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魏书生的教育理念与人格魅力

2016-05-14 02:07俞永军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魏书生人格魅力教育理念

【关键词】 魏书生;教育理念;人格魅力;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59-02

【作者简介】俞永军,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江苏高邮,225600)教师,高级教师,教育硕士。

魏书生,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推崇。这当然有危害,因为任何一种模式都需要地方化、区域化的培植,而非拿来主义,否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有人对其全盘否定,鸡蛋里挑骨头,说魏书生打着“民主”旗帜,实施“专制”路线,是放大应试教育,戕害学生身心,是自我标榜,是奴性教育。于是乎冷嘲热讽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不屑一顾者有之,伐而诛之者有之。

魏书生的教育理念固然有“专制”痕迹,难道苏霍姆林斯基就没有?罗曼不是被苏霍姆林斯基用绷带缠住手掌和手腕,然后紧紧捆在衣袋里?(乔建中,2007)笔者认为,任何内容只要适合孩子就是最好的,任何教育只要“以人为本”就是最好的,任何方法只要遵循“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就应当可行。

冷静思考,我们发现魏书生的教育理念与人格魅力依旧值得学习与借鉴,甚至实施与推广。

一、教育就应该返璞归真不折腾

“课改”无非是发扬优点,摒弃缺点,或者将缺点逐步完善直至完美而非“海归派”所宣扬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现实中恰恰如此,明明一些通俗易懂的道理,偏偏弄得玄乎玄乎,让你一愣一愣的。比如:明明一堆萝卜,他硬说成“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也”。课间老师逮住“专家”,诚惶诚恐。“专家”盯着你望,不屑一顾,鼻子不停地哼哼:“此乃”就是“这是”,“若干”就是“一堆”,至于“组合”嘛,就是“放在一块”的意思。老师立即恍然大悟,随即感到更加困惑,明明是一堆萝卜,为什么偏偏说成“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也”?

这是魏书生几年前在著名教育家学术报告会上的一段话,魏老师的话还没说完,会场上早已笑声一片,掌声雷动。明明简单的道理,偏偏说成深奥的知识,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一方面培训者彰显知识;另一方面炫耀成绩。魏书生却不是这样,无论旁征博引,还是真知灼见,均深入浅出,耐人寻味。他说“启发式教学”,孔子就提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什么时候“启发”?视情况而定,学生心里想弄明白却不明白,或者嘴里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

如今基础教育也变着法儿追求过高目标,把个别人可能实现的目标无限普遍化。这种大气候极大地诱发了家长的虚荣心,他们宁愿替孩子吃遍所有的苦头,花最多的钱来“帮助”子女“快速成材”。孩子苦不堪言,像一只只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儿一步一回头。目标过高就是教育的自我休克,它的最大危害就是把学生置于“对立面”,教师和学生长期处于心力交瘁的精神状态下。理论创新是时代要求,但我们切不可把这种创新庸俗化、标签化。理论创新必须基于艰苦的实践并且为实践反复验证。理论创新不是“口号翻新”,不是口头上一套,行动上一套。

最近几年笔者觉得语文很难教,不是说流程不够清晰,训练不够到位,成绩不够理想,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你方唱罢我登场”。语文课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通俗点,应该像人早起晚睡、洗脸漱口一样,每天都进行,每天都到位,绝不会因为心情高兴就多洗几次,也不会因心情沮丧就不洗,更非因环境变化,就少洗乃至不洗。语文课就是听说读写的充分展示,认认真真地听,轻轻松松地说,真真切切地读,实实在在地写。如果听说读写被弱化,课上得再热热闹闹,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语文味”亦荡然无存。如同一棵果树,唯有扎根大地,才能仰望苍穹,生机勃发;否则,再怎么浇灌,再如何修剪,终究结不出甜蜜的果实来。

二、教育就应该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

一直以为自己的心态不错,然而听了魏书生的报告深感惭愧,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笔者还计较个人得失考虑自身感受,没有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对方感受。

魏书生一生倡导班级管理、学科教学的科学与民主,看似简单,其实包罗万象。比如民主,他提出四个关键词,即服务、互助、人性与商量;科学,他提到的关键词为计划、监督、反馈。除此,他强调最多的就是“练气功”,换一个词,“注意力体操”,松、静、匀、乐,即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情绪乐。这四点中魏老师又特别推崇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诚如他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不要“鬼化”,也不要“神化”,人要抵得住社会上的物欲横流、尔虞我诈,要守住自己的平常心,要追真、向善、求美。

印象最深的是魏老师讲的故事——某人经过努力当上市长,但内心不够踏实,因为他渴望早点当上副省长,就这样当上了省长、“地球村村长”“太阳系主任”,以至后来的“银河系主任”。原以为做了“银河系主任”就会心满意足,谁料到“宇宙代表大会”连一个名额都不分配给他,他怒气冲冲地找到“宇宙元首”,“元首”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告诉他:宇宙中像这样的星系数也数不清,如果每个人都想弄一个指标,恐怕再大的会场也坐不下。此人回来后闷闷不乐,最终积郁成疾,一命呜呼。

看似一个笑话,然笑过之后我们终于明白,一个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如果不加控制,就会无限膨胀,直至爆炸。我们要守住自己的平常心,要安安静静地教语文,要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施久铭老师说得好:语文素养的实现,很多时候是通过熏陶、浸染完成的,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常浸润在语言实践之中,让他们充分地读,认真地想,自由地写,尽情地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对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慢慢积淀的过程,急不得。我们不要希望在一个早上把所有事情都办好,要循序渐进,要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三、教育就应该让内容远大于形式

有两段场景,犹如放电影一般常常在笔者的脑海浮现:魏书生手握无线话筒,站在主席台,问工作人员有没有讲台,工作人员无语,再问有没有纸箱子,工作人员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魏老师四处瞧瞧,终于发现一个方凳子,拿过来,平躺在桌上,然后将手中的话筒架好,说了句:有些东西就应该只重内容,不看形式。下午工作人员将桌上凳子拿走,搬来一张讲台,上面架着话筒,还有一篮盛开的鲜花。魏老师走上台,皱了皱眉头,随手拿走花篮,说了句:“我这个人只看内容,不看形式。”

乍看上去不经意,但就是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魏书生,一个做了地级市教育局一把手还兼任语文教学,还担任班主任的魏书生;一个长年坚持锻炼,不报销一分医药费,常怀感恩之心的魏书生;一个淡定自若,宠辱不惊,勤俭节约,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的魏书生。

形式远大于内容,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某重点中学,从一开学就让学生填写《成长日记》,如果单单记录重要事件也无可厚非。然而该校的《成长日记》非常齐全,分时段呈现,类似会计手中的账本。上午8:00-9:00干什么,9:10-10:10干什么,晚上21:00-22:00干什么,学生都必须认认真真、翔翔实实记载。

不难想象,该校领导的真实用意,就是全程监控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看上去是精致化管理,关注到学生的细枝末节,减少偶发事故的发生。但这恰恰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具体表现,因为他忘记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再如,某校组织的集体备课:个人自备—集体复备—个人再备。看起来很有实效,可操作中却变了形,个人不自备,一味拿来,至于个人再备也是在拿来的纸质教案上圈圈画画,添添补补。为什么?因为这是学校必查的,如果看不到书写痕迹,看不到添加性语句,再怎么复备也不能过关。

形式多了,势必影响内容的呈现,势必滋生虚假的风气,势必扰乱正常的工作。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局面,教师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学生互相抄袭,到处说谎。一旦这样,教育的不幸与悲哀必然接踵而至。

还是听听魏书生老师的真情道白吧——无论课改搞得多么火热,无论课改改了多少次,我只希望所有人坚守三个“守住”:守住人类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创造的宝贵经验,守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猜你喜欢
魏书生人格魅力教育理念
魏书生:为“教书”而生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
挑重担才是“占便宜”
彰显“人格魅力”,提升班主任素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学数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