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说《永远的尹雪艳》

2016-05-14 15:39徐俊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胡歌话剧舞台

徐俊

黄丽娅就是尹雪艳

比起排一部剧的难,演员的择定更难。

改编白先勇老师的作品,白老师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女主角他一定要看过。而根据白老师的设定,尹雪艳应该是一个削肩、水蛇腰、鹤立鸡群的高挑女子。沪语话剧,这个女主角还必须会说上海话。此外,从某些因素考虑,最好女主角还能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此一来,选角的范围变得非常小。当《永远的尹雪艳》已经有了准备上演的日程表时,尹雪艳的扮演者还没有着落,我不禁有些着急。

一次,我受邀参加为期四天的上影集团的内部观摩学习。这也是我拍越剧电影《玉卿嫂》时,与上影集团合作结下的缘。看片间隙,有人用上海话跟我打招呼,抬头一看,原来是久未联系的学妹黄丽娅。之后的几天,我与黄丽娅频频相见。我越来越觉得,她就是我要找的尹雪艳。观摩活动结束后,我对白老师说:“我找到了一位演员,挺符合要求的,只是名气不大。我很想您过过眼。”当我说这话时,内心还在犹豫。毕竟,尹雪艳的形象是第一次从文字转为立体,明星加盟显然起点高些。但是,我又觉得找不太有名气的演员也好,在她身上就不会有其他形象符号,能够让人记得一个更加纯粹的尹雪艳。事后想来,那时我的选择天平已经偏向黄丽娅了。

我安排黄丽娅与白老师见面。整个过程中,白老师始终没有表态。直到黄丽娅告别,白老师目送她离开。突然,白老师像孩子般兴奋地鼓起掌:“削肩、水蛇腰、鹤立鸡群,就是她了,她的眼睛会说话。名气不大不要紧,谁演谁红!”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黄丽娅,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入了白老师的法眼。

当时距离演出还有一年时间,我对黄丽娅提出了一个要求:不再接拍影视剧和广告,用这段时间阅读白老师的文集、反复研读小说,为饰演尹雪艳做准备。黄丽娅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并且不折不扣地做到了我提出的要求。按照白老师书中的说法,“尹雪艳一举手、一投足,总有一份世人不及的风情”。因此,我要求黄丽娅的肢体语言要有韵味,要讲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戏曲身段的成分。另外,她提前大半年时间开始训练探戈、伦巴、华尔兹等舞蹈,即使是大冬天也勤练不辍,有时甚至会练到半夜。并且为了寻找到尹雪艳风姿绰约的感觉,从接到角色开始,她就按照我的要求天天穿着高跟鞋走路。

戏曲演员出身的黄丽娅,在演过不少影视剧后,再次站到舞台上演话剧,却又被要求融入戏曲身段,有点摸不到头脑。这对她来说,确是一次考验。比如,尹雪艳有一样重要的道具——扇子。可是从提扇、折扇、运扇,都有严格的规定,既要优美,又不能夸张造作。再比如,告别百乐门的那场戏,尹雪艳从台口走到舞台深处的64步,要走出尹雪艳的高贵气质,还要走出漂泊的孤独。我对黄丽娅说,这64步,要走出尹雪艳对一段重要生命历程的告别,同时也要走出尹雪艳所代表的所有在这个颠簸、动荡历史时期的人的那种无奈和沧桑。我希望黄丽娅在这段戏中,能够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丽娅非常能吃苦。她一边练一边琢磨,如何用肢体传神,如何借用戏曲身段却不过度,不失话剧本体,如何按照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来表现动作语言的节奏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尽管对于黄丽娅所饰演的尹雪艳,观众有不同的评价,但在我看来,她对这个角色的分寸拿捏还是恰如其分的。

只是,我没有想到一点:本来以为沪剧演员出身的她,是所有演员中台词最没有问题的,最后却成了问题最大的一个。因为她习惯以沪剧的方式去处理韵白,听上去很不自然,后来花了很大力气才纠正过来。这件事也让我意识到,在尹雪艳的选角问题上,或许幸亏我没有坚持一定要找名气大、有让人记得住的代表作的演员。因为要消除演员身上的角色烙印远比纠正语言辛苦。

“能不能让徐壮图不死”

当我还在修改剧本,将徐壮图提前到第一场就出现、让他成为贯穿尹雪艳的爱情线的人物时,角色形象早就锁定了胡歌。

较早之前,我就和胡歌有过一个关于舞台的约定。在荧屏上频频露脸,干得风生水起的胡歌,曾经好几次在我面前流露出对话剧舞台的留恋。他怀念大学时在舞台上的各种演出,他说:“当毕业大戏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大幕拉上后,我仍然站在台上,久久没有离开,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在舞台上演话剧。”我听后非常感动,我跟他说,有机会,我们合作一把话剧。他郑重点头:“一言为定!”

除了这个约定,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他身上散发着一种浓浓的书卷气,他还有着上海年轻人的笔挺、俊秀和清雅。这些,应该都是徐壮图能够吸引尹雪艳的原因。剧本形成后,我第一时间给胡歌打电话:“来演话剧吧!”胡歌在看过剧本后,竟然喜欢上了乐经理这个角色,他要演乐经理,很坚持。我承认他的眼光,乐经理作为百乐门兴衰的见证人,确实人物很丰满。我欣赏胡歌的艺术敏锐度,也能够理解他想要挑战小生以外角色的心情,但是我对他说:“这个徐壮图,我是为你写的。”他拗不过我,答应了。也因此,2013年成了胡歌的话剧年——除了《永远的尹雪艳》,他还在话剧《如梦之梦》中担任重要角色。

胡歌离开学校后,一直在影视上发展,业绩不错。本来我还担心重回舞台,他会不会一下子找不到感觉。可一排练,我就知道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他在舞台上,语言、声音、动作的节奏和张力,还有他对人物的把控,都非常到位,状态好得似乎这些年从未离开过舞台。徐壮图这个人物在剧中的变化较大,从青涩大学生到中年成功商人,从学生气十足到老练沉稳的变化,胡歌分寸拿捏到位,表演收放自如。

胡歌是最晚进组的演员,但他的适应力很强,他在排练时也非常能吃苦,有种不要命的劲儿。看得出,影视剧的磨练对他非常有帮助。除了投入演出,胡歌对于角色也有自己的思考。比如徐壮图最终离开尹雪艳的那场戏,对于如何使剧情发展更有逻辑性、合理性、真实性,他做了很多思考,并且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在胡歌答应出演徐壮图后,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一天晚上,胡歌和我一起喝酒,酒过三巡,他支支吾吾地向我提出:“能不能让徐壮图不死?”曾经遭遇的那场车祸,在胡歌心里造成的阴影还没抹去。跟胡歌合作过的人都知道他是个非常识大体、好合作的演员。我还未开口,他已经马上又补充道:“实在不行也没关系。”他不知道,这个“不死”的提议,却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告诉他:“我的剧本里,徐壮图不会死。”

第一轮演出结束后,徐壮图在舞台上的不死结局,因为与小说截然不同,引来一些观点的碰撞。或许是为了给我减压,胡歌对我说:“我已经没有顾忌了,可以让徐壮图一死。”我依然回答:“徐壮图不会死。”

那些围绕着尹雪艳的男人们

谁来演乐经理,这个无中生有、却又不可或缺的人物?我感觉,他应该是胖乎乎、笑嘻嘻、处事圆润、滴水不漏的。我在脑海中勾勒乐经理的人物形象时,发现他像一个人——越来越胖的袁东。

这个离开话剧舞台多年、以“收礼只收脑白金”而名噪一时的广告人,对话剧始终葆有一份眷恋。平时,我们常常会约了一起观摩话剧。每次看完,他都会擎着酒杯,陶醉在戏剧的意境中久久不愿出来,常常与我说个没完。

当我正式邀请袁东出演乐经理一角,他在一幢幽静的花园洋房的餐厅摆桌设宴,话剧让他如此郑重其事。他欣喜若狂却又诚惶诚恐:“惭愧,我还没有读过白先勇老师的《永远的尹雪艳》呢!”

我笑着告诉他:“小说,你一定要读。不过,乐经理这个人物,你怎么读都是找不到的。”他疑惑了:“那我演的是谁?”“一个无中生有的人。”我感觉袁东更加迷茫了。直到袁东看完剧本,他又把我请到了那幢花园洋房的餐厅,兴奋地对我说:“你把我写得很好,你让我演也很好。”

进入排练,我要求袁东在走路的时候总带着小圆场。因为在觥筹交错的热闹场合,跑小圆场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能够显出乐经理对客人的热情和殷勤,以及他的谦卑和春风得意。不料,这个小圆场把这个胖子给难倒了。袁东好几次焦急地对我说:“我理解,但是我跑不出来。”反倒是我不太着急,认为他一定能行的。排练到了最后阶段,一天,袁东兴冲冲地跑着小圆场就来了,他得意地问我:“导演,你看我这个小圆场对吗? 这溜小圆场一跑,乐经理这个人物我抓到了魂。”

乐经理有一系列的肢体语言,着实让袁东狠狠出了大把大把的汗。文革的那场戏,整场没有一句台词,全靠肢体语言来完成。袁东所饰演的乐经理,在烦杂的知了声中,在闷闷的滚雷声中扫地,从上场门一直扫到下场门。我要求他在扫的过程中,必须流露出力无可势、疲惫不堪;而在之后那段用以对抗现实的压抑的探戈独舞中,他又要动作有力,一气呵成。

为了练好舞蹈,袁东不仅白天在排练场反复苦练,晚上还会留下来独自一人继续琢磨。后来,他的太太、我大学同学张磊告诉我:“袁东已经走火入魔了,在家里常常练得停不下来。深更半夜也不让我睡觉,非得让我帮他看着,有什么动作没有做到位。”张磊成了场外指导。

俗话说,水滴石穿,袁东的表演之所以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跟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苦练精神是分不开的。

王贵生和洪处长在剧中同时出场,强化两人间的争斗、较劲、互不买账。王贵生在这场争斗中首先败落。他年轻、自负、轻狂,对尹雪艳有强烈的占有欲,以为可以用钱买到一切,但面对尹雪艳时,他又喜欢装斯文、装绅士;相较而言,洪处长显得沉稳、老谋深算、稳扎稳打,他大权在握、咄咄逼人,面对尹雪艳,他相信,笑到最后的人才是胜利者。

王贵生这个人物,他应该有一种漫画式的夸张。他是急性子,偏偏又口吃,越急就越说不出话,喜剧效果就出来了。而洪处长,则是深藏不露、耐心等待猎物的情场老手。所以他不急,信奉“我有辰光”。一张一弛、一进一退,让两人的对手戏火花四溅。

王贵生这个角色,我一早就定下了黄浩,觉得非他莫属。黄浩自己也觉得,这个人物对他来说是信手拈来。唯一让他没有准备的是,王贵生是个结巴,从来没有类似体验的黄浩果断决定:说话时把每个字都断开。我和他开玩笑说:“照你一字一断开的速度,我们这部话剧的时长有望超过8小时的《如梦之梦》。”

黄浩很快就找到了结巴说话的规律。应该说,黄浩是很有喜剧天赋的,这可能与他长期参与情景剧的喜剧表演有关。我倒是会常常提醒他做些减法,不要把人物撑得太满。作为上戏表演系科班出身的他,很快理解了我的意图,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地驾驭住了王贵生这个角色。

因为是对手戏,我就让黄浩选择,谁演洪处长能够让两人激烈碰撞。他不假思索地说:“淮剧演员梁伟平。”这个答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可是,想了一段时间之后,梁伟平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翻滚。我和他相识30年,看过他主演的《金龙与蜉蝣》,与他合作过《西楚霸王》……作为一个戏曲演员,他唱念做打具精,非常优秀。

可是优秀的戏曲演员能够胜任话剧吗?再一想,当年京剧名家周信芳曾在话剧《雷雨》中演过周朴园一角。我再细细一想,洪处长有一种气定神闲的范儿,这种范儿反而是戏曲名家较多具备的。我越想越觉得黄浩的感觉是对的,梁伟平可以演洪处长,只是不知道这位梁兄会不会拒绝。致电梁兄,陈述想法后,没想到梁兄一口答应。理由是,没有做过的事情,想试着做做。无法抵御话剧的诱惑,梁伟平正式加盟。

有着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梁伟平也有担心,他担心自己的沪语和沪语中夹杂的英文不地道。我拍着胸脯说:“放心,沪语有我!”其实,他的上海话基础是不错的。至于英语正音,则由他在加拿大留学的儿子承包了。接演《永远的尹雪艳》时,正值淮剧60周年庆典演出,身兼团长、总策划的梁伟平,有着大大小小一堆事情要处理。可他从来没有因此而耽误排练。每次他都会准时到来,没轮到自己的时候,就带着耳机在一旁反复研究沪语和英语。

舞台上的梁伟平,成功变身洪处长,与黄浩酣畅淋漓地飙戏,获得观众的交口称赞。无论是他的表演还是他的语言,都让人无法相信他是一个淮剧演员,甚至有朋友在看演出时都没认出他是梁伟平。我记得在试妆的时候,梁伟平架起金丝边眼镜,穿上中山装,眼波那么一转,张叔平老师就对我说:“让我选洪处长,我也选他。”

麻将四姐妹是一道风景线

宋、赵、孙、李四位太太是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她们为观众奉上了一场非常精彩的写意麻将。

蔡金萍,我同届的好友。她不为名利、也不计较戏份的多少。这位梅花奖得主、儿艺院长,以扎实的功力表现了对话剧艺术的驾轻就熟,将宋太太演得活灵活现。舞蹈设计孙鹏,每次看后折服地说:“看蔡老师的表演,真是享受。”

电影演员出身的沈敏,为了演好赵太太,不畏困难,反复练习,语言、语音、语调拿捏稳妥,几句绍兴戏的老调,唱得很有年代感。舞台上,一系列肢体和舞蹈动作也十分流畅,成功演绎了痴痴醉醉于绍兴戏的赵太太的嗲嗲甜甜。

饰演孙太太的粟奕是我的大学师妹,在学校时,我们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非常喜欢孙太太这个人物,为了确保排练和演出,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她既要辅助先生黄豆豆的工作,又要奔波自己的事业,还要担当家里的琐碎事务,为了排练和演出,她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支撑她坚持的,除了对艺术的热爱,还有,就是我们彼此间的真情。

李太太的扮演者施炯,本来应该可以与我成为沪剧院学馆同学的,竟因为考官的眼睛走神而失之交臂。后来,她成了儿艺的优秀演员。这次的合作,算是弥补了当年没成同学的遗憾。施炯在舞台上对节奏的把握非常精准,举手投足,尽显好演员的风范。金复载老师常常以音乐性的感觉,赞许施炯表演的节奏感。

四位演员的麻将表演,让白老师看得赞不绝口,他一边拍手一边说:“没有麻将,你们照样打得精彩。”

一部好戏里没有“小角色”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西方文化对上海的影响与带动,让我们这座城市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交融的特质。而国内其他城市移民的涌入,同样让上海的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山东话、宁波话、苏州话、苏北话……语言的交汇,丰富了这个城市的声音。

满台纯正的沪语中,加上宁波阿哥、小山东、苏家阿婆、苏州小妹等人所说的各地方言的点缀,整部话剧顿时灵动起来。邵永平、丁冠中、刘敏、孙庹几位演员的戏份虽然不多,但他们凭借出色表演,以及语言的功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尤其是70高龄的刘敏老师,她是第一次演话剧,评弹演员出身的她戏称:“没了那把琵琶,手脚都无处放。”可我还是要说,70跨界,一鸣惊人!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足以证明这一点。

周晶晶是我大学的校友。她所扮演的徐太太在全剧中只有一场戏,可以说,戏份非常少。但晶晶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专写了角色自传,与我一起琢磨和分析人物——在当下的创作氛围中,少有见到演员写角色自传的。当我读了晶晶的角色自传后,对她的专业精神肃然起敬。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的举动,一直鼓励着我在创作上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全剧首先上场的甲、乙、丙、丁四位先生以及吴经理,是经常出入百乐门舞厅群像的具象化代表。戏不多,但要演好不容易。找谁来演?我想,既然他们都是围绕在尹雪艳身边的人,那就从尹雪艳的扮演者黄丽娅所在的上影演员剧团物色吧。这样,演员之间的了解和默契也许好些。对于我的想法,上影演员剧团团长、我的老大哥崔杰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仔细阅读剧本,反复推敲后,向我推荐了薛国平、曹坤其、陈伟国、戴兆安、杨晨等演员。

其中,曹坤其、陈伟国、戴兆安是我的前辈,他们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都演过体现上世纪三十四年代风情的年代戏。不管是生意人还是江湖老大,小开还是黑道,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演来游刃有余。由于他们的出色表演,百乐门的群像个性鲜明。

薛国平以往饰演正面人物较多,此次出演吴经理,他将角色驾驭得很好。寥寥数语,几个手势,几个眼神,尽显舞国皇后的寄爹的气派。苦了他,也得练探戈。第一场唯独与尹雪艳跳舞的干爹,众目睽睽下,没有点儿功夫,怎了得。

饰演乙先生的杨晨还很年轻,他也是我的校友。除了戏好,更让我感动的是,在舞台合成时,他主动请缨,为舞台综合部门做了很多份外事。

任黛黛、汤圆圆、珍珍、玲玲几位舞小姐的扮演者,都是专业舞蹈演员。她们之前从未接受过话剧的系统训练。但是,赵倩萌、姜芳婷、刘晓葳、王丹丹都很有悟性,很快就将自己投入到了角色中。其中,任黛黛不仅仅是仙乐斯的红舞女,文革中还要跳芭蕾舞。因此,必须有芭蕾功底。芭蕾舞演员出身的赵倩萌,跳两种不同类型的舞不可怕,演一个舞女却很难。

不管是甲、乙、丙、丁四位先生,还是任黛黛、汤圆圆、珍珍、玲玲几位舞小姐,还有所有参与演出的演员们,他们都用自己的投入和钻研,为“没有小角色”,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猜你喜欢
胡歌话剧舞台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受之有愧
台上
胡歌的一跪
再见啦,秋天!
胡歌续用罪司机
完美蜕变
画与话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