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关注到事件背后的情境了吗?

2016-05-14 17:01徐赛儿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真实感年龄文章

徐赛儿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上一节写作讲评课。讲评的作文是上学期期末考的考场作文,题目是“一件新鲜事”和“我真的长大了”。我在寒假里认真地、反复地阅读了大家写的36篇作文,其中,有很多文章写得相当不错,朴实、流畅、幽默。此外,老师还发现大家的文章全都是叙事性的。有照顾生病的妈妈、做沙包、学游泳、走夜路、坐海盗船、母女冲突、和难题作战、看四只小猫爬竹子等等。你看,这些事件多么真实而有个性。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文章对事件本身的叙述是非常细腻饱满的。如有一个同学写他学包饺子,过程介绍形象而幽默;还有同学写自己爬梯子的过程,更是多种描写相结合;印象深刻的还有个同学写小时候给洋娃娃化妆,那化妆的过程描述得充满童趣。但是,老师总觉得大家在文章中关注更多的是事件本身,没有把事件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叙述,缺少对事件背后情境的关注。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情境”呢?有些同学大概会说,是不是就是“环境”啊?确实,有点类似,但又有所区别,我觉得这里用“情境”一词更准确而有表现力。

二、了解什么叫“事件背后的情境”

我们先来看一段很短的电影片段吧。在《十月围城》的这段视频中,主要事件很简单,也就是阿四用黄包车拉着老板在街道上跑,边跑边有一段关于读书识字的对话。但事实上,在这片段中,出现的东西不止这些,我们来关注一下,除了主要事件之外,电影中还出现了什么?如20世纪初城市建筑、街道、店铺、熙熙攘攘的行人、来来往往的黄包车、嘈杂的说话声、清脆的铃声 等等。

这些东西跟主要事件关系大不大?导演为什么还要设置这些东西呢?这不是劳民伤财吗?因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事件背后的情境,如果没有这些情境,那么,故事就变成是在真空中发生的了。就没有了真实感可言了,更谈不上生活 味了。

那么,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注意在适当的地方适当地还原事件发生时背后的情境。这样,才能让事件的展开有所依托,才能使事件有更强的真实感和生活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这段文字的作者是谁?请你来读一下。大家觉得这段文字写得怎 么样?

一个春天的夜晚,我和表姐吃了晚饭,到公园散步。两个人手搭着手,在公园里闲逛。我们先走在小道里,前面路窄,石头也多,她拉着我的手,嘱咐我小心走,我没有在意,还是一如既往地踩着小碎步。我们穿过了茂密的林子,走过了“同心桥”,经过了小山坡,来到了小河边,河水清澈见底,照出了我们行走的样子,在夜色下,影子变得若有 若无。

这篇文章是写“我”和表姐月夜散步,他把这个作为一件新鲜事来进行叙述。我觉得,就这段文字而言,确实还不错,记叙流畅,也有描写,还多用短句。但是,我觉得还可以把它改得更好。大家看下面这段文字。在这段文字中,老师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些“月夜散步背后的情境”介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然后找出这情境由哪些元素构成?

一个暮春的夜晚,大概七八点光景,天气不错,无风,很圆的月亮。我和表姐在外婆家吃完晚饭,突然想去外婆家东边200米处的姚江公园散步。表姐比我大三岁,我六岁,她九岁,这对于我俩来说,可算是一次冒险了。我们两个人就这样手搭着手走向了公园。一到公园,就感觉芳香扑鼻,公园里人不多,三三两两地走着。地面音响里轻轻播放着《梁祝》的音乐,使得整个公园幽静极了。我们走在公园口的林间小道里,小道很窄,是用一块块的小石板铺成的,两边还用石块垒起有半米高,看上去阴森得很。她拉着我的手,嘱咐我小心走,我没有在意,还是一如既往地踩着小碎步走。我们向前大概走了三十多米,终于穿过了茂密的林子,到了林子尽头的“同心桥”,经过了小山坡,向右拐,来到了小河边。河水清澈见底,照出了我们行走的样子,在夜色下,影子变得若有若无。……

时间: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有特定时间的,有些同学在写作时喜欢用一些笼统的时间词。诸如“小学时”“有一天”“春天的时候”“晚上”“暑假时”。其实,在叙事中,对时间这一情境的说明,有时候,我们可以交代得相对准确些,有时甚至要准确到几年几月几日几点几分,这样才能更显真实。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开头一句就是:“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那是不是越准确越好呢?那也不一定,准确是有个度的,有时候,太过准确,反而会显得不真实。如牛汉在《我的第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开春”比“春天”要准确,“放暑假的第二天”比“暑假里”要准确,但如果这里改成“我是2月20日上午七点上的学,7月2日下午三点八分,父亲回来了。”你想,作者可能记得这么清晰吗?所以反而显得不真实了。

天气:天气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一个情境因素,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如在《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有一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就是交代了事件发生时候的天气情况,烘托出了一种悲伤的氛围。而在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这一句中“闷热”的天气描写就让人感知到了作者对这一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印象很深刻,也为下文事件发展做了一个背景介绍。如:秋风萧瑟,应和着路旁昏黄的路灯,使我不禁感到一丝凉意。

地名:和时间一样,任何事件发生,都是有特定地点的,地点有时候只有一个,有时候可能会不断变换。同学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一般都会关注到地点,但经常忽略对真实地名的说明。学生经常会这么写:“妈妈送我去了医院”“我走在街上”“暑假,我们去外面旅游了”,可我们应该知道,医院是有名字的,街道也是有名字的,外面是哪里?也该有名字啊。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地点的具体名字写出来,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妈妈送我去了李惠利医院”“我走在新城大道的街上”“暑假,我们去新疆喀纳斯旅游了”,这样,文章是不是就更有真实感了?如鲁迅在《社戏》中有这么一句话:“那地方是平桥村,是一个离海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年龄:不要小看了年龄的使用,不同的年龄会做出不同的事情,这事情的性质和意义也就不一样。你看,在上述文章中,作者把和表姐月夜散步当作了一件新鲜事,而这件事在你们现在这个年龄的人看来,似乎毫无新鲜感。那么,我可以推知,这件事应该是发生在作者和表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所以,我加了一句对他们俩年龄的说明。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一句:“其实,我那年已经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里作者交代了自己的年龄,就更能凸显出父亲对我的关心,也为我下文年轻气盛不理解父亲做了一个铺垫。再如孙犁的《芦花荡》中对大菱、二菱年龄的介绍:“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有了年龄介绍,俩女孩后来的言行才能顺理成章。当然,有时候,年龄的信息也会隐含在对事件发生的时间说明里面。如“小学一年级时”这句话里面就包含了年龄信息了。

方位:方位和地点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方位”包括方向、距离、位置等。我问大家:“某某同学现在坐在哪里?”你们怎么回答才能让老师一下子找到他?如果你仅仅回答说:“他坐在203班的教室里。”那只有地点,没有准确的方位,我是找不到的。下面就对准确的方位做一下介绍。我有一个学生,她在文章中写道:“我家小区外有一家宠物店。”这句话中出现了“小区外”这一表示方位的词语,但是,老师觉得这个词语还不够准确,于是,我把它改为:我家小区正门右转大概十米的地方有一家宠物店”。事后,她惊讶地问我说:“呀,老师,你怎么知道是在那里?”我反问道:“你既然知道它是在那里的,你为什么不交代清楚?”是的,准确的方位词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可以在读者脑海里出现一幅地图,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鲁迅的情境介绍绘出一幅地图啊?

声音:声音在情境中又是一种真实存在,它能调动起读者的听觉感知。这声音不是指事件中的声音,而是事件背后的情境中的声音。如《社戏》中有这么一句:“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 悠扬。”

气味:气味在情境中也是一种真实存在,它能调动起我们的嗅觉感知。如在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这是父亲回家问我期末考试成绩这一事件发生时,事件背后的情境中的气味。

东西:这里所说的“东西”是指事件背后情境中出现一些诸如建筑、物件、花草树木等。它或者为事件展开做一个铺垫,或者提供一个背景,或者烘托一种气氛。如在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这里对事件背后情境中的“悬崖”这一东西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描写,为后来事件的展开做了铺垫,提供了背景。那么,对这情境中出现的“东西”的描写需要多么细腻呢?这个要根据需要来定,有时候要尽可能地准确而细腻,如同样是一顶出现在情境中的帽子,我们来比较下面两种说法:1.“桌上放着一顶帽子。”2.“桌上放着一顶黑绒布质地的宽边遮阳帽,上面画着各色小碎花。”大家觉得哪个更能给人真实感?当然,有时候,对这些“东西”的描写,只需简单的一笔带过即可。如下面例文:

终于到了第三圈,我全身瘫软,细密的汗珠也从我的额头上冒了出来。这时的风也令人讨厌,把我的嗓子灌得难受。我的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在想什么,也不清楚该干什么。脚底被带起的泥沙漫天飞舞。我顾不上那么多了,只是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可老师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从终点传了过来:“坚持!快到了!还差一点点,不能放弃啊!”我又一次咬紧牙关,终于到了终点。

这“风”和“泥沙”就是“跑步”这一事件背后情境中的东西。

人物:这里的人物指的不是事件中的主要人物,而是事件背后情境中出现的一些次要人物。对这些人,我们有时候需要根据情节做一个必要的交代。如《背影》中:“当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去坐下。”“来来往往的人”就是对情境中出现的人物的一个描写。再如下面例文:

不一会儿工夫,我就写完了。再看看他们吧!哈!有的人还在埋头苦干,有的却还在冥思苦想,有的正在抓耳挠腮,气得直跺脚呢!瞧瞧你,瞧瞧我,瞧瞧隔壁大老李,你们谁都比不过我。

这篇文章是写作者在一次英语考试中因为过于自信而失败了。在这一事件的叙述中,作者加入了几句对其他人的描写,使得事件更真实而立 体了。

……

综上所述,时间、天气、地名、方位、声音、年龄、气味、东西、人物……这些都是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背后的一个个情境。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发生在真空里的,而是发生在一个复杂的情境中的,那里可能会有各色人等,有花草树木,有各种建筑,有各色摆设,有声有色有味,还有时间空间的变化等等。所以,在记叙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关注事件的进程,不仅要关注事件中主人公的言行,还要关注事件背后的情境,那样,你的文章就会更有真实感和生活味。

当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得细腻而繁琐地再现事件背后的情境,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哪怕在你记叙的过程中,加上一笔,文章的感觉可能也就不一样了。

接下来,让我们用关注事件背后的情境的角度,先来评析或修改一下下面这几个小片段。这些片段都来自同学们的文章。

片段一:我们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欢快的气氛围绕着我们。(关注东西)

修改:我们躺在客厅柔软的布艺沙发上看《非诚勿扰》,欢快的气氛围绕着我们。

片段二:我打开抽屉,取出体温计,在妈妈的床沿边坐下。

修改:我打开妈妈床头的抽屉,取出那个用了好多年的水银体温计,在妈妈的床沿边坐下。(关注方位和东西)

片段三:那是一个夜晚,我和妈妈买好东西,正从超市出来,这时妈妈的手机响了。(关注地名和声音)

修改:那是一个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夜晚,我和妈妈买好东西,正从镇明路的三江超市出来,这时妈妈的口袋里传来了《吉祥三宝》的歌声,哦,那是妈妈手机的铃声。

片段四: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我兴高采烈地去阿姨开的店里做客。在楼下跑来跑去也厌倦了。这时,看见姐姐踩着楼梯上楼观光。我也迫不及待地跟了上去。(这篇文章,他写的是爬楼梯过程中是他是如何战胜自己的胆怯的。那么,为什么爬楼梯需要勇气呢?猜想是因为这楼梯很特别。但是,作者通篇没有详细介绍这楼梯,也就是没有说明事件是在怎样的一个情境中展开的。于是,使得这“胆怯”和“勇敢”没有了依托。因此,需要加入些什么内容呢?)

修改: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我兴高采烈地去阿姨开的店里做客,阿姨的店位于繁华的县学街,是家服装店,店面不大,大概十几个平方,但被阿姨隔成了两层,下面做买卖,上面住人,用一部高约三米、宽约半米的木梯子上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那木梯设置得非常陡峭,大概是八十度左右。在楼下跑来跑去也厌倦了。这时,看见姐姐踩着楼梯上楼观光,我也迫不及待地跟了上去。

片段五:包饺子的那节课到了。同学们洗了手,拿出馅儿,到老师那里领了皮子,跟着自己的好朋友一块儿包了起来。(这篇文章是写他在学校里学包饺子的,可是,通篇读下来,不知道这饺子是在哪里包的,这馅儿是怎么来的,还有饺子是哪里煮的。)

修改:包饺子的那节课到了。地点就在咱班教室,这时,教室里已经按照小组分成东南西北四大块了,每个小组成员都把自己的课桌拼了起来,上面铺着一张一次性桌布,放了一个电磁炉和一个平底锅。同学们洗了手,急急忙忙拿出各自从家里带来的馅儿,这时,突然发现咱们组有一个同学竟然带了猪油芝麻馅,哈哈,他上课开小差,没听清老师的要求,以为这节课是包宁波汤圆呢。我们到老师那里领了皮子,跟着自己的好朋友一块儿包了 起来。

三、点拨反思

我们结合了大家的考场作文,一起来探讨了“关注事件背后的情境”这一问题,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在写作的任何时候都要注意真实而细腻地还原这些情境。是否需要还原,以及还原所用的笔墨有多少,都是根据这些情境描写是否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生活味,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详略得当,是否对文章主题表达有利来决定的。因此,“还原”要讲究适度。

(浙江省宁波市兴宁中学;315000)

猜你喜欢
真实感年龄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回归真实感
年龄歧视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算年龄
浅议假定情境与表演的真实感
南丰蜜桔造型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