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传递,人间芬芳

2016-05-14 04:10
求学·素材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南怀瑾柴静善心

①绿树之所以茂盛,是因为青山在风暴来袭之时将它拉在身后,使其免于遭受灾难;小草之所以葱茏,是因为绿树在烈日侵蚀之下将它掩于怀中,使其免遭曝晒……如今,陶留碗为了帮助邻居孩子丁正国,将善行传递给了儿子,使丁正国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人间,因善心的传递而充满芬芳。

②陈晓兰,上海一个普通的理疗科医生。她以医生之责帮助病患,十年善行的传递让她笑吟吟地站在2007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舞台上,光彩照人。而生活中的陈晓兰其实并不修饰自己,总是一副即将远行或远行归来风尘仆仆的样子。过去的十年,她假扮病人,以身试针,揭露了多达二十种伪劣医疗器械机背后的种种伤天害理之举,最终推动医疗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她不是佛,却以一己之力普度众生;她不是菩萨,却时时关心黎民百姓。陈晓兰谨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承诺,挑起维护医疗安全的重任,并帮助那些她时时挂念的病人。她说:“如果不是走上这条路,我现在只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但我是医生,我在和生命打交道,我不能不帮助病人。” 因为她,善心得以传递,人间弱者从此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

③还有她——柴静。身为一名记者,面对社会黑暗势力的恐吓,她一笑置之;面对死亡疾病的威胁,她一笑化之。在民众需要帮助之时,她将善心传递;在罪恶需要惩处之时,她正义凛然。真实如柴静,不是将善意压于心底,而是将助人的信念放于心头。她用纤细的臂膀,拉住罪恶的灵魂,将其曝光于正义阳光之下;她用善良的心灵,温暖受伤的心灵,将之挽救于深渊。因为她,善心得以传递,为人们带来一种强大的正能量。

④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为求深入研究佛法,以普度众生。他抛下待遇优厚的工作,远离充满诱惑的世界,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他穿上僧衣,斋戒素食,在困顿中煮字疗饥,在青灯古佛旁日夜苦读经、律,论佛家经典,然后传递仁心,赢得了人们广泛的称赞。“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本着传播中华文化的初衷,南怀瑾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做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播种人,他希望用自己的阅历和方式,让古籍中的孔孟之道重焕生机。人格因善心而伟大,社会因善行的传递而美好!因为南怀瑾的善心传递,人们的精神世界找到了归宿。

⑤正如童话诗人顾城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的,秉持助人之心,在黑暗隧道中寻找到的光哪怕再微小,对他人来说,也是一堆熊熊燃烧的火光。

⑥人皆有善心,善在你心中。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想着自己得到关爱,却没有想到如何将这份善心传递给别人,这些人的品行与陈晓兰、柴静、南怀瑾等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呀!

⑦朋友,多关怀身边的人,也让身边的人因你的善举而去关怀别人。桃李不行,下自成蹊;下自成蹊,善终传递。将善心传递,人间必芬芳永驻!

写作思路

开篇 主体 结尾

①用三个意象排比开篇,点明主旨 ②—④列举陈晓兰、柴静、南怀瑾的例子论证观点

⑤引用顾城的诗,再一次强化论点内涵

⑥联系社会现实,形成对比,总结提升 ⑦运用呼告手法,再次强调主旨

名师点评

1.内容方面:文章结构严谨,开头先用三个意象形象诠释“善心传递”的内涵。接着引用材料并提出中心观点“让善心传递”。文中主体部分的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并用陈晓兰、柴静、南怀瑾做论据展开论述,素材新颖,事例典型。结尾引用顾城名句呼吁将善心传递,回应开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2.表达方面:作者在论证时,或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或采用因果论证等,还在议论之后,辅以理论论据佐证论点,最后归纳,内容充实,思路清晰。

3.发展等级:文章语言优美,长短句式交错使用,富于变化美,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比比皆是,文采斐然。

总得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20分= 60分。

猜你喜欢
南怀瑾柴静善心
名家谈教育
名家谈教育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注重自己的仪态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告密”也是慈悲
“告密”也是慈悲
柴静:一根宁静的火柴
最穷主持人”柴静:让生命像火柴一样燃烧
A Good Heart to Lean on善心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