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中心:形式与实质

2016-05-14 05:37周序王卉
中国教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王老师语文课博士

周序?王卉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以下称王老师):周博士您好,最近学校的课改实验进入了“深水区”,学校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体现出“学生中心”的理念,我摸索出几条实践“学生中心”的操作方案,请您给我指导一下。

我设想的第一种操作方案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发言、多表达,减少老师讲授的时间。可是我发现,学生们只在最开始那一两节课上有兴趣,后来就有些应付了事了。怎么才能让学生们都认真听其他人发言呢?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以下称周博士):这倒是有点难度。您想想,通常来说,老师和学生,谁讲得更清楚、更吸引人?

王老师:一般来说,应该是老师吧。

周博士:老师和学生做领读示范的时候,谁的发音更标准、更正确?

王老师:肯定也是老师啊。

周博士:这就对了嘛。学生们也是这么认为的。如果只是让学生简短地发言、回答问题,大家都能够认真听;但如果是让学生去讲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示范朗读,大家会觉得这还不如老师讲得好呢,甚至可能会听糊涂了,谁还会认真听?分心、开小差倒是其次,搞不好学生们会以为是老师偷懒、不肯认真上课呢。

王老师:这么严重?看来,以后这种方案要少用。您再给我看看第二个方案。我觉得,“学生中心”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尊重和肯定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只要没有重大错误,我都会鼓励他们。可是最近我发现,学生们似乎对我的鼓励和表扬不是很感兴趣。

周博士:我要是您的学生,我也不会感兴趣的。

王老师:这是为什么?

周博士: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原本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如果无论回答得好不好,读得流不流畅,都能得到表扬的话,这种表扬就失去价值了。真正的表扬,应该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勤奋练习换取来的,这样的表扬和鼓励才能激发学生继续努力。不加区分地一律表扬,不仅会让学生觉得这些表扬太廉价因而不重视,甚至有可能让他们沾沾自喜、骄傲自大,不再继续努力了。

王老师:真没想到表扬太多了会是这个结果!看来,我以后只能采用第三种方案了,也请您指点一下。

我想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意愿生成教学内容,我觉得这样才符合“学生中心”的理念。之前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案例,就是生成性的,让我很受启发。

周博士:是一堂什么样的课啊?

王老师:一位教师讲《揠苗助长》一课,课上一个学生提出,课文插图里的禾苗画得像大葱,其他学生也表示赞同。于是,教师顺势引导,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这幅插图里还有哪些不恰当的地方,然后,把学生们挑出来的不恰当之处整理成一封信,寄到教材的编辑部去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探索,还体验到了“改进教材,人人有责”的成就感。我觉得,一堂好课就应该这样,不要一板一眼地按照预设的路线、步骤来展开,而要有开放性、生成性,要让学生收获到一些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东西。

周博士:这堂课的确很别致。但是您觉得,这是一堂语文课还是美术课?

王老师:您这么一说,是感觉课程属性有些乱。

周博士:不只是课程属性有些乱,一堂语文课原本应该带给学生的收获,如对字、词、句、篇、章的理解和分析等,学生一个都没有收获到。

王老师:可是,学生不是收获到别的东西了吗?比如,对教材的批判能力、“改进教材,人人有责”的意识等,这些难道对学生就没有价值吗?

周博士:这些对学生当然也有价值。但您说的这些价值,我们一般把它叫作附加价值。一堂课应该既有正规价值,又有附加价值。诸如对字、词、句、篇、章的理解和分析等,属于语文课的正规价值;在正规价值之外的其他收获,都算是附加价值。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以正规价值为主。像您刚才提到的这种课,只能偶尔为之,但绝不能作为效仿的榜样。如果将可遇而不可求的附加价值作为课堂教学目标,甚至因此放弃了对正规价值的设计和预置,那无异于舍本逐末。

王老师:那怎么办呢?我探索的三条实践“学生中心”的路子,似乎都走不通。

周博士:先别泄气。您告诉我,您探索“学生中心”最终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只是为了让学生多说、多动、多想吗?

王老师:当然不是,这些都不能算终极目的,我希望最终达到的效果是让学生的收获更大,而让学生多说、多动、多想,只是达到终极目的的途径和手段。

周博士:这就对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关注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有更多收获、更多进步的,就是“学生中心”?至于是老师多讲还是学生多讲、老师主导还是学生主导,都只是其形式而非其实质?

王老师:似乎可以这么认为。

周博士:您设计的三个方案,都是在“形式”上进行探索,偏偏没有考虑最根本的东西—是否能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

王老师:的确如此,我考虑“形式”的东西比较多,但这些“形式”不都是为了让学生收获更多么?

周博士:“形式”和“效果”之间并不是绝对一一对应的关系。有时候,直接讲授、告知的效果未必差;而探究、对话的效果未必好。我们要做的,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风格等灵活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将固定的几种方法划入“学生中心”的阵营,其他方法都一概不用。在教学中做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才能使学生的收获最大化。

王老师:我明白了。看来,我一直以来的思考和探索都偏离了方向,谢谢您帮我纠正过来!

周博士:不用客气,我的看法也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2.厦门英才学校)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

猜你喜欢
王老师语文课博士
奇妙的旅行
语文课文
有趣的动物
森博士作战室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平博士密码
博士蚊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Q博士课堂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