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stay,宾至如归

2016-05-14 17:35柯玲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房东客人留学生

柯玲

“宾至如归”是我们一向推崇的待客之道,平常在很多酒店宾馆大堂之上都可见到此匾高悬。宾至如归的词典意义为“形容招待客人亲切周到,客人到此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英国人民待客同样追求“宾至如归”,但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宾至如归”意思应解释为“对待客人亲切周到,就如同对待自家亲人归来一样”。到英国家庭作客,你很难感觉到“客气”,主人视你如同家人,没有过分的殷勤,更不会勉强你吃喝。

细细思量,倒觉得人家的做法或许更有道理。若要让客人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不仅主人难以做到(因为客人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家庭,各有不同家风),客人自身也很难做到(因为客观上这里毕竟不是在他自己家里)。而若采纳英人宾至如归之义,我们的另一成语“客随主便”(“客人依随主人的方便或安排而行事”)也就顺理成章了,否则两者很容易成为悖论,显得我们的客气只是客套而已。客至客居皆需入乡随俗,这是交际原则也是生存智慧。因之,鄙以为,宾至如归之“归”应解释为家人来归,迎接宾客要像欢迎归来的亲人一样热情、真心,对待宾客像对待亲人归来那样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不虚于客套,不过分招待,客人看到的是更加真实的生活,体验的是更加纯朴的情感。《东周列国志》第78回云“四方之客,一入鲁境,皆有常供,不至缺乏,宾至如归”,似乎也印证了我的理解。

迎接宾客如同迎接亲人归来,其实是一种文化情怀,也是一种家校互动。英国很多高校都免费为赴英留学者提供寄宿家庭(homestay)服务,即学校出资为留学生提供周末英国家庭生活体验,这正是一种让客人体验宾至如归的举措。相比之下,牛津大学不提供这种服务多少有点儿缺憾。在国内接受培训时就听说到英国访学,如果你善于安排,几乎每个周末都可以去不同的家庭体验。这对初来乍到的外国学子零距离接触英国文化,无疑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机会。其实,英国有现成的“家庭寄宿官网”,点进去,在学校名单列表中查到自己所在的大学名称,就可以直接报名了,家人可以随行(家人自费)。如果你的大学不在名单中,想体验,自费即可。申请者对寄宿家庭有任何需求,如语言啦、信仰啦、交通啦、无烟啦、宠物啦、兴趣爱好等等可以一一列出,人家会根据你的需求为你寻找合适的家庭。报名、确认、与户主联络皆是通过邮件完成,十分便捷。英国面积不大,周末往返即可。体验者周五到“家”,在英国家庭过两宿,周日返校,跟普通的孩子周末回家差不多,不会影响正常学习。

英国家庭寄宿分无偿和有偿两种。提供无偿服务的志愿者大多是性格开朗、待人热情的地道的英国公民,其中不少是鳏寡孤独或孩子不在身边的长者。他们满腔热情地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同时让自己家的周末充满了欢声笑语。我的房东也是寄宿家庭志愿者,我搬出她家正是因为他们接到了接待几名寄宿生的任务。

国际教育中的homestay也给异国他乡的学子带来了一份难得的家的温馨。我认识两个去过英国家庭度周末的中国孩子。一是北京小伙儿,一是上海姑娘。男生去了英国北部,女生则去了英国南部海边。北方的房东是孩子在国外工作的一对夫妇,女孩的房东则是一位年长的单身女士。两个孩子作客归来感触良多,都说在英国家庭所度过的一个周末胜过自己很多的道听途说,寄宿对自己认识真实的英国帮助太大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叹:“很真实、很亲切、很感人!”所谓很真实,就是没有故作姿态的客气;所谓很亲切,就是没有陌生感,如同回家一样;很感人,是他们在不同细节上都能体会到房东的用心和关爱。男孩惊叹房东先生的学识渊博,两天的相处,让他长了很多见识。房东太太则对他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他们带着他一起去教堂、会朋友,俨然当他是自家的孩子。女孩则更激动了:“虽然这位女士没有孩子,似乎也不太擅长言语表达,但为我精心布置了温馨而又漂亮的女儿房!烧的饭菜虽不奢华,但非常可口、地道,太好吃了!谁说英国饮食文化简陋?”英国房东的直截了当、热情和充满活力也让他们深受感染。虽然英国人看上去大多很内敛,甚至矜持,但他们视同家人的热情让每个人都感到舒服、快乐。这两个家庭都是基督教家庭,周日两个孩子也都跟着一起去了教堂,这是每个基督教家庭的周末必修课。另一天就是郊游或访友了。一次寄宿家庭的生活体验,使得这两个中国孩子在英国有了一次“回家”的感觉。当然,这个家并非自家,但“家长”的待客态度让他们感到十分自然亲近。很多寄宿过的孩子与房东还保持着联系,甚至回国后也未中断。除了过节时的问候,连自己恋爱了、结婚了的喜讯他们也愿意与远在英伦的“家长”分享。我的房东家的寄宿服务属于有偿的,她的任务一般是教会派给她的,寄宿者中以学生居多,常常会两三个一起来,而且时间有时还比较长,可能会在她家住上一两周。寄宿的小留学生要完成若干项具体任务,有一份详细的清单,如:语言学习、超市购物、制作饭菜、户外运动等等若干条。费用由教会支付给房东,当然教会的费用或许也是由某个学校付的。房东是两个女儿的妈妈,来她家寄宿的学生,多与女儿们年龄相仿。他们周末一起活动,很快就相互熟悉、融为一家了。我住她家期间看到一个法国小姑娘在她家的几天生活,那几天法国女孩完全是随茶便饭,客人不拘束,主人很方便。那个法国女孩还直接管房东叫“妈妈”,马瑞娜幸福地答应着。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且都能够让来客宾至如归,也不是所有的英国家庭都能做到让外国人宾至如归的。英国的寄宿家庭也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调查和走访后才最终确定的,房东绝大多数是基督徒,同时也是英国传统文化的拥有者和传承者。尤为关键的是,他们还需要有多元文化胸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英国人通过寄宿家庭的方式传播自己的文化,通过与学校合作的模式将文化传播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不得不叹服: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所以,homestay以一种平实而又真挚的情感交流方式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而建立在宾至如归情感基础上的文化交流或文化传播效果也远远超过了说教和大张旗鼓的宣传。

其实,中国人一向以好客著称,针对国际友人的家庭寄宿体验似乎也早有人为之。报端荧屏上也会看到一些中国百姓热情接待国际友人或来华留学生的宣传镜头。往往是热情的饺子包起来,沸腾的汤圆滚起来,或者火辣的秧歌扭起来,荧光频闪,气氛热烈。不过总体感觉热闹非凡,总给人或多或少的表演感。如果我们真的愿意让国际友人深入了解,不妨学一下老外的宾至如归,让他们看到中国人真正、自然的生活方式,体会一下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听说我们学校原先也尝试过让老师在家接待留学生的做法,学校还曾给予一定的补贴。后来不知为何停了,一说是留学生太多了应接不暇,一说是学校对家庭有面积规定(120平方米以上方可),达标者太少后来渐渐取消了。十年前刚教留学生时,当时借住在同门50平的斗室里,并不知道学校有面积的限制,竟然让十几个留学生来家作客,吃饭的桌子很小,椅子也不够,小杌子都用起来了,床沿上都坐了人,但大家嘻嘻哈哈,开心得很。当他们问我“老师,需要我做什么?”我一点也没有客气地给他们布置了任务。如今想来,那可不正是宾至如归嘛!事过多年之后有校友来访一见面就说起那次去我家的感受,说是中国小家庭的温馨一直历历在目。

由此看来,看似无策略的英国家庭寄宿行动实际上正是文化传播的高招儿。这一招儿既不乏真诚,也充满智慧。有人说一般的中国家庭不愿意给人提供寄宿,因为家里来了个陌生人很不习惯不方便,而且天天要招待客人,实在太累。这或许是大实话,礼仪之邦本无可厚非,但待客过于丰盛的餐饮,不仅容易造成浪费,还会让主客双方感到身心疲劳。而且,如果来客是以体验原味生活为目的的异域同胞,那我们过分的待客热情难免使双方拘束、心理距离被拉大。家庭寄宿并非为了展示,素面朝天的中国百姓生活在来华留学生眼里或许更加真实动人。如果我们像对待自家归来的孩子那样对待来华留学生,让他们体验一下中国的家庭生活,说不定这些外国孩子会真的很不习惯呢!但这却是真实的中国。有人提议中国的寄宿家庭交给某某公司来运作,商业模式介入到教育行为或文化传播之中,最终必然以盈亏来论效益,那样效益则变成了利益。利益驱动,文化交流难免跟着变味,希望我不是杞人忧天!

猜你喜欢
房东客人留学生
小客人
无解
来客人了(1)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不常见的客人
节省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意想不到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