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都市人碎片化时间对广播节目的影响

2016-05-14 00:08贾男
中国广播 2016年7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贾男

【摘要】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时间碎片化的时代背景,广播在新技术条件下有着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广播从业者要做好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型升级,在节目时长、播出时间、制作方式和传播内容方面抢占先机,借移动互联网之东风再次起航,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碎片化时间 移动互联网 音频节目 有效到达率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和都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社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细碎的时间碎片。例如:上班路上的时间、约会等待的时间、排队的时间、甚至一个人泡澡的时间……这些20分钟至半小时的碎片化时间为消费音频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音频产品可以在不影响视觉工作的前提下获取信息和娱乐;另一方面,广播人在做音频节目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常年的业务积累、熟悉讲故事的方式、业已形成的社会美誉度等。所以,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受众对节目的视听习惯也不断发生改变,广播节目在互联网环境下,或者说在移动互联时代有着再次腾飞的机会。

一、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大有可为

前些年,有专家称广电行业已经没落,接下来将是互联网媒体的时代。还列举了从古至今几次技术革新后,老媒体衰落、新媒体崛起的例子。诚然,互联网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是不可阻挡的,甚至是无法延缓的,这是时代的大趋势,但是得出传统媒体必然衰落的结论恐怕为时尚早。

互联网技术与之前的几次媒体技术革新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开放性。之前的几次技术革新单纯地增加了不同人体感官对信息的接受方式。比如:从报纸到广播,我们从单一的视觉到利用听觉来捕捉信息;当电视技术发明的时候,电视的动态画面和声音使人们可以同时利用视觉和听觉,增强了感官的刺激。互联网的发展,与其说是一次新媒体的技术革新,不如说是一次基于新技术的资源整合。报纸、广播、电视都可以在互联网的技术环境下生产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容,并通过互联网媒体进行传播。

二、碎片化时间对音频节目的影响

传统的广播节目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华丽转身并不是简单的播放终端的扩展,更不是简单地把传统节目放到网上。传统媒体要想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就需要用互联网的精神来做互联网的节目,而不是用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来做新媒体节目。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碎片化时间对广播节目的影响。

(一)对节目播出时间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一档广播音频节目的首播时间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以中央电台对台湾节目中心的《早安,台湾》节目为例,节目总时长只有30分钟,除去片头和结束时的歌曲,节目内容时长大概在20分钟左右。在与听众的微博互动中得知,有相当一部分的听众不是在早上6:00~6:30的首播时间收听的,而更习惯于下载到手机上,在空闲时间或者上班的路上进行收听。而且,《早安,台湾》的节目内容轻松、愉快,契合了大部分人在空闲时间想要放松的心态,因此,这档节目很容易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安排收听,不再局限于广播媒体的播出时间,这极大地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节目也突破了播出时间的限制。

(二)对节目时长的影响

为了适应碎片化的收听习惯,节目时长要严格控制。在移动互联网日益方便快捷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近乎爆炸性地增长。传统的书本、报纸、杂志、乃至广播、电视等这些曾独领风骚的传播媒介,如今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众多方式中的一种。即便是基于网络这个新技术平台,人们最终选择直接获取信息的终端也只是通过某个或者某几个应用软件而已。那么,在浩如烟海的各类信息获取途径当中,现代人对于挑选信息越来越缺乏耐心。因此,现在很少有人能够有时间或耐心完整收听长达一小时的传统广播节目。广播虽然具有伴随性的优势,但单板块、长时间的广播节目已不太适应人们的收听习惯了。

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需要的是快速、直接、明确的信息,希望媒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阐释清楚一件事情的始末或是展示整个逻辑过程,这意味着广播节目转型时,节目时长的分割要遵循移动互联网的规律,具体节目时长则因类型而不尽相同。网络上有句流行语“给我一首歌的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在移动互联条件下,受众能够接受的时间长度。“一首歌的时间”既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极高的要求。一个好的10分钟节目可以让受众反复收听,远远胜过一个冗长、无趣的60分钟节目。

(三)对节目内容的影响

由于都市人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碎片化时间大多数是伴随性的,即在进行其他活动的同时收听或观看节目,比如在开车的时候听音乐、排队的时候听广播等。这对音频节目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新的制作要求,节目不仅要短小精悍,还要随时可停顿、随时可以继续收听。传统的广播节目多以讲故事的方式构建逻辑或是渲染一种情绪来达到宣传效果。而现今的音视频节目受到碎片化时间的影响,逐渐形成与内容的弱相关趋势。例如:“关爱八卦成长协会”公众号每次推送的内容时间都较短,每个内容单独成篇,不具有关联性,方便受众在较短的时间中接受较多的信息,且在信息的接收过程被打断之后,还可以在下次接收时不受太多影响,这样便提高了受者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用户体验。

传统广播节目制作或设计内容时希望受众在生活中一直开着收音机,至少是一段时间内一直开着收音机,让节目长时间停留在受众的生活中。但碎片化的时间要求音频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主要内容以收听者最舒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因此,新媒体广播节目要做到内容鲜明、传播内容精炼、传播方式伴随性,这样才能够在碎片化的时间中生存、壮大。

(四)对节目制作方式的影响

都市人时间的碎片化已经渗透到其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音频节目要适应这种碎片化就要符合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

首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之前基于技术垄断的话语权正在逐渐丧失,受众对于媒介提供的信息更倾向于“这仅是一种参考意见”,如何判断要受众自己说了算。这就和传统媒体之前“我说你听”或者“我来介绍给你听”的节目制作思路有了很大的出入。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节目应该有一种娱乐精神。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逻辑构建、感情构建、受众互动。从节目的策划、制作到播出的整个过程要好玩、有趣。而要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节目的制作过程就需要更多的协作和分享。比如:在互联网上广泛出现的“字幕组”,其实就是一些非专业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人组成的兴趣小组。这种组织大多数的合作形式是每人翻译一分钟,再由统稿人统一合成,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体现互联网精神的节目制作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节目制作,不仅需要做出符合新时期传播规律的节目,也应该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来。不仅需要大家对节目内容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受众对节目本身的一种归属感,它甚至比节目本身更为重要。

三、广播如何在内容上更好地抢占碎片化时间

(一)做个性化节目

不同于传统条件下的节目策划,互联网条件下的受众群体对节目的参与度更高,对观点的接受度更广,对价值的判断更加多元。传统的广播节目往往需要一个“大多数人”的节目定位,以争取到受众群体的最大公约数。但在时间碎片化的影响下,受众更加关注在观点和形式上更加鲜明、个性化的信息。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人在节目的策划包装时,更多地侧重传统受众当中的“某些人”——拥有某些鲜明倾向或爱好的小群体受众,并通过不同节目之间的累加作用,最终达到覆盖绝大多数人群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时间不断被碎片化的社会条件下,只有个性鲜明的节目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二)打造社交新通道

在时间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社交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与人深度交流沟通的时间和途径,现代都市人越来越多地开始以互联网为媒介来建立自己的社交网。与节目的沟通也是如此,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结识与自己有共同爱好、收听同一节目的朋友圈。网络音频节目《罗辑思维》的社群化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受众基于对节目价值观的认同而走到一起,形成一个社交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大家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互动,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举办各种活动。所以,传统广播人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地建立让受众可以进行更多彼此交流的通道,这也是传统广播了解受众需求和喜好最直接的平台和方式,只有深入地沟通和交流,大家才能成为节目忠实的粉丝用户。

(三)“借船出海”打造多平台发布体系

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较快,每天接触信息的渠道复杂多变。传统广播节目要想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单靠自身力量是有限的。在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平台上,任何内容都可以“借船出海”,展现自己的风姿。传统广播将内容放在尽可能多的终端上,可以进行多次传播,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收听方案,并且在新技术的辅助下也能够激发出更多的节目新形式。但是,应当注意的是,传统广播要增强版权意识,独家内容在互联网上传播时也应签订版权协议,使内容受到保护。

四、结语

在技术手段不断丰富的当下,社会的舆论空间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一家独大。自媒体或是泛媒体在技术的助推下,以单点突破的形式对传统媒体话语权进行挑战。但由于新媒体大量处于各自为战的“野蛮生长”状态,虽然其影响力在数量叠加效应的影响下迅速扩张,但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并没有形成规模性、系统性的引导作用,甚至个别自媒体人在其中起到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传统媒体人所受到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规范是保障舆论导向符合社会发展主流的有力武器。若能激发传统媒体人加入到这场话语权的争夺中来,将是主流舆论在新技术条件下获得巩固甚至新生的重要砝码。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手段如何发展,媒体的有效到达率一直是保障影响力的关键。在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迭代变革中,传统广播媒体虽然因为技术原因没能抢占市场的先机,但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广阔发展空间。广播的声音作为被重新发觉的一种传播手段,其价值将越来越凸显。而传统广播媒体和广播人若能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也能够伴随着技术的东风将广播事业推向新的高度,让广播媒体这艘巨轮再次扬帆远航。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
微信在金融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移动新闻客户端信息推送特点及问题分析
分享经济的价值创造模式及其影响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MOOC微课程研究
微美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O2O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