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嘉:安安静静,轻描淡写

2016-05-14 15:39刘莉娜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念念张艾嘉

刘莉娜

在世界读书日这天,63岁的张艾嘉穿着海军蓝的宽条纹衫配窄腿牛仔裤与小白鞋出现在上海的思南读书会,短发,俏丽,引得台下一众少女尖叫“女神”——完全看不出也不能想象这位女神比她们的妈妈还要年长。因为她的出现,这一期的思南读书会破天荒开启网络预约机制,以防止过多的观众涌入产生安全隐患。但即使如此,这一天的现场依旧人山人海,老中青三代影迷、歌迷冒着大雨前来,更有位“真爱粉”逃了柳毅:用“水语”凝成画布上的“抒情诗”三天课从英国瞒着家人飞来上海,就为见心中的偶像一面。事实上,著名才女张艾嘉的人生的确就是大写的“偶像”二字:作为歌手,她曾经把《童年》和《爱的代价》唱红了一个时代;作为演员,19岁就涉足影坛的她曾主演过近百部电影,并荣获两届台湾金马奖影后、两届香港金像奖影后和一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而身处林青霞、林凤娇双林并立的拼脸时代,她又一个漂亮的转身,凭着《最爱》和《少女小渔》完美跨界,成为导演、编剧、制片,开辟了一条与漂亮偶像截然不同的“事业女性”道路。除此之外,她还是才子罗大佑口中的“小妹”,是“大哥”李宗盛心中的“张姐”,是刘若英、李心洁的“恩师”,也是美国《时代》杂志曾以3页篇幅推介的人物……而此番她带着自己的新书《轻描淡写》前来,无疑又给自己贴上了一枚新的标签:作家。

其实对此我是有点不明白的,“女神”年纪轻轻就做尽了那些才华横溢的事情,相比之下写一本书应该是最容易的,但她却独独把这一件“易事”放到了60岁之后。对此,张艾嘉轻轻地但是坚定地说:“文字是最郑重的,因此我对此最慎重。”“既然那么‘重,却为它取名《轻描淡写》?”把这个连环问题抛给张艾嘉,她有一点没想到似的愣了一秒,但很快微笑起来,不愧是思维敏捷的才女:“每一个年代必有它的磨炼,我们学习找方法和变化共存,与自己和解,和他人相处。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个时候,你终会明白它是可以轻描淡写的。”

年轻的时候像花,现在像树

事实上,《轻描淡写》与其说是一本散文集,其实更接近一个女导演的“电影笔记”。据张艾嘉回忆,最初是因为自己在拍摄《念念》的时候,每每遇到问题或者产生思考,就会记在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而当《念念》完成后她回头看自己记录的东西,觉得可以和年轻的创作者分享。“因为常常有年轻人来问我怎么做电影、怎么写剧本、怎么入行。刚开始做导演,会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会在规则、某种‘安全网下运作,这样就不会做错。我们常常被所知道的事情束缚,因为过去的记忆、经历会把人框住,这反而限制了某种可能性。但拍《念念》时我把这些都抛开了,在找演员、找天气、找场景等等方面该怎么来就怎么来,结果反而是来得非常神奇。愿意去面对未知,反而因此得到很大的自由空间,触碰到想象不到的东西。”

在张艾嘉看来,《念念》是特别的。“这是一个关于和父母、和自己、和过去握手言欢的故事。这是一个等待出来而不是设计出来的故事,现在拍它刚刚好。”众所周知,张艾嘉是金马奖金像奖的双料影后,是一手推进台湾新电影的关键人物,也是发掘刘若英、李心洁等影后的好导演;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艾嘉其实出生于一个藏龙卧虎的名门望族,但童年生活却并没有充满蕾丝裙和洋娃娃。外祖父魏景蒙曾是台湾“新闻局局长”“中央通讯社”社长,在政坛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小叔叔张北海是著名旅美作家,是阿城、王安忆等中国当代文坛大师们的偶像;小姨是英文版《中国日报》的董事长;父亲是空军军官,母亲则是社交名媛。但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空难去世,“我的治疗师Alice追问我,‘你想一想,一岁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事?你不需要记得一切,只需要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种惊吓藏在你的记忆里?我闭上眼睛,‘哇!一声哭喊:‘他死了!他的飞机撞山死了!虽然当时的我只是躺在摇篮里的婴儿,但母亲的悲痛,哥哥姐姐的哭泣都印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在《轻描淡写》的一篇随笔里,张艾嘉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父亲去世后,名媛母亲并不善于抚养孩子,于是她很小就被送去美国念书,受嬉皮士文化的影响,那时的她甚至每天光着脚在马路上走,带着花环到中央公园去唱歌。日子过得太随性叛逆,张艾嘉的妈妈只得把她召回台湾,送进寄宿学校读书。

“年轻时,她像一朵花;现在的她像一棵树,让很多人在树阴下乘凉”,这是林奕华眼中的张艾嘉。其实,任何时候的张艾嘉都既像花,也像树。1973年初涉影坛,至今依旧是银幕上的那朵红花。1981年进入幕后,多年来发掘了一批好导演好演员,像大树一样庇荫着后辈。40多年的演艺生涯,张艾嘉早已成就传奇:她的演艺之路始于在台湾的电视节目中作为串场女郎登场,这为她赢得了香港电影老板的注意;1972年,19岁的张艾嘉离开台湾,签约香港嘉禾公司,开始进入影坛;一年后,她便和嘉禾解约,开始拍一些真正能展示演技的戏,而从没受过表演科班训练的张艾嘉在入行四年后,就凭借《碧云天》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1981年是张艾嘉在影坛的新起点,这一年,她凭借《我的爷爷》首获金马奖影后,也在这一年初执导筒,拍摄了《旧梦不须记》。张艾嘉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986年,她自编自导自演的《最爱》为她赢得金马金像双料影后,也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的提名。作为导演的张艾嘉,在发掘新演员方面颇有眼光。她的爱徒刘若英和李心洁经她调教,都完成了从素人到影后的华丽转变。在台湾资深电影人焦雄屏看来,张艾嘉更是推动台湾新电影发展的关键人物。张艾嘉制作的电视剧《十一个女人》,第一次给了包括杨德昌在内的新导演机会,通过这部“类电影”的电视剧,让大家看到他们的才华。

有趣的是,人们只看到花的美和树的荫,只有花和树自己知道那些绽放和成长付出的代价。1972 年,19岁的张艾嘉成为嘉禾公司旗下的女演员,她住的房间是李小龙的旧居。然而,张艾嘉并没有成为嘉禾里闪亮的明星,相反,因为她太热衷于谈恋爱,让嘉禾的管理层困扰不已。“我天生就叛逆,不是他们想要的中规中矩的人。”一年后,张艾嘉与嘉禾解约。而身在林青霞、林凤娇同时代的张艾嘉,更是早在二十几岁就明白了娱乐圈只爱红颜的残酷现实:入行第一天开始,没有人夸过张艾嘉漂亮,或者有才情、天分,只被人说过无数次“你真的很不上镜啊”这样的刻薄话。但是张艾嘉情商却很高,这让她并不被外界评论所影响,她又做歌手、又当演员,即便是不够惊艳,却能让李宗盛和罗大佑为了她而写歌;另一边又出演了李翰祥、胡金铨这些大导演的电影。

23 岁,张艾嘉获得第14 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接着又成为第18届、23 届的金马影后。十几岁起就看张艾嘉电影的导演林奕华说:“她从来没有演过弱者,在那个时代很难得。她很潇洒很聪明,也很自我,很洋派,给我的感觉有点像黄蓉和祝英台的综合体,有胆量有才华。”所以,张艾嘉逐渐成为女性心目中独立意识的偶像,她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又美好温柔。

60岁,人生正要开始

张艾嘉经历过港台电影最好的年代,面对如今“港片已死”的质疑,张艾嘉却有不同看法:“我觉得港片在某一个时候,有一点离开了,所谓离开是他们都跑到大陆去拍戏。但慢慢也发现自己真正关怀懂得的题材其实还是自己成长的地方,所以我看到现在很多香港的电影人都回来了。香港可以拍的电影和它的氛围,是别的地方拍不出来的。台湾有台湾的氛围,大陆有大陆的氛围,都是和他成长的整个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我觉得这才是好看的,观众才有选择。而不是说全部人都只为了市场而拍戏,那是很无趣的一件事情。”她是这么想的,便就这么做了。在如今这个谈文艺片色变的时代,张艾嘉却在宣传中反复给《念念》贴上文艺的标签,她骄傲地说:“我拍了40年文艺片,我还在这里。”

其实也不是没有过困惑。张艾嘉自己说,虽然拍电影对她来说是最快乐的事情,但是拍完《 20、30、40》《一个好爸爸》后,自己也经历了一段困惑和迷失。“那正好是从50岁跨度到60岁的时候。你已经不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偶像了,也不是年轻人的思维,但还要与市场保持接触,到底应该做哪个方向?在生活上,我的孩子也长大了,人家都会觉得你60岁应该退休了,你的位置在哪里?”

于是,在新书《轻描淡写》里,张艾嘉诚实地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对年龄、对衰老的真实感受。“四十岁生日的那天,我走进了眼镜店,很诚实地要求验光师替我验老花,原因来自当我捧起饭碗时,米粒失焦,必须要拿远才看得清楚。当眼镜配好戴上,在镜中看到的自己已经是一张严肃的面孔。不知曾几何时少女时代的神采已消失,圆面颊、圆眼睛开始下垂。”于是她在心里问自己,有没有想过离开电影圈?有!但绝不是离开这份工作。是的,对于张艾嘉来说,自己在电影圈里所做的一切都是“工作”,而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职场女性”一样,她觉得这份“工作”有时极为痛苦,自信心可以如股票指数般地起落:“一时会一头冷汗,一身焦虑发出了热汗,一时又有强烈的冲动去实现心中的念头。但在跷跷板的两头来回上下,总是可以找到中间的平衡点,如果你愿意去找的话。一旦木板停顿下来,我发觉自己又跳上一端去摇动它。这个应该就是我!躲不掉的我!就算是我黑色瞳孔已逐渐褪色,但我能够看得更深。好奇心越强,接受范围更无边。每一个阶段我都这么告诉自己——此时此刻应该是最好的时刻吧!”

认清了内心,与自己取得和解,60岁的张艾嘉对镜中的自己从此安之若素。“20岁是让我很羡慕的年纪,你有很大的权利可以去不停地尝试新的事物,可以犯错,可以有大把的机会重新再来。30岁开始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我记得我曾和刘若英讲,女人30岁到40岁是非常美丽的年纪,拥有了某种成熟之后会有很多机会随之而来,有时候选择一多就会有些迷失。你要更看清楚自己,明白自己要什么,这个年龄让自己静下来非常重要。40岁开始,是承担最多责任的时候,对老人、对孩子、对社会、对家庭。”在张艾嘉看来,从一个年纪过渡到下一个年纪,都会有一些迷茫和害怕。“中国人不太爱谈死亡和性,我现在这个年龄正在走向‘衰老,这是我要面对的,包括我母亲的衰老,乃至死亡。不要找答案,答案是没有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和它相处,这是必经之道,如果能够接受就坦然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伤心,但‘伤心本身并不是糟糕的事情。”

想通了这一切的张艾嘉,表示自己在拍完《念念》后感觉又找到了新的起点。“现在是我的又一个新阶段,重新找回了快乐,不再顾忌市场有没有欢迎我。我还要拍很多的戏,有好角色我就去演。成功、名利,都不会是困扰,这样的状态下创作是很开心的,这是我与自己的一个和解。”她还愉快地谈起了今年自己的又一项大胆尝试,跟台湾的一个剧团合作了《仲夏夜之梦》,与交响乐团一起表演,在演出中张艾嘉要朗读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在这场戏中我要演14个角色,大家都觉得很难,但我觉得太享受了,感受自己声音的变化、情绪的变化。这也是我第一次与交响乐团合作,是一次全新的学习,打开了一扇新大门。”如今,60岁的张艾嘉对未知的一切充满好奇并随时准备投身其中,当她兴奋地谈论这些的时候,语态里有一种小女孩的雀跃:“现在大家都在玩跨界,跨界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东西,怎么在跨界中保持住原来的扎实的精髓?新的元素怎么加入?这些创新非常让人兴奋。我每次做的时候也会想,观众会不会来——就像今天的见面会,下着大雨,我来的时候还在问工作人员,观众会不会来?但最后你也看到了,活动的效果那么好。所以,不要害怕,去尝试,这就是快乐。”

用静,来发声

因为要宣传《念念》,不久前张艾嘉受邀上了央视的《开讲啦》节目,在节目中,她跟一名年轻的女孩有一个“对视”的环节,在对视完后,这位年轻的女孩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当场泪流满面。“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现代人说的话太多了,有时候,凝视才能直达人心。”张艾嘉总结《念念》这部电影的主题,“人只有学会跟自己和解,才能学会正确看待外面的世界,学会跟别人交往。”有观众提前看了《念念》,觉得前面部分节奏有点慢,她微笑着发问,“最后看懂了没?”当得知看懂后,她补充道,“《念念》不是一部第一遍就能够完全看懂的电影,它可能需要你看第二遍。”

《念念》的初稿是一个日本男孩写的,这位男孩从小跟家人不和,一个人来到台湾,后来他的弟弟结婚时,他以为家里人会邀请他回去参加婚礼,而他在长大后,也非常想借此机会跟父亲和解,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家里人居然压根就没有邀请他。“他被这个家庭遗忘了。”张艾嘉就是被这个主题触动的,“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有大把的和解机会,但事实是,人生中往往求而不得,机会一旦失去,就没有了。”张艾嘉在电影中还原了这个细节,在影片中,张孝全饰演的一位拳击手在成年后,来到防波堤上钓鱼,在这里,他在想象中完成了一次跟死去的父亲的对话,两人在一次拳击较量中最终和解。虽然只是一场幻觉,但已足以让男主角获得情感上的自我宽恕,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这一场,成为张艾嘉本人为之骄傲的戏。

但《念念》要说的远远不止这些。影片的大意是,由李心洁饰演的一位母亲生活在台湾绿岛上,她是一家面店的老板娘,跟安于现状的丈夫不同,她的内心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在两个孩子到了受教育的年龄,她终于因为跟丈夫的意见不合而离家出走,但是她只能带走一个孩子,结果,最终她带走的是儿子,女儿被留下了。这一次拆散,让兄妹俩失散了很多年,影片就是成人后的兄妹俩为了寻找彼此而在记忆和现实中穿梭的时光之旅。在这部剧情十分缓慢的文艺电影中,张艾嘉还用了大量自然的元素来衬托片中人物的心情,“很多的安排是我不可以去做主,所以我更安静下来地去听‘它给我什么东西,指示我要做什么。好多好多细节都不在我的剧本里。有时在我看景时看到,看景时看到大自然发生的东西,我会记录下来,慢慢就变成我剧中的细节,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美妙。我希望做艺术或者喜欢生活的人,都能够珍惜自己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小细节。”

用静来发声,可以说是张艾嘉此番拍摄《念念》的最大收获。同样是在《开讲啦》,张艾嘉和观众们分享了自己拍摄中的一个小故事:当时拍戏的女生是演梁洛施十一二岁时的一个女孩子,她戏不多,可是戏很重,有一场戏是她妈妈死了,她要离开这个家。“她就站在那个家的门前,我说,我需要你心里很委屈,你很不明白很多事情,可是你要一开始会流泪。然后她就很彷徨,这个小女生从来没有演过戏,突然间要掉眼泪,她简直是不晓得该怎么办。于是我就走到她面前,对她说,我们什么话都不要讲,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张艾嘉说这话的时候眼神直直扫过来,“我们就做了刚刚那个一分钟的一个凝视,然后这个小女生马上眼泪就出来了。”因为效果很好,这一条就顺利地拍过了,拍完以后小女孩走了出去,然而她妈妈过了两个钟头过来问张艾嘉:“导演,你跟她说什么了?”张艾嘉说自己什么都没有说,女孩的妈妈很惊讶:“可是,她坐在我身边足足哭了半小时。”

事实上,在拍摄《念念》的过程中,张艾嘉常常很感慨,有的时候反而是准备工作做得太过于足,却限制了自己的某些可能性,而如果把一切全部抛开,该怎么来,就怎么来,来的往往很神奇。“像这样一部文艺片,有多少事情是没有设计和想象的。所以每次突然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我都会和自己也和大家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一等。当然有的时候听从直觉是非常重要的,直觉对我来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下必须处理一件事时,马上靠自己直觉去判断。另外一种,就是靠安静下来,用一个很安静、很安静的,不是头脑,是心,真的去听你心里在讲什么东西,然后去看。因为你安静下来,你看东西会不太一样,你听的东西会不太一样。有的时候,那个答案突然间就会出现。”

记者:《轻描淡写》最初的创作动机是《念念》,你说想和大家分享过程中获得的“安静的心”。但也不是人人都欣赏这份“安静”的,《念念》的影评中好像有部分观众觉得情节太过缓慢,作为一部电影,节奏失当……

张艾嘉:欣赏电影是很私人化的事情,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与心灵有关的电影,非常难拍,因为这不是一个故事。我借着《念念》在讲述,每个人都在选择,这些选择会引发不同的事情,但是选择本身是不分“对”与“错”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经历,一切都会到来,一切都会过去,你要做的就是接受整个过程。

有些电影你现在看不进去,可能两三年后就会有新的感受,这与人生经历和成熟度有关,人可能会在某个时点就忽然被触动了。

记者:你一直提到“要和自己和解”,但“和解”不应该是作用于另一个人的么?

张艾嘉: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心里突然间感受到,我自己曾经也年轻过,我现在也有自己的孩子,所以两方面我都能理解到,他们自己都会有某些选择和做过的事情,是不是能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每一个时代是不同的。甚至到现在的时代,现在的孩子,愿不愿意跟父母沟通,或者沟通的时候有没有人去问父母,妈妈你到底快不快乐,或者说爸爸,你跟妈妈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你的感情是什么样的,爸爸你有没有遇到困难。没有的,多数没有的。很奇怪,彼此的沟通被框起来,我常常鼓励要跟孩子说话,我鼓励家长们告诉孩子心里的感受。当然我也告诉家长们,讲多了,孩子会说压力好大。如何多讲、多沟通,其实这是中国人都缺乏的,最好没有误解,没有误解,就不用和解,如果要和解,当然是早和解。可是要和解,要跟自己先和解,要自己说“我愿意,去做这个事情”,包括很多人不愿意,他自己在别扭,一直跟自己过不去的时候,他肯定无法真正和另一个人和解。

记者:在歌手、导演、作家等多个领域,你都收获了外界的肯定,这是怎样的天赋异禀,还是你有自己的独家成功心得?

张艾嘉:我不觉得我的天赋比普通人高,之所以我所有的转型没有太大困难,是因为我很幸运碰到了好的机会。比如唱歌,我早期遇见罗大佑,帮我写了许多适合我和适合那个年代的歌。后来与李宗盛合作,李宗盛是个非常懂得做唱片的人。我还记得拿到《爱的代价》这首歌时,我问他,“小李,这歌很好听,但是这个名字会不会有点太俗气了?”李宗盛告诉我,“大姐,这个歌名放在你身上很合适,大家会好奇你经历的那么多事情。”之后每次合作做唱片,他会先问我“你要说什么”,因为要听我唱歌的人,其实更想知道我在说什么,听众要听的是我这个人。

当然不只有运气,别人常问我,成为一个好演员需要什么,我说“三分天赋,三分努力,三分运气,还有一份未知”。另外,我还一直可以留在圈子里,是因为我自己给自己创造了机会,比如写剧本,当然做一切都要诚恳,你要给市场留下一些好的东西,观众会感受得到。

记者:当你频频“跨界”,对未知的领域没有惶恐么?

张艾嘉:今天我来的时候,我看下那么大雨,我就问他们,会有人来吗?所以你看我也会惶恐(笑)。很多事情都不是我自己知道的,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在做舞台剧的时候,你不会知道今天有多少观众,可是我抱着一个心情——今天如果只有一个观众,我还是会演给他看,我还会好好演给他看。一旦做什么事情,你不能去考虑这么多“如果”,因为这些事情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你不做永远不知道,当你做了以后,你要面对自己好跟不好,自己要跟自己诚实。我每次做完全以后,都会很诚实的审查自己。

所以我不太看我以前的作品,因为我觉得所有东西做完以后,就不是我的了——录完的歌属于听众的耳朵,拍完的电影属于观众的眼睛。《念念》的配乐是来自台湾、非常有名的陈扬老师,我跟他讲,你记得吗,我曾经跟你一起做过一个声音表演,他说好像记得,又不太记得。我说,你家里没有留记录么?他说,一个作品做完以后,我就没有了,就交给大家。你做了以后,就不要管所有的结果,要往前走。所以我从来没有刻意设计过不同的尝试会带给我多少的荣誉,我只是在享受新鲜工作的新鲜乐趣。

记者:那么你对歌手、导演、作家中哪一重身份更有认同感?

张艾嘉:我觉得电影将会是我一辈子的事业,这个是在我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下定了的决心。因为我真的觉得,电影可以学的东西太多了,电影就是一整个人生。这个工作一直带着我向前走,带了四十多年了,我的初衷到现在都没有改变。我希望能够依然把自己所有的热情,放在我的电影里面。

猜你喜欢
念念张艾嘉
“萌宠”洗澡记
念念念念念念念念不忘
张艾嘉谈养生:科学喝水治好我的病
我的心里你来过
富养人生依旧女神,谁相信张艾嘉已经65岁
张艾嘉,时光从不负美人
张艾嘉《相爱相亲》改档11·3
张艾嘉《相爱相亲》
我的事情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