存的“三味”。

编辑/曹焕焕

猜你喜欢
三昧菜根诗书
最忆扬州菜根香
陈洪渊院士:为科学“嚼得菜根” 为国家“做得大事”
锦句
陈冲 腹有诗书气自华
放翁“诗中三昧”浅论
冬日偶感
菜根谭之《平常心是道》
腹有诗书气自华
天台学者的“王三昧”观
苏东坡的睡眠“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