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重大题材 积极尝试创新

2016-05-14 03:03雷德高
艺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花鼓戏萧山益阳

雷德高

〔摘要〕关于大型现代花鼓戏《益阳萧山令》的重大题材演绎与创作创新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花鼓戏题材创作创新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型现代花鼓戏《益阳萧山令》独辟蹊径,选取抗战初期震惊世界的南京保卫战这一重大题材,是应运而生、把握住了时势的。同时,该剧的主要人物是在南京保卫战中参与指挥守城而英勇牺牲的南京市代市长、益阳籍抗日名将萧山令,戏剧故事和情节直面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的历史事实,对抗日民族英雄予以讴歌,对日本强盗的侵略暴行进行鞭挞,是顺应了民心的。

戏剧也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将精神内涵引入受众的心中,感染受众,感动受众,陶冶受众。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与南京大屠杀一样,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平的伤痛和耻辱,心理冲击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驶而淡化。《益阳萧山令》以萧山令这位“危城司令”为线头,牵出的南京保卫战风云,波澜壮阔,使人惊心动魄。经过戏剧手段的集中与浓缩,舞台人物再现战争场面,展现在观众眼前,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非常巨大深刻,这也是这一重大题材的“震撼效应”,其共鸣率非常高。南保卫战为什么会惨败?只因我们落后,使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得以逞狂,践踏我国土,攻破我城池,掠我财富,奸淫掳抢,无恶不作,杀我同胞如砍瓜切菜。历史悲剧虽然过去,但我们今天应居安思危,不忘伤疤,不忘国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努力拼搏,团结一心,强我科技,强我国力,强我民族精神风骨,激发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而顽强奋斗。

能为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家园添砖加瓦,注入内涵,这也是这一部戏剧演绎重大题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花鼓戏,要表现这种重大题材,直面宏大的、众所周知的战争,而剧中主人公又是真实的、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困难是不言而喻的。萧山令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时虽仅四十五岁,然而却经历了学武报国,反袁倒袁,投奔湘军,驻守湘西,参加北伐,筹建宪兵、保卫南京的许多历史事件,要反映出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业绩和精神风貌,没有一部长篇小说的容量,没有一部电视剧的铺排,那是不行的。可是,我们的花鼓戏是戏剧,再多也多不过两个多小时,再长也长不过六场、七场。戏剧特点,舞台要求,观众习惯,框住了时空。怎样才能突破时空和戏剧模式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塑造抗日民族英雄萧山令的舞台形象,反映南京保卫战的誓死抗日精神?《益阳萧山令》是作了大胆的、积极的创新尝试的。如果按萧山令的成长经历和战斗经历从头至尾,平铺直叙组织戏剧矛盾和情节,塑造人物,也是可行之道,但该剧突破传统。知难而进,一鼓作气,不拘泥“常态”,跳出主人公人生经历顺序的约束,将故事栏目腰斩开,以1937年12月10日左右南京保卫战最后数天萧山令率守军与日寇殊死拼杀的惨烈战事为楔入点,并从此处闯入情节的广阔天地,左右逢源,摘取一个个精彩的“横断面”,展示出主人公一生中“入军校”、“任县长”、“送妻儿”、“战孤城”等人生亮点。这些情节,是从主人公一生的重大活动与经历中高度提炼、集中概括出来的,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表现了主人公在祖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勇于牺牲,舍自家为国家的爱国情操。

该剧在敲定“临危受命”、“艰苦对峙”、“县长察访”、“英勇捐躯”四个场景的同时,力图用“以情动人”的手法打动观众。俗话说“危难之时见真情”。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实实在在是把萧山令推到了危难之中,进犯的日寇武装到了牙齿,海、陆、空立体围攻南京,国民政府大员纷纷撤退到了后方,宪兵司令谷正伦也避至武汉就医,萧山令临危受命代南京市长,代宪兵司令、警备司令、防空司令,还兼警察厅长,此时人人都知道南京是守不住的,撤退到后方意味着起码是保住了性命,而留在南京抗战,枪弹不长眼睛,牺牲几率很大,何况萧山令为了保卫国家,痛歼入侵之敌,早就立下了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当然他也是一个凡夫俗子,有家庭有亲人,有情感生活。编导正是独具慧眼,抓住了萧山令在生死关头突显出来的人之常情:母子情、夫妻情、官兵情、故土情……,最后统统升华为爱国情,在能够撤退时选择了实现自己的誓言,抗敌到最后,以身殉国。通过人物内在与形象的这种升华,舞台上成功地再现了萧山令当时危难的情感决择和内心搏斗,讴歌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渴望和平、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诠释出淳朴重义、忠诚担当、胸怀天下的湖湘文化精髓。以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主人公对国家民族的忠贞和奉献,展示给观众,很好地起到了文艺作品感动人、鼓舞人的特殊作用。

表现手法上,《益阳萧山令》采用了多种手段,以攻克舞台剧正面表现历史题材、历史人物所固有的各种局限。帷幕拉开,观众最先看到的是大屏幕上日寇攻陷南京的真实画面,听到的是震人心魄的炮弹爆炸声,人们一下子仿佛置身于惨烈的南京保卫战战场,一下子就看到萧山令被推上生死决择的风口浪尖,愿意跟着剧情的发展走。于此基础上,编导紧扣剧情发展,连连出招,运用回忆、跳出、闪回、多空间、多支点、局部写实、意识流等散点式结构,打破传统,推进剧情,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同时,《益阳萧山令》还将益阳特色、湖南特色融入了剧情之中,富有湖湘地域文化元素的地花鼓,弹词、益阳儿歌、益阳方言等,如同剧情发展路途中的一丛丛鲜花,赏心悦目,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当然,创新尝试对任何领域任何事情都不会有一步到位的好事,《益阳萧山令》在创新中也留下了一些值得继续探讨之处,比如多媒体屏幕画面直接与戏剧演出场面交替,再就是在意识流手法的跳跃中,让观众感到剧情有点“乱”,“武戏文唱”在惨烈的战场上抒情过长,殊不知战场瞬息万变,压下来抒情,让人悬着一颗心。此为个人浅见,贻笑大方。(责任编辑蒋晗玉)

猜你喜欢
花鼓戏萧山益阳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
刘杨作品
刘杨作品
基于“益阳消阴”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浅析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