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轻文体”亦可借鉴

2016-05-14 15:39阿达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网络红人网信英才

阿达

习近平最近持续关心关注“网信事业”,指出,“我国有七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并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这些话里我提炼出三个关键词:一是重要,二是作为,三是人才——事关七亿网民,岂能不重要?有那么大的市场,还不大有作为?如何有效作为,不靠人才靠谁?

于是就自然将思考触角伸向“人才”的“作为”上。在此不妨剖析一下“网红”的标本意义。所谓“网红”,乃“网络红人”的简称也,在网络上走红,自然就被称为网红。它的产生,并不完全是自发的结果,而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的结果。成为“网红”,除了营销策略,不能忽略其“文体”特征,这是构成网红的最基本元素和最显著标志。

什么文体呢?轻文体。望文生义,轻盈的轻忽的轻飘飘的文体,大致属于快餐文化的范畴。“轻文体”就是文字范式里的肯德基和麦当劳,虽然营养价值不是很高,但它取之容易,食之能饱,因之容易流行,乐于接受。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边呼吁远离垃圾食品,一边乐颠颠踏进肯德基麦当劳大门,成为它的拥趸。这个现象具有典型意义:首先所谓的垃圾食品并不垃圾,它只是相比“更营养”的餐食有所缺憾而已。但是在“更营养”和“方便、便宜、口感好、时尚感”的综合对比下,它的综合指数并不低。假如我们一听“垃圾食品”就嗤之以鼻,全然不把它放在眼里,那就低估了其影响力和社会价值。智者,不为也。

聪明的方法,就是研究其“流行的秘诀”,看它如何发力。网络上有一篇网红咪蒙的“红文”,题为“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其中列出“12大招”,绝大部分招数具有思想价值、心理价值和技术价值。比如有一招是“你能输出价值观”,说的就是,哪怕你输出的只是“心灵鸡汤”的层次,但只要对读者有思想启迪,就应归入“你的文章对‘我有用”。对读者心理的揣摩更是妙招所在,比如有这样几招:“你的文章跟‘我有关”“你的标题要能引发好奇”“你能表达情感共鸣”“你给大家一种不看就有损失的感觉”——这几乎就是“写作心理学ABC”了。至于技术层面,作者也传授得很具体:“你的切入点要独到”“你的选题要紧跟热点”“你的文风足够有趣”……总而言之,就是“新媒体写作,必须解决两大问题:第一,这件事与你有关,第二,这件事对你有用。”言简意赅,捧出“真经”。

我们当然不提倡为了网红而不顾“三观”、一味剑走偏锋的倾向,但是假如只从技术层面提取其中的合理部分,也是不无裨益的。在“如何吸引读者”的视角上,我们确实应该花大力气“补课”,否则我们的传达力、影响力“力不能逮”,等于将网络空间拱手相让于形形色色的网红们。

“轻文体”的实践意义告诉我们,任何宣传教育,都要搭建起“与你有关”和“对你有用”的桥梁。如果只是单向的耳提面命式的“我说你听”,内容又跟受众非常隔膜,那么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是必然的。同时,还要在写作上“有几把刷子”,不能只擅长“八股文”,还要善用新文体,包括这种“轻文体”。文轻而言重,文轻而意深,应当成为“网络英才”的必备利器。假如在主流媒体(包括纸媒和新媒体)上蛰伏着一大批这样的英才,“主流阵地边缘化”才不致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网络红人网信英才
永川:“逐浪奔永”汇聚八方英才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国家网信办:严禁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网信证券破产重整揭幕
18款直播类应用违法违规被关停
两部委联合发文加强网信领域社会组织建设
那些蹿红的电子邮件
木牌指路
网络红人“糖妹”
批判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