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歌仔”唱本的特质与趣味性

2016-05-14 16:25曾学文
曲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闽南

曾学文

在介绍闽南“歌仔”唱本之前,我们先看看闽南“歌仔”唱本的模样:

歌仔唱本闽南人称之为歌仔簿或歌仔册

再来看看它的内容形式:

歌仔唱本的内容有如今天的通俗读物

什么是闽南“歌仔”?

闽南“歌仔”是流行于漳州、厦门、潮汕、台湾及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的一种说唱艺术。1953年漳州地区在编印《闽南民间音乐资料汇刊》时,将它定名为“锦歌”,“锦歌”一词遂进入文人撰写的资料和词典,但厦门、潮汕及台湾、东南亚地区还一直沿用“歌仔”的名称。“歌仔”如同今天的流行歌曲,是当时最流行的通俗说唱,唱的都是闽南民间流行的民歌小调,人人喜爱,人人能唱,所以流传很广。因为是“流行歌曲”,有广大的商业市场,书局就大量地印刷唱本出售,因此,“歌仔”唱本成为清中叶之后闽南、潮汕、台湾和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销量最大、读者最多的通俗读物。跟今天的唱片销售一样,新曲一出,唱片附有歌词册页。“歌仔”唱本超越今天流行歌曲的一大功能,是它成为私塾、学堂之外的“教育读本”。在过去时代,读书不易,“歌仔”唱本就成为普通百姓了解历史、明白世事、学会道理的教育读本,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歌仔”唱本闽南人称之为“歌仔簿”或“歌仔册”。

“歌仔”为什么受欢迎?这就要说到歌仔和唱本的特质。

(一)通俗性。歌仔以本地流传的民歌、俗谣为曲调,朴素动听,深为群众喜爱。歌词以口语、白话、俗语表达,通俗易懂,和阳春白雪的南音正好相反,“歌仔”属下里巴人。“歌仔”的唱词结构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连续不断,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如《览烂[1]歌》节选:

唱出览烂一歌诗 也有姐妹共姑姨

劝恁大家别生气 郎君听我念歌诗

览烂女人歹骨格 行路好像孩儿爬

未到椅子就要坐 未到眠床眼就灰

览烂女人没梳妆 终日食饱顾眠床

厝内全然无打扫 倒落眠床到天光

……

“歌仔”通俗性的特质,决定了唱本通俗读物的特点。“歌仔”唱本通篇都是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许多口语化的语言文字无法表达,就采用闽南人一看就懂的土字、白字、替代字、自造字代替,例如:“览烂”就是同音的替代字,是形容懒惰、不爱打理又不爱干净,只要识点字,大致就看得懂唱本的故事内容。

(二)故事性。歌仔的故事内容大体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百姓非常熟悉的民间长篇故事,如《陈世美不认前妻歌》《英台歌》《陈三歌》等,还有中小型故事,如《杂货记》《加令记》《海底反》等;一类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时歌,如《过番歌》《工场歌》《劝改赌博歌》等;另外一类是大量表现男女爱情的歌曲,如《三十劝娘歌》《十二步送哥》等及“褒歌”[2],如《采茶褒歌》《溪边褒歌》《相褒歌》等。在这类歌中,不乏一些带有“荤色”的歌仔,如《十八摸》《风流歌》之类。

取材于民间故事的“歌仔”,本来就具有较完整的故事结构,一般都从主要人物的家世、身世唱起,直到故事的结局。一本长篇故事的唱本,有的多达几千句,等于今天的一部长篇小说,只是语言的表述方式不同。例如《陈世美不认前妻歌》分上中下三本,单单上本就有600多句。

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时歌,也都会加入具体的情境、人物和简单的故事。例如闽南山多地少,到了清代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此时正值西方在东方开辟殖民领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许多年轻力壮的男丁就飘洋过海去寻找出路,下南洋成了闽南人的理想天堂,而实际上南洋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过番歌》就是清朝时期闽南、潮汕地区非常流行的“歌仔”,它记录着华侨的辛酸血泪:

现今清朝定太平 一重山岭一重洋

前朝后代说不尽 说出番邦这事情

在咱唐山真无空[3] 朋友相招过番邦

听说番邦好头路[4] 未知虚实是真情

番平[5]景致有恰好[6] 心内爱要去勅桃[7]

厝边亲堂劝不要 亦要在家想作田

番平好赚咱无望 田螺含水罔[8]过冬

……

人们透过这些“歌仔”和唱本,了解了未知的世界,像《过番歌》的广泛传唱,就让许多闽南人对南洋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心理的准备。

(三)劝世性。“歌仔”又有“劝世歌”之别称。在农业社会,百姓娱乐和受教育的机会不多,听唱“歌仔”便是平民百姓最好的娱乐,也是了解历史,受教育最直接的场域。通过“歌仔”,人们从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社会道德的规范。因为“歌仔”有“劝世”的功能,于是就产生了大量的“劝世歌”,如《大明节孝歌》《失德歌》《劝娘歌》《浪子回头歌》《劝改赌博歌》《烧酒嫖乐劝善歌》等等,内容都有积极的意义,如《劝世歌》:

我来念歌给恁听 不用检钱免着惊

劝恁做人要端正 虎死留皮人留名

说到当今的世间 鸟为食亡人为财

……

咱来出世无半项 空手戽鱼[9]都相同

劝人做人要打拼 恶毒害人仙不通[10]

说到人生要爱想 忠孝做人有卡[11]长

……

无论是长篇故事或是时歌俗曲,“歌仔”的立足点总是放在社会道德教化的高台上,来传导社会的规范,所以它的劝善劝世的味道特别浓厚。

“歌仔”和唱本之所以让普通百姓喜欢,就是因为它不是板着脸来劝世宣教,而是以娓娓道来的故事说唱、细节描摹来吸引听众,自然有其趣味性。“歌仔”的趣味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形象化。“歌仔”是用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说唱叙事,语言叙述如果没有形象,很难抓住听众,所以,无论表现什么,“歌仔”都会将故事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例如要劝导男人不去烟花巷嫖玩,它不是平铺直叙地说一篇大道理,而是以形象化的比拟与描摹,来呈现烟花女子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男人勾引住,然后让你不知不觉地陷入温柔乡不能自拔,如《烟花劝世歌》节选:

人说三字烟花巷 可比狐狸会吃人

是真是假软趴趴 穿插全然无相同

让伊迷住是毋放 不怕山河金箍棒

可比插入情人梦 整身禁在迷魂房

狐狸畜牲真会变 全用内功吐毒烟

宝贝不用偕伊展[12] 伸手你都唁唁唁[13]

狐狸跟你好道行 等到晚上变人形

挟人家伙让人种 讲你考风煞失眠

狐狸头鬃结浪浪 倚着骨头现轻松

外面故意金掺掺 眼尾嘴水割死人

狐狸洞中迷魂阵 靠着先爽毋离身

……

(二)平民化。作为下里巴人的“歌仔”和阳春白雪的“南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南音是宫廷文人之曲,唱的是文人雅词,如《月照芙蓉》:更深寂静,听见秋蝉悲怨声。起来无聊行出外厅,见许花梢弄,月照芙蓉花台上。

月照芙蓉色淡,风吹梧桐声惨。情人一去绣帏内青清,那阮独自。西风萧萧,怨煞知暝。孤灯杳杳,照阮看君形影都不见……

而“歌仔”是唱给那些没有文化的平民百姓听的歌,所以在故事选择和叙事表达上,都会选择与平民百姓生活相接近、容易接受的故事题材,所唱的人和事,都是底层百姓所熟悉、可感的情景与场景,较少听到如南音《月照芙蓉》这样与文人雅士相关联的“歌仔”,因为这离他们的生活有距离。即使是表现才子佳人的长篇故事,到了“歌仔”,也会演化成平民化的视角和色彩。例如《英台歌》,一位是千金小姐,一位儒雅书生,本应是文质彬彬的书生同气,但“歌仔”在唱英台山伯故事的时候,就不是“月照芙蓉”这样的表达,而是平添了许多平民、甚至是底层社会的生活色彩。如,英台女扮男装去上学,小便怎么办?男人站着撒尿是“叮当响”,女人蹲着小便是“嘁嚓声”,三年时间她是怎么躲过男同学的眼睛呢?文化人听到这里一定觉得庸俗不堪,甚至觉得黄色下流,不上台面,可是这是最真实的生活所在。三年不是一两天时间,这么大的疑问,你没说清楚,观众心里就过不去,认为你在糊弄他们。平常百姓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有的是生活常识,如果你的艺术作品违背了生活常识,他们就不认可,不可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地方正是听众最想获得解答、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于是,“歌仔”说唱的角度就有了不一样的平民视角:

学堂男子满尽是 我是女人怕人疑

就将粉壁来写字 试看学生怎行宜

放尿湔[14]壁满尽是 设计来蹲恰合理

英台心里好计智 通知学内众兄弟

看恁放尿湔到字 要蹲来放正合理

众位学生就应伊 听你说话真正奇

男人岂有蹲着放 听你说话笑死人

英台心内有胆识 即时近前投先生

满堂学生不规矩 不学圣人孔夫子

学生湔尿满壁是 不观壁上有写字

敬惜文字正合理 未知先生么主意

先生听见就应是 英台说话有道理

谁人不听你主张 即时拿来打手掌

士久听见亦好笑 去看英台伊放尿人人放尿叮当吼 英台放尿嘁嚓叫山伯听见就生气 贱奴大胆多嘴舌英台共我结兄弟 不准近前去看伊……

我想,普通百姓听到这里,一定会觉得有趣,不仅化解了他们的疑惑,更为英台的聪明而感到可信。随着《英台歌》的流传,艺人们会各自发挥,添油加醋,像“放尿”这样的段子,就生出了不同“放尿”的版本,这就是民间说唱的魅力与活力。

(三)趣味化。对于没有读过书或读书较少的平民百姓,内容表达的趣味性变得很重要。如果没有一定的趣味性,别说听你长篇大论,就是短小的歌,听众也坐不住。“歌仔”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

1、栩栩如生的生活状态描摹,我们看看《翁某[15]相骂歌》节选:

一日过了一日天 过未多久又一年

嫁给歹翁喉就满 整日不想去赚钱

自娶你来这么久 不曾看你洗身躯

整个不输目连母 裤头掉到脚头趺[16]

最少半年洗一次 短命连这都不知

整天倒在眠床内 就像死了还未埋

览烂女人爻起拄[17] 一身黑得像伙夫

当作物件也臭噗[18]娶你这个坐六牛[19]

……

2、精彩风趣、甚至夸张的语言。说唱艺术是以说和唱来传情达意,和戏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戏曲是用动作直观地表达情感,而说唱语言有趣无趣,精彩不精彩变得很重要,所以,不管是喜剧或悲剧,“歌仔”艺人都会想方法设法用趣味化的语言来传情达意。例如《英台歌》,山伯害相思病入膏肓,临死之前悲悲切切之中,写信向英台讨药。《山伯讨药》节选:

写信跟你讨药味 要请贤妹做先生

要讨六月厝顶霜 要讨正月白树梅

要讨深山老虎蛋 要讨龙肝凤腹汤

要讨蟳[20]肠毛蟹血 要讨猫腱田鸡毛

药引要用灵芝草 讨无此药一命无

……

这种世间所没有的药材,是人在绝望之中的感叹,不仅有趣,而且增加了悲剧的情感力度,让听众为山伯之死感到揪心惋惜。

3、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

“歌仔”是闽南民间百姓的歌唱,无处不散发着与这片土地和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在“歌仔”唱本中,我们随处可以捕捉到这样与生活相关的唱段。如《英台歌》,山伯兴冲冲前来祝家庄与英台见面,一个是满心欢喜,一个是隐含悲痛,这时候出现了一段经典的《十二碗菜》,以喜衬悲,又充满生活的情趣:

头碗正燕配鱼刺 英台请哥来起箸

一碗咸燕食完备 二碗再出清鲂鱼

三碗火腿配大刺 英台添酒再敬伊

三杯以后酒再添 四碗出来红烧鱼

四杯以后酒再添 五碗再出白木耳

五杯以后酒再添 六碗粉虾排落去

英台十分真好意 哥你不可来小俐[21]

一盘烧猪侧荐荐[22] 各位点心花叶包

山伯被留未几时 七碗再出洋鲍鱼

家僮捧菜在桌边 八碗炒螺排落去

九碗再出鲍鱼鸡 山伯不食来说话

十碗刺参排落去 再请梁哥来起箸

再出雨毛来清汤 尾碗莲子煮糖霜

我们常说,文艺作品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百姓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作品就会表现什么,让人们获得情感的满足。在农业社会里,民众的生活极为艰辛,吃饭问题成为头等大事,辛辛苦苦劳作,就盼望能够吃上一顿美味佳肴,但是生活中的美味佳肴却是不易得到,艺人就会想方设法在作品中增添诱惑,让大家获得心里的满足。《十二碗菜》看似简单的十二碗菜,却是当时百姓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反映,它让听众跟着故事中的人物津津有味地饱餐一顿,得到一场味觉享受。正因为听众情感需要,《十二碗菜》在传唱过程中,便不断增加菜谱。又因闽南各地特色菜不同,就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新菜色。《十二碗菜》流传到台湾、东南亚,又增加了许多当地的特色菜,若是将流传各地的《十二碗菜》的菜单集中起来,完全可以构成一道丰富的“闽南菜系”。

“歌仔”唱本是闽南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保留了闽南“歌仔”丰富的内容,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区域民众某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生活状态、民族心理以及精神价值,这些价值至今还延续、影响着闽南人的生活。

注释

[1]览烂:懒惰又不爱干净之意。

[2]褒歌:闽南产茶,男女青年在采茶时相互即兴互答对唱。

[3]无空:没有任何钱财。

[4]头路:工作。

[5]番平:闽南人将南洋称为番平。

[6]恰好:比较好。

[7]勅桃:游玩。

[8]罔:暂且。

[9]空手戽鱼:空手抓鱼。

[10]不通:不能。

[11]卡:较。

[12]偕伊展:跟她炫耀。

[13]唁唁唁:唁是喜欢,唁唁唁是极度喜欢。

[14]湔:水流的前锋,引申义:用水头冲洗。

[15]翁某:夫妻。

[16]脚头趺:膝盖。

[17]爻起拄:很会顶嘴。

[18]臭噗:发霉。

[19]娶你这个坐六牛:几世衰运。

[20]蟳:螃蟹。

[21]小俐:客气。

[22]侧荐荐:瘦肉酥、脆。

猜你喜欢
闽南
校园吹拂“闽南风”,让打工人把异乡当成家
闽南童谣剧在表演区中的“四部曲”
通过闽南文化传承建设校园文化
建设充满“闽南味”的校园文化
闽南本土戏曲布袋戏引进中学课堂微探
闽南的汉族人
闽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