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稻作文化初探

2016-05-14 14:34阎祺鹏秦桂芬邓天宁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5期

阎祺鹏 秦桂芬 邓天宁

摘 要 稻作文化是我国三大经济文化类型的一种。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布朗族在这一方面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因而形成了相对特殊的生活方式。就布朗族的稻作传统和其在生活中对布朗族人民形成的影响做了介绍。

关键词 布朗族;稻作文化;原始宗教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布朗族作为一个鲜有人知晓的少数民族,是云南省古老的原住民之一,也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今总人数约9万人。其聚局或散居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以及保山地区的19个市(县)中。由于其历史、地理、生活习俗及语言等的独特性,使布朗族的稻作文化很有特点。总的来说,布朗族的稻作文化穿插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其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我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大致分为3种:长城以北的畜牧文化、秦岭淮河以北的粟文化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稻作文化。布朗族稻作文化便是长城及其以南稻作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是,布朗族的稻作文化和他们的历史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稻作文化深入布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如今,布朗族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慢慢的影响着其稻作文化的发展。从内涵发展理论来看,发展的动力和资源来自内部。一个民族的神话和历史便是我们主要探究的方向,因为它们往往决定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民族个性。从文化生态学理论来看,环境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这个观点早已被我们接受。这里,我们将从布朗族的稻作起源、自然环境以及精神观念三个方面对布朗族的稻作文化进行论述。

1 布朗族的稻作起源说

布朗族的稻作起源来源于他们的神话传说,大体上分为两种[1,2]。

1.1 飞来稻起源说

这种说法,在云南多个少数民族中均被提及,如傣族、布朗族和哈尼族,也是目前被接受程度最广的一种神话传说。相传在古代,稻谷的颗粒大如瓜,谷粒成熟之后还会说话,从天外会自动飞入农家的屋中,途中被大风打碎成为小颗粒。还有一首叫做“沙卡厄”的民歌唱的是一位老寡妇没修好仓,谷子就飞来了,直往她身上撞。她抄起棍子打碎了谷子。谷子很伤心,飞进海里。后来有人从海里捕到一条大鱼,从它那里得到谷子。播种后收获的谷子是小粒的。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稻谷太大而被太阳穿上了衣服变小了。飞来稻型谷物起源神话分布在亚洲稻作文化的历史最为久远的壮、傣等民族中,是一种较为古老的谷物起源神话类型。

1.2 动物取来稻起源说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学会了和动物简单的相处,该说法很有可能就是形成于当时。相传为人们送来稻谷的动物有狗、麻雀和蛇等。不同的西南少数民族中为人们送来的动物都有所不同,这和每一个民族的图腾有关。布朗族崇拜竹鼠,他们认为是竹鼠首先从洞穴中衔出许多的种子撒在地里面长出了粮食,人们才开始懂得播种谷物的。在布朗族的神话中还存在着是洪水将谷种冲入了海中,蚂蝗取来了谷种的说法。

不管布朗族关于稻谷来源的说法如何,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谷物对于布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更可以看出在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动物和植物的依赖和崇拜的程度。正是这样原始的依赖,发展到今天,形成了特别的文化现象。

2 布朗族稻作文化体系中的自然环境

适宜稻作农耕的自然环境是布朗族稻作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布朗族稻作文化的长期发展又给自然环境打上了人与文化的烙印,使其成为人化的自然或文化的自然,从而将其纳入到布朗族稻作文化的体系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其所在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西双版纳地处云南省西部边疆,介于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境内分布着大小河流2 700余条,纵横交错。全州以山地为主,布朗族世居山地,他们的稻作文化便依托一座座大山发展起来。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太阳投射角度大,一年中有2次直射,因而获得的热量多。北面有大山的阻挡不受寒流的侵袭,东部还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暖季风带来的降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西双版纳长夏无冬,干湿季节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高温、高湿、静风;雨量充沛;兼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的优点而无缺点的特点。由于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导致其热量丰富,终年温暖,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西双版纳不仅具有适宜稻作生长的气候条件,还有极其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植被资源。

以上自然条件为稻作的生长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使布朗族的稻作文化根基深厚也更有挖掘的潜力。

3 布朗族稻作文化体系中的精神观念

布朗族以稻作为中心的长期生产方式具体反映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上。其中,以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农耕礼节最有特点。因为布朗族和傣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所以他们和傣族一样相信“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他们认为,稻作农业不仅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生产,而是人与超自然神灵相互关系的产物。因此在稻谷生产过程中,他们除了辛勤的劳作外,还要举行各种仪式祭祀神灵,遵守各种禁忌以取悦神灵,以便求得风调雨顺,作物丰收。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农耕的礼节和祭祀的规范。

3.1 祭谷魂[3]

由于稻谷栽培在布朗族人民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布朗族人民便自然将谷物神圣化,认为谷物有神灵和法力。布朗族人民崇拜的是谷魂奶奶,名字叫“雅奂毫”。他们会在栽秧和收割的时节对谷物奶奶进行祭祀。栽秧前,由家中的老人编织一个篾萝,里面放一个打开一个口子的鸡蛋,一包糯米饭和各种颜色的山花,带到田中供奉,供奉之时要用蜂蜡。只有老人带头栽下第一排秧苗并祈祷之后,晚辈才可以进行之后的栽种。谷子收割时进行的仪式叫做叫谷魂,同样是由老人带头收割田中的第一排的谷子,并且用蜂蜡进行祭祀。老人回家的路上要不停的念词祈祷,不能和人交流,回家之后要将收回来的谷子放在粮仓顶上,直到第二年。

3.2 祭水神

稻作的生产不能离开水,没有水再好的种子也长不出来。所以,对于布朗族人民来说,祭祀水神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祭祀水神在每年的水田栽秧的时候。祭祀的时候要在水沟的头放一个挂有黄色布条的竹筏,其中盛有丰盛的祭品,等到竹筏漂到沟尾的时候拿出来放到出水的地方,由当地的祭祀人员念颂词,以祈祷风调雨顺,每条水沟里面都能有充沛的水量。

3.3 祭竜神

在布朗族的观念中,竜神是至高无上之神,因此竜神山中的竜林也是神圣之地,里面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具有神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竜神崇拜中的禁忌。做任何有可能冒犯竜神的事情,都会激怒竜神,从而招致严厉的惩罚和报复。每年傣历八月属马的时候,就是布朗族人民进行祭祀竜神的时候。用丰盛的祭品敬献竜神,目的是祈求神灵庇护村寨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幸福平安,反映了布朗族趋福避祸的强烈观念。将原始森林里的大树幻想为部落和村寨的保护神加以崇拜,表面上看是布朗族原始宗教中部落英雄崇拜和自然崇拜的产物,而实质上却反映了布朗族纯朴的自然生态观。竜林不但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功能,而且有利于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4]。此外,竜神信仰中的若干禁忌,对保护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维持和保护布朗族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具有重大意义。例如,不准砍动草木、不准在此大小便、出祭司之外的人不准进入代表寨神住所的小草房等。如有违犯者,需要当事人带2只鸡、0.5 kg酒、5对蜂蜡和一包糯米饭,请祭司到竜山为他祈福,并且请祭司到家中吃饭在手上栓线祝福才行。竜神其实并不是独管谷物的神,但是一样在布朗族人民的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 结语

布朗族的稻作文化拥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结合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影响布朗族人民生活方式的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布朗族人民在其中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宗教和世界观。布朗族的稻作文化不单单是农耕文明的一种简单的表达,更是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尤其是在其原始的世界观下对自然的崇拜和保护,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子贤,胡立耘.西南少数民族的稻作文化与稻作神话[J].楚雄师专学报,2000,15(1):8-10.

[2]《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中国各少数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3]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36-40.

[4]黄彩文.布朗族的竜神崇拜、祭祀仪式与国家的互动[J].思想战线,2007,33(5):121-122.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