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感染力,让品牌疯传

2016-05-14 17:55姚群峰
销售与管理 2016年7期
关键词:病毒基因感染力苹果公司

姚群峰

信息感染力的强弱决定了沟通效率的高低。我们可能对有些话“左耳进,右耳出”,但是对另一些话却听了就再也忘不掉,还可能转告他人——这种话就具有感染力。营销活动感染力的强弱,决定了营销沟通效率的高低。营销活动的感染力强,用户就容易记住,还愿意转告他人,营销沟通就会轻而易举,事半功倍;营销活动的感染力弱,人们就不会关注,营销沟通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具体的营销活动是病毒基因的载体,是感染力的表现形式,而病毒基因是营销活动的内核。营销活动的传统方式是广告、公关、促销。互联网+时代,病毒营销成为主流,广告内容化、公关事件化、促销活动化,营销活动演变为新奇的内容、热闹的事件、有趣的活动。现实中的营销活动,可能采用了一种营销方式,也可能是多种营销方式的组合。开展病毒营销活动,要遵循一些普遍的沟通规律,如营销活动要简单、具体、相关、创新等。

营销活动要具有感染力,必须包含至少一种病毒基因。如果营销活动包含较多的病毒基因,或者病毒基因的活性比较强,那么营销活动的感染力就会比较强,人们就会积极关注、热烈谈论,营销信息就能够像病毒一样自我复制、自我传播,像滚雪球一样,稍微用力就可以转动起来,越滚越大,最终引爆市场流行。

在现实中,大多数营销活动所包含的病毒基因的种类少、活性差,感染力弱,或者几乎没有感染力,人们既不会关注,也不会谈论分享,这样的营销活动实际上是在做无用功,白花钱,浪费资源。

基于人性欲望,制造病毒基因

营销人员在策划营销创意时,应该针对人的原始需求,挑逗人性欲望,这样才能直抵人心,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被人们谈论、分享、转发。这样,营销信息才能像病毒自我复制一样地广泛传播。但是,人性欲望的种类很多。营销人员应该如何巧用人性欲望从而引起消费者强烈、持续的兴趣呢?这就值得营销人员认真研究策划,到底制造哪类病毒基因更容易引爆流行。

1、隐藏信息,制造神秘

喜欢看电影、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剧透是神秘感的扫兴鬼。对明星来说,隐私很珍贵。如果人们明白了鸽子是怎样从黑帽子里变出来的,魔术就失去了吸引观众的魔力。悬疑广告能激发人们天生想要寻求答案的好奇心,不断与人谈论、分析,这样的话信息就能传播开来。

怎样打造神秘呢?第一,要绝对保守秘密,因为秘密一旦公开,神秘感就会永远消失。第二,传递信息要适可而止,既要透露足够的信息引起人们的好奇,又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促使人们发问,要小心翼翼地透露信息,一定要把握好“度”,只揭开“冰山一角”就好,绝不能提供太多信息,使人们的渴望得到满足。第三,不断制造神秘,吊人胃口,让人们产生渴望,想要了解更多。

案例分析:苹果公司的发布会营销

苹果公司将新产品上市发布会打造成了一场迎接“神器”的重大仪式,其新产品发布会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盛会。

乔布斯时代,苹果公司发布会的保密程度非常高,乔布斯视其为最高商业机密,iPhone4的外观设计曾被严格保密了30个月。2014年9月, iPhone6发布会邀请函上那句意味深长的“Wish we could say more”(剧透到此为止)勾起了用户和媒体强烈的好奇心。每次新品上市之前,苹果公司都会放出大量吊胃口的信息,以及各类“谍照”和“内部人士”信息,吸引广大“果粉”的高度关注和热切讨论。

用户和媒体都不知道苹果公司将要发布什么产品,因此对其新产品发布会有很大的期待。苹果公司借发布会介绍新产品的功能和卖点,揭开新产品的神秘面纱,满足众人的期待。让人热血沸腾的上市发布会,以及全球“果粉”通宵排队购买、买到手之后的炫耀等,都会引发市场热潮,进一步吸引、打动广大潜在用户。

乔布斯首开先河后,模仿者甚众,如亚马逊的贝佐夫、小米科技的雷军、锤子科技的罗永浩等。苹果公司利用发布会的神秘营销及“限量供应”的饥饿营销等策略,打造了一个宗教般的神圣品牌。

2、制造冲突

人们天生喜欢看热闹,冲突、争议就是为了制造热闹景象,吸引眼球。冲突越强烈,就越热闹,人们看得就越入迷。经营冲突,惯用方法通常是:吵架、攻击与打赌,你来我往,面红耳赤,其实都是演给观众看的,有冲突才够热闹。人们关注冲突,尤其是名人、知名企业之间的争议、攻击、打赌等。通过这样的事情,不用花费推广费用,却能吸引大众眼球和媒体关注。

在营销领域,虽然双方火药味十足,但大部分冲突都是表演出来的。马云与王健林、雷军与董明珠的打赌,其实都是一种跨界的、超长期的冲突,双方可以不时地拿打赌来说事,维持市场热度。马云与王健林的打赌其实是演戏。董明珠在演讲时就透露,“雷军与我对赌是央视挑逗安排的”。经营冲突的理想境界是,观众越聚越多,广大粉丝加入阵营,摇旗呐喊,一些媒体煽风点火,一些媒体火上浇油,还有一些媒体头头是道——这样才够热闹。

冲突能够节省广告费。乔布斯每次发布新产品,都是从“攻击”竞争对手开始的。小米在近年来的崛起过程中“吵架”不断,对手包括奇虎360、魅族、锤子、华为等。奇虎360的周鸿祎被称为“红衣大炮”,甚至会“打”一些早知道会输的“仗”,其目的就是吸引人们的注意。情怀满满的罗永浩也是“吵架”高手,每吵一架人气都能暴涨一大截。

几大电商巨头也都擅长“吵架营销”。2014年年底,京东与天猫的“猫狗大战”就是经典战例。当当与京东、阿里与京东、国美在线与苏宁易购,也经常在微博上“吵架”,让广大网民看得不亦乐乎。

另外,一些名人、“大V”在微博上经常语出惊人,做出某种偏激的姿态,抨击时政,扮作什么“公知”、“左派”、“右派”等,相互攻击,其实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营销自己罢了。“我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竞争对手”,马云这句极具挑衅意味的话,很可能会得罪所有同行,但这句话成功吸引了关注,引起了广泛传播。这其实是马云的深思熟虑之作。营销要善于利用冲突,也要善于制造冲突,以吸引大众与媒体的关注。

案例分析:小镇改名字

美国一家互联网企业要推广自己的网站,但是费用预算只有区区30万美元,这对互联网这种“烧钱”的行业来说简直就是毛毛雨,该怎么办呢?他们大胆策划了一个事件:找到一座美国小镇,和镇长及名流、贤达们商量,能不能把小镇的名字改成网站的名字?作为报酬,他们给镇上捐30万美元,用于改造图书馆。这个建议太匪夷所思了!小镇的领导们不敢擅自做主,便召开全镇大会,镇民们陷入了热烈的争论。这场争论还引起了当地报纸、电视台的注意,进行了报道。

实际上,这家企业根本没打算捐款,也没打算让小镇改名,这帮家伙只是希望让这场争论越热闹越好。于是,他们推波助澜,最后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注意。最后的结果呢?镇民们经过民主投票,否决了改名字的建议,这家企业没花一分钱就完成了宣传网站的任务。

3、制造争议话题

选择争议性强、大众关心的话题,引起争论,引发关注。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还有灰色。很多事情本身就有多种衡量标准与角度,通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立场就是真相,角度才是真理。例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涉及伦理的话题,以及“转基因”、“中医”、“吃狗肉”等话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立场与角度不同等原因,人们很难有一致的观点和看法,争议性比较强。

近几年火爆的《中国好声音》节目,每季都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选手,正因为他们不是绝对的“对”,也不是绝对的“错”,才会引起观众的争论,使节目得到持续曝光。

曾经有企业为了宣传一次展会,宣称将采用麒麟作为中国的象征物和展会的吉祥物,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引发大众的议论。随后,该企业抛出话题引导讨论:中国的象征物是龙还是麒麟?还列出了麒麟象征中国的几个理由,拥护者众多,反对者也不少。在讨论中,很多人知道了此次展会。最终,麒麟与龙分别作为吉祥物出现在展会上——皆大欢喜。

制造争议话题时要小心谨慎,既要确保话题足够开放,人们能够畅所欲言,防止产生“仇恨”、爆发“战争”,又要把握尺度,控制争议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例如,某企业为了引起大众关注,在招聘时出怪招:不招生肖属猪和属狗的员工,果然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此事被多家媒体报道,但是,人们纷纷谴责该企业用人歧视、封建迷信,给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案例分析:多芬“真美运动”

联合利华旗下多芬品牌通过开展“真美运动”,成功制造了争议话题,推广了品牌。

2004年2月27日至3月26日,多芬发起并赞助“美丽的真谛——女性、美丽和幸福全球调查”活动,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日本、阿根廷、巴西等10个国家的3200名18至64岁的女性进行了电话访问。3月29日,多芬紧肤乳液的“真人广告”在伦敦亮相,广告模特是6位身穿统一白色内衣的丰满女性,她们都不是专业模特,而是参加了多芬在TIME OUT杂志上刊登的“寻找欣赏自己曲线的乐观女性”活动,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9月29日,“多芬峰会”召开。

2004年10月,多芬“真美运动”(Real Beauty Campaign)正式拉开帷幕。该活动的主旨是鼓励自然美的多样性,激励女性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最自然的美,让美丽回归真实。在“真人广告”的基础上,多芬推出了一组新广告,另外选用22至95岁的6位“典型女性”,展现她们自信、生动、充满活力的一面,并配合她们的照片提出诸如“有皱纹还是非常棒?”“灰色还是出色?”“超重还是出色?”“瑕疵还是无暇?”等问题,观众可以登录网站进行投票。这项活动旨在启发女性认真思考“美丽”这个话题,如“社会对美丽的定义”、“追求完美”、“美丽和身体吸引力之间的差别”、“媒体塑造美丽形象的过程和手法”等。

多芬邀请广大网友对美丽进行深度探寻,抓住了人们想谈而没有谈的话题——“美丽的非现实准则”,引起人们的踊跃参与和广泛谈论。这个话题本身就存在较大争议,将这种争议公之于众,可以将人们的思考全部激发出来。随着“美丽准则”话题的延伸,多芬品牌自然被人们不断提起。

案例分析:电影《孔子》的博客论战

电影《孔子》上映前,杨澜发表博文《孔子是个“失败者”》。两天后,孔子后人孔健在博客上发表《回应杨澜:孔子是成功的教育家和伟大的改革家》一文,认为杨澜的说法欠妥。

孔子究竟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杨澜的博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回复有700多条,成为当月浏览量和回复量最高的博文。孔健的博文也达到18万次的浏览量,并得到1100多条回复。

实际上,这场论战给电影《孔子》做了市场推广,激发了人们对电影的好奇心——争论越激烈,人们走进电影院一睹为快的欲望就越强。

猜你喜欢
病毒基因感染力苹果公司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Pygmalion
粤西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苹果公司收购自动驾驶初创企业Drive.ai
新Pad
闵浩:做锁具行业的“苹果公司”
深圳2580例高危男性人乳头瘤状病毒基因型分析
人感染H7N9禽流感26例临床特征与病毒基因分析研究
苹果公司产品史
如何提高电视播音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