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的代价

2016-05-14 15:39彭小莲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胶片娱乐

彭小莲

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时,法国观众的尖叫并没有更多的寓意。可是谁都不会想到,这一百多年以后,银幕的视觉效果取代了太多的东西,最残忍的是,阅读不再是人们向往的最高境界,文学意义被摄影机的效果挤压到犄角旮旯。黑暗中的光亮,代表了人们去消磨时间和生命的地方,太多的观众在那里寻找乐趣。但是他们不一定清楚自己会被“娱乐”裹胁、绑架,银幕上运动的画面,带来的“现实”感觉,让你有一种身历其境的参与。梦,就此开始了。而这梦,是清晰的,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混成一片,于是你会被打动,去接受。接着,那些有追求的艺术家,开始拍摄艺术电影,或是在电影中,渗透文学性,总之他们不愿意让电影变成浅薄的表达。但是,电影作为一个娱乐的形式,是无法否定的,它带来一群又一群的年轻影迷,最终让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明星的痴迷粉丝。

这就是摄影机和胶片,给人类的生活内容带来的新形式。

电影,在这一时刻甚至是身份的象征,很难想象一般人家会拥有摄影机,拍电影是一次昂贵的付出,所以进入电影圈的人,都需要具备很多能力和技术的支持。这些支持,就意味着付出代价的掌握。每一次的拍摄,不仅需要曝光准确,焦点准确,摄影机更不能出现故障;这还不算,冲洗又要经过一道程序,冲洗以后,底片不能划道,不能染上灰尘,当底片成为负片印成正片时,样片才能出现在银幕上。每每当我们看见正片出来的时候,都会自觉地戴上白手套,这似乎是一种仪式,在胶片面前都会有一份自觉的虔诚,因为每一道程序,都倾入了艰苦的劳动和付出,最后构成一个神奇的活动的视觉世界。

这就是工业时代的艺术!

现在,我才渐渐意识到,这个工业艺术正在欺负书面文字的局限;它毫无顾忌地在替代书面文字的价值,它不再具备书面文字的抽象表述,不再赋予观众思想和哲学。它是物质的,直观的,很多时候,它局限在事物的表象中。老人在电视机前,一边打盹一边观看,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睁着眼睛,并不明白屏幕上在展现什么。这是他们唯一可以消磨生命的方法。这对我是一个提醒,一个高度文明的文化,是不能仅仅靠视觉艺术记录下来的,即使埃及的壁画和雕塑,在公元前已经如此辉煌,可是当古埃及的文字消亡时,它的文明也随之而去。

可我又确实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因为母亲的职业(苏联电影的俄语翻译),让我热爱上了电影。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放映间里看见叔叔阿姨在摇片机前清理样片,把放映机的镜头对准焦点,最后才能把片子挂上去。配音室里,无声的片子,几个接在一起的镜头,巡回放映着。我坐在黑暗中不能发声,但是配音演员却对着话筒说个不停,反反复复地说,停下来的时候,是导演在那里指出他们的问题,直到把口型对准,录音师将台词记录在声带上。就这样,我接触电影,了解电影,它像一棵树那样,在我身上种植、成长。

没有想到的是21世纪,短短十几年时间,胶片的世界,就被柯达公司自己发明的世界第一款数字相机打垮了,那伟岸的胶片帝国,刹那间轰然倒下,倒得如此惨烈,连感叹的机会都没有留给我们。手机摄影随之而来,它不仅可以打电话,可以拍照,甚至可以拍摄活动影像。一个月前的微信上,看见北影厂的洗印车间被拆除的消息。高科技替代了工业革命,全新的视觉市场诞生了,电影由此发生了质的变化。

随着胶片退出历史舞台,技术变得越来越简单,门槛消失了,当年的仪式已经不复存在。拿着说明书,就可以扛起机器拍戏的年代到来了。拍坏了,就像用橡皮一样,擦去硬盘里的数据,重新开始。已经没有材料消耗上的代价——重拍。原以为成本的降低,可以让质量大幅度提高,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成本的降低,同时降低了创作者的慎重态度,于是更多的非专业人员进入行业,投资方对待影片的态度转向只看明星的出场,摄制组的团队成员被太多的民工替代。影片中人物的塑造、故事结构和叙述的角度,同样被明星的价值所取代。这构成了“娱乐”的前提,电影的初衷模糊了,电影语言本身的语境消失了,票房成了电影的标杆,也成为粗制滥造的影片的避难所。

娱乐本身没有过错,明星就是为娱乐设立的,关键明星不是娱乐的全部。即使娱乐,它的内涵里面,还是需要其他素质的具备——它的品位和精良的制作。好看的娱乐片,也会成为经典,即使像“芝加哥”那样绚丽的歌舞片,依然可以让人眼花缭乱到难以忘怀。可是,我们拍不了那样的片子,我们没有那样华丽的文化背景,等到我们的片子在“华丽”中喧嚣时,会变得惨不忍睹。我们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我想,那是因为我们是几代人在一个物质贫乏的岁月里长大,对商业的、娱乐的、物质的鉴赏,依然缺乏体验、认识和把握。

特别是拍摄老上海电影时,十里洋场,我们只在照片上看见。现在电影里的老上海,你会看见主角穿得华丽,群众演员即使是西装革履,可是他们的气质,依然只能是“群众演员”。很多人一眼望去,就是拍摄基地周边的农民,这里没有十里洋场的氛围,衣服也解决不了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精神气质。不要说我吹毛求疵,不要说观众只需要看情节,没有人注意这些问题。对,观众可以不注意,但是拍电影的人不能不注意,什么才能构成有品位的“娱乐”电影?语境,就是这样被彻底摧毁的,服装、道具都由业余的人员在操作。

你可以对这些粗制滥造愤怒,但是市场有空间,票房在为它说话。尼奥·波兹曼还是不能容忍这些,他说:赫胥黎告诉我们的是,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如果一个民族分心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波兹曼的讲话,没有给我更深刻的思考,因为我看见的现实,连“娱乐”都谈不上,投资方直奔被娱乐的观众口袋而来,他们大言不惭地谈论着票房,根本不谈电影;到《叶问3》的时候,竟然把手直接伸进观众的口袋里拿钱,做假票房,报虚帐,甚至投资方自己买票房,为把市场做“漂亮”,因为电影投资、电影票房是和理财产品联系在一起了。这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最后是电视新闻里报出了一个又一个深夜幽灵场。我不能不想到,“娱乐”绑架的不仅是观众的精神,同时在偷窃着他们的钱财。这就是,娱乐让我们变得愚蠢以后,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

唯一,还能打动我的是,在报上看见郑大圣导演,带着摄制组住在村里,体验着真实的生活,拍摄着低成本电影,他依然在为自己的“电影”付出理想,他不屈不挠。就像我看到那些好电影一样,他们在娱乐之外,给予我更多的思考和精神层面的营养,虽然它们并不哲学,但是它们赋予我书本文字以外的意义!它们生动、直接,直抵我情感的最深处。

猜你喜欢
胶片娱乐
复古不麻烦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胶片复兴?
给爱机拍张照 展现设计之美
娱乐眼
努力学,尽情玩
娱乐猛回头,让你乐翻天
益智娱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