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公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误读

2016-05-20 15:35周加李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中国崛起

周加李

摘 要: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欧美一些民调机构的调研结果表明,欧美公众对中国的认知与态度是“重视与担忧并存”,并对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存在误读。其中三种有代表性的误读是:“中国是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的威胁”,“中国军事力量是威胁”。欧美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产生误读的关键是没有选择一个客观的视角认知中国,而是选取了自己偏好的视角进行理解、阐释与自我强化。

关键词:中国威胁论;中国崛起;中国形象;欧美公众;认知与误读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6)02-0030-10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由世界舞台的边缘来到舞台的中央。在这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使“中国崛起”具有了超越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迅速崛起的中国形象是如何被西方认知的?他们的认知是大致准确还是不乏误读?这些问题很值得研究,正如罗伯特·杰维斯在《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所指出的:国家原本可以维持和平,却走向战争;国家之间本可以合作,却选择了冲突;国家间敌意如此容易升温,友谊却难以维系,很多时候是决策者错误知觉的后果[1]。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判断会直接决定西方对中国的行为,判断中国是和平、内向、无意称霸世界、无意改变国际格局还是“具有武力倾向、要称霸世界、要改变现状”,其所采取的行为模式是不同的。中国崛起是一个进行时,不是完成时,中国正在崛起但还远没有完全崛起。西方误读中国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将会影响中国的顺利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选取欧美民众这样一个群体,主要依据欧美一些民调机构的数据,分析欧美民众对中国形象的三种代表性的误读,进而分析他们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与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一、重视与担忧并存

[JP2]西方认识到中国的不断崛起,但与此同时,对中国的担忧与误解也在增加。皮尤研究中心2011年1月5-9日所做的调查显示:与20年前不同,美国公众认为对美国利益最重要的地区是亚洲而不是欧洲,同意“亚洲更重要”的人占47%,而“欧洲”只有37%。而1993年这个数字正好相反,美国公众认为对美国利益最重要的地区是欧洲而不是亚洲,同意“欧洲更重要”的人占50%,而亚洲只有31%[2]。1993年、1997年、2001年与2011年四次关于同一议题调研的数据显示出一种转变的趋势:欧洲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同时亚洲的重要性不断上升。

皮尤研究中心对“美国人感兴趣的国家”的调查显示,34%的美国人对中国的新闻感兴趣,比例超过法国(6%)、德国(11%)、意大利(11%)和英国(17%)。可见,西方对中国的关注度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在逐年增长。然而,与对中国关注度成正比例增长的不是正面的好感度,而是不太正面的一些印象与感觉。

皮尤研究中心2009年在25个国家和地区做了“给中国打分”的调查。我们抽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作为代表分析西方给中国打分的情况。英国对中国的好感度在2005—2009年分别是65%、65%、49%、47%、52%,是欧洲国家对中国好感度最高的。德国对中国的好感度是最低的,在2005—2009年分别是46%、56%、34%、26%与29%,从2010年开始逐渐下降。法国对中国的好感度是58%、60%、47%、28%、41%。美国对中国的好感度是43%、52%、42%、39%与50%,好感度在40%~50%之间徘徊。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极高,2005年至2009年分别是88% 、94%、93%、95%、95%。在西方人对中国好感度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人对祖国的好感度、认同感却逐年上升。对中国而方,国内与国外的认同并不一致,且呈现相反趋势[3]。

盖洛普研究中心2011年11月30日至12月18对美国2007位成人,与2011年11月1日至22日对250位意见领袖,所做的“与中国拥有密切关系是好事还是坏事”以及“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增长的影响对美国是好事还是坏事”的调研显示,高达81%的美国成年人认为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是好事,而认为保持密切关系是坏事的比例只有16%。而意见领袖认为保持密切关系是好事的比例高达88%,认为是坏事的比例低于美国成年人,只有9%。关于“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增长的影响对美国是好事还是坏事”的问题,有32%的美国成年人认为是好事,有高达61%的人认为是坏事。美国意见领袖的观点是:只有28%的人认为是好事,有高达63%的人认为是坏事[4]。

这组民调数据说明了美国民众较为务实又略带焦虑的心态。一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应该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隔断与中国的往来是一件坏事,同意中美需要接触与互动;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超过6成的美国人认为不是好事。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态,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我离不开你,但我不觉得你强大了是好事”。

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10月30至11月6日做了关于“美国人对12个国家好感度”的调查,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加拿大、英国与日本,分别占81%、79%与70%。只有33%的美国人对中国持有正面评价,中国排在倒数第三,倒数第二是俄罗斯,倒数第一是沙特阿拉伯。而2011年则有51%的美国人对中国拥有非常好的或某种程度的正面评价,之后好感度逐年下降[5]。详情见图1。

2014年BBC和环球扫描公司做了关于“中国形象”的最新民意调查(见表3),从2005年到2014年连续10年有6个国家参与了调研,其中三个国家数据不完整,我们主要看数据最完整且连续10年不间断参与调研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与法国。英国在10年中除了2006年、2011年、2013年对中国形象是负面评价高过正面评价外,其他7年均为正面评价高过负面评价,是三个国家中对中国评价最好的国家。法国对中国形象的印象和评价正面不多,10年中只有2年正面评价超过负面评价。自2010年开始,连续5年负面评价高过正面评价。德国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是整个调研数据中最令人吃惊和意外的,10年中只有2009年对中国的正面评价高于负面评价,其余9年全部是负面评价高过正面评价。尤其是2014年德国高达7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世

界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德国成为世界上对中国看法最负面的国家[6]。不管数据真实与否,但整体来看这组数据与其他调研的数据具有某种趋势上的吻合性,即随着中国的崛起,随着西方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与关注程度的增加,中国的美誉度在下降。对中国的认知度、美誉度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别较大。整体来看,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均较差[7]26。

为什么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均较差?为什么中国国民对中国的好感度与认同度在上升的同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好感度与认同度却在年年下降?中国的不断变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同一事实为什么会有中西方完全不同的解读?是中国误读了自身还是西方误读了中国?如果是西方误读了中国,表现在哪里?在探讨欧美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对中国误读的观点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误读的概念。

二、误读的概念、种类与原因类型

误读有微观(狭义)与宏观(广义)之分。微观定义是指文本的误读,宏观定义是指对文本之外的东西,如传统、文化、历史等的误读。本文所指的误读是指它的宏观定义。所谓西方对中国的误读,就是西方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国家利益、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出发,对中国进行认知与解读而形成的关于中国的片面、狭隘甚至错误的想象、理解和言说。

误读的界定并非易事,很多事情并非是绝对的黑与白,程度、时间、认知的交织又加深了正读的困难。下面我们对误读的种类进行梳理:一是绝对性误读。这是最简单的一个层面,既包括丑化也包括不实的美化。比如,如果一个国家做了某件事情,解读为没有做是误读;同样,一个国没有做某件事情,解读为做了也是误读。二是程度性误读。比如,一个国家是某种状态解读为不是某种状态,或者相反。三是时间性误读。一个国家达到某种状态需要很短时间被解读为需要很长时间,或者需要很长时间被解读为需要很短时间。程度与时间误读是较难厘清的,需要把事实放到横向与纵向中去评判与考量。

误读的原因类型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客观性原因。这种误读是由于一些客观性因素的限制导致的,如地理限制、交流偏少等,由此导致对彼此历史、文化、宗教等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读。例如,有些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人都会功夫”,“中国男士还留着长辫子”等。二是主观性原因。这是由文化、利益、社会等多重原因导致。比如,西方人认为民主制度国家具有更高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倾向于用有色眼镜看非民主制度的国家。三是感知性原因。主体受观念、文化、意识的影响,对同一状态、行为、物体因认知与感受差异导致的误读。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认为中国发展是世界的机会,不会威胁他国,而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强大会威胁其他国家。涉及双方观念系统的互动,是最复杂的一种误读。

需要说明的是,现实中误读的类型、原因并非是单一和清晰的,很多误读往往是多种类型与原因交织在一起,由此增加了理解与化解误读的难度。下面,分析西方民众对中国崛起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误读。

三、对中国形象的三种代表性的误读

(一)误读之一:中国是发达国家

一个国家的身份定位已决定了一个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显然,很少有欧美国家认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观点。一直以来,约定俗成、模糊性是发展中国家概念的主要特征[8]。关于中国的身份定位已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成为中西矛盾的焦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与西方国家围绕中国到底应该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还是以发达国家身份加入关贸总协定就已产生尖锐矛盾[9]32。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面对一个急剧变化的中国,西方国家越来越淡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而越来越认同中国是一个“发达国家”的身份,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中国的身份,如“新兴大国”“新兴经济体”等。根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发表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3》,海外民众对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乐观程度超过中国本国。当前,半数以上中国人认为中国是“地区性大国”,三成人认为中国是“世界大国”,而海外民众的观点与此相反[9]32。换言之,海外民众半数以上认为中国是世界大国,三成认为中国是地区性大国。对待中国的身份,中国自身除了在某些时候及一些特定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发达国家的意识与行为”之外[7]26,多年来中国基本倾向于坚持自己的发展中国家身份。2011年中国外交部强调“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10]。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中国官方始终没有改变这一口径。

海外民众为什么会把中国看成世界大国?为什么不再把中国当成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的焦点是双方对同一事实的观察和侧重视角不一致。西方更多从中国的巨大体量及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定位中国为“发达国家”。这种因面积大、人口多产生的规模效应往往被推广为整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已经发射成功,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11],中国的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整体感觉与纽约、巴黎相差无几,中国人到海外的消费能力让西方人咋舌……这些是事实,却不是中国定位自身的着眼点,中方认为这些数据更多是一种“感官上的”。中国的数据只要在全国范围内平均,即可展示真实的中国图景,而较低的人均GDP和生活水平是其发展中国家地位的直接体现。尽管中国的人均GDP在年年增长,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2013年中国人均GDP仅6807美元,美国2013年为53143美元,德国2013年为45085美元,法国2013年为41421美元,英国2013年为39351美元[12]。也就是说,中国人均GDP为美国的13%,约为德国的15%、法国的16%、英国的17%。被西方发达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世界排名仅为中间位置。此外,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发达国家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同,部分农村生活水平甚至高于城市,而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去甚远。尽管世界银行公布的报告称2008年全球发展中地区极端贫困人口降至129亿要特别归功于中国贫困人口数量的大幅降低[13],但2013年全球12亿贫困人口13%生活在中国[14],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有156亿人口属于贫困人口。按照2014年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国良的表示,中国全国农村仍有近1亿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仍然严重滞后[15]。 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61%,尽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39%的比例,但与发达国家70%的比例相比仍有明显差距[16]。总之,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很容易掩盖人均指标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缺陷等问题,产生所谓的“规模眩晕症”或“规模掩盖症”[17]。

中国与西方对于中国的身份之争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身份和定位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问题 [18]。身份定位与认同直接决定行为与政策。对中国的身份定位直接决定中国自身的行为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有学者认为西方把中国身份认知为发达国家身份是源于希望中国少获得一些援助,多承担一些责任。其实,虽然西方与中国对中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认知有差异,但对于“新兴国家与负责任大国”这两种身份的认知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就西方的期待而言,新兴大国与发展中国家身份不矛盾,这源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在国际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这并不影响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发展中国家与负责任大国双重身份同样不矛盾,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因为其特殊的规模特色,可以承担能力范围内的责任。

总之,“规模掩盖症”是西方把中国定位为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中国应该强化“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的双重定位,向西方展示中国时不仅介绍最繁荣、发达的一面,还要介绍最贫穷、落后的一面,不仅要介绍中国的成绩还要介绍中国的不足,这样才是真实、全面和完整的。

(二)误读之二: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的威胁

中国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延续性最强的国家之一,但又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国家。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增长使数亿人受益,并重塑了国家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中国的崛起发端于经济领域,因此,经济成为西方对中国形象认知的一个关键点。

自从2010年中国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就在预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那一天。根据2013年10月30日至11月6日皮尤研究中心对美国民众进行的关于“哪个国家是世界经济大国与世界军事大国”的调研,2013年有48%的民众认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而选择美国的只有31%。相反,对于“谁是世界军事大国”的调查,有68%的美国人认为是美国,只有14%的美国人认为是中国[5]。

尽管很多美国人把票投给中国,事实却并非如此。伴随着西方对中国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认可,对于中国经济将“产生威胁”的论调也持续上升。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美国人对中国最大的担忧是与经济相关的问题,78%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71%的美国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美国人就业,61%的人关注中美贸易逆差[19]。详情见图2。

下面我们就美国人关心的三个问题——“中国持美国高额国债”“中美贸易逆差”“中国经济对美国人就业的影响”,以及最近几年西方较为关注的“中国对非洲的投资”问题进行分析。

中国高额持有美国国债是一个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事实。应该说这个问题并非西方的误读,这对美国人来说是问题,对中国人来说也是问题,只不过对二者重要程度的解读以及对“危害性”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与中国的解读不一致。

事实上,中美贸易逆差事出有因。首先,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对外贸易和投资,而内需疲软[20]。其次,美国限制中国购买一些能够消耗大量美元的武器、军事装备以及一些高新科技产品。再次,两国不同的外汇管理体制也对贸易逆差产生了影响。中国限制民间持有外汇,而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是藏汇于民。中国持有美元国债越高,意味着风险和成本就越大。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小幅度波动都有可能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较大损失[21]。因此,把高额的美元国债或者高额的“外汇储备”作为论证“中国威胁论”的数据来使用是有失偏颇的。

“中国经济导致美国人失业”则是很不客观的观点。自2008年西方爆发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失业问题就非常突出,美国许多国内学者、政客简单地把美国的失业问题归为人民币汇率较低和中美贸易逆差是不公平的。中国贸易不平衡会对美国的失业情况有一定影响,但绝非主因。历史上经济危机必然伴随失业,而且科技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也会导致失业问题的产生。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他们会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设厂,而工人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美国,其本土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22]。中美贸易具有互补性,中国的廉价商品为美国节省了巨额成本,但他们不愿意看到这一点,而是大肆宣扬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国失业的影响,转移美国人民的视线,使问题复杂化。

对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与非洲国家互利的经济行为,西方也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华盛顿时报》上刊登的《中国在西半球的动向》一文,批评中国“带着狭隘的商业利益动力追求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2006年1月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发文指出:“大约600年前,明朝的航海家到达这个大陆的东海岸,带回了一头长颈鹿以满足皇帝的好奇;今天,中国的船只在同样的航线定期航行,带回了石油、铁矿石和其他商品,以满足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发展的贪婪胃口。”2006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称“中国在非洲所做的事多数是150年前英国在非洲时已经做过的”。还有些西方媒体总是想方设法丑化中国形象[23]。2011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将中国在非洲投资和向非洲提供援助称为“新的殖民主义”[24]。西方的这种声音,随着中国代替西方国家成为非洲主要的贸易伙伴,越来越有市场。“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的话题完全是欧美媒体的自创性命题,更多的是对中国的警惕。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教育、基础建设和医疗援助极大地帮助了受援国家,对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投资极大地振兴了非洲的经济,并以自己成功的发展奇迹为非洲国家提供了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既能帮助他们摆脱西方的殖民统治,又能避免自己国内经济的欠发达局势[25]49。事实上,非洲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延续了几代的西方殖民主义,而后则是近几十年的“解放运动”和西方的模式。将矛头指向中国是西方国家逃避责任的做法[25]48。中国对于非洲,在西方人眼里是威胁,在非洲人眼里则是机遇,在中国眼里则是共赢。这是典型的感知性误读。

我们发现,针对西方对“中国经济威胁论”的误读,有对 “中国持美国高额国债” 与“中美贸易逆差”这类危害性程度的解读,有对“中国经济对美国人就业产生影响”这种主观性误读,有对“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是新殖民主义”的感知性误读。针对经济威胁论,中国应该保持倾听,然后用柔软与温和的方式去说明自己,寻找更多的“知世界、懂中国”的精英人士介绍、解释中国,以共赢而不是零和的思维去化解误读。

(三)误读之三:中国军事力量是威胁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军力也在有节制地发展。这是国防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合理需求。对于中国的军事力量,西方世界感受更多的是威胁,而不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合理诉求。

盖洛普研究中心2011年11月30日至12月18日对美国2007位成人,与2011年11月1日至22日对250位意见领袖,所做的关于“中国的军事力量对于美国国家安全是一个威胁”的程度调研,结果显示:表示强烈“同意”的美国成年人是51%、意见领袖占60%,不同意也不反对的比例分别是17%和20%,“强烈反对”的比例分别是18%和17%,“不知道”的比例分别是14%和4%[4]。

大部分美国人和意见领袖非常赞同中国的军事对美国国家安全是一个威胁请告诉我你赞同下面这一问题的程度:中国日益增加的军事力量对美国国家安全是一个威胁。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1年针对20个国家关于“中国增长的实力如何影响你的国家” 的调研结果,对于中国增长的军事力量认为是“坏事”的比例远远高于是“好事”的比例,如美国认为是“坏事”的比例高达79%,是“好事”的只有11%,英国分别是79%与13% ,法国分别是83%与16%,德国分别是29%与12%,西班牙分别是74%与12%[26]。整体比例毫无悬念地显示西方对中国军力发展的负面感受。

根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察哈尔学会及北京华通明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2012年就中国外交形象方面所做的调研,中国“和平”“中立”的形象在发展中国家民众中的接受程度更高。尽管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3个发达国家中也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表示认同“中国在近期的国际争端中保持了和平的立场”的事实,但他们对中国在未来世界和平中的影响和作用仍持相对审慎和观望的态度[27]。

西方国家很难理解和适应一个快速变化的中国,认为崛起的中国将对现行国际秩序构成挑战,中国随着实力增强“必然争霸、扩张”。例如,美国的罗斯·芒罗为了证明中国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竟宣称“对中国实际军费的保守估计将为官方宣布的10倍”[28]。美国对中国军力进行系统性、官方性报告的文件是《中国军力报告》。2000年的第一份《中国军力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威胁论”。历年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都提到过同样的问题——对于中国军事力量,美国的认知是“多么浅薄”,中国的军事力量有“太多秘密”[29]。随着中国的飞跃式发展,报告中时隐时现的“中国威胁论”基调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如“中国军费不断增加”,“中国军力发展很快”,“中国战略意图不透明”等,2013年增加了“中国网络威胁”的内容,宣称中国试图“窃取知识产权并获取战略优势”[30]3。对于这些充满主观性的报告,中国政府多次提出抗议。自2000年美国开始发布报告时起,中美就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较量。中方指责美方用这些道听途说的“信息”对中国正常与合理的国防建设说三道四,干涉了中国的内政。更重要的是,报告内的很多数据与说法缺少真实性与准确性。就连五角大楼负责亚太事务的代理部长助理也承认,报告中的一些数字和数据“仅供参考”,且存在 “数字臆造”问题;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认为,此类报告除了“误导世人,夸大中国军费开支”之外,无任何作用 [30]3。

以军事透明度推测一国的“威胁性”是一种主观性加感知性的误读。中国每两年发表一份“国防白皮书”,详细披露国防和军队建设情况。中国军费开支处于较低水平。世界军费开支第一大国是美国,2013年其军费超过其后12个国家的军费总和[31]。中国在不同场合也反复表示过,中国发展军力是为了自身正常的国防和建设、维护领土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正当行为。

2015年9月3日,中国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对于阅兵,中国认为这是为了显示中国和世界人民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和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回顾历史、规划展望未来,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对于这一行为,西方表示了极大的冷漠,欧美主要大国没有派高级别官员参加阅兵仪式,把中国阅兵解读为向世界“秀肌肉”。对于中国宣布裁军30万的和平、善意的举措,路透社用“伸出意想不到的橄榄枝”来形容;西方主要媒体认为这是中国力图向世界证明中国和平崛起以及对他国并无威胁的立场;但也有媒体报道认为这是中国为了让其军队更加有效率、加速军队现代化,把重点投入更加先进的海军和空军从而精简军人数量的行为[32]。

可见,解读差异源自聚焦点的不同。西方聚焦于中国不断增加的军事总体投入和“大力发展军力”,中国聚焦于相比于世界许多国家而言仍然很低的人均军费开支;西方怀疑中国发展军力是外在导向的,中国认为中国发展军力是内在导向。要化解西方的误读,除了逐渐增加中国军力的透明度,以一种柔软与机智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军力发展意图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论

中国崛起影响着全球力量的此消彼长与国际态势的转变,而世界对中国崛起阶段的国家形象的认知又会反过来影响中国崛起的进程及其与世界的互动。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是各国对华政策与行为的依据,错误的认知或误读会导致彼此受损的结果,正确的认知与解读是构建世界和平的依据。学者梁鹤年曾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日益重要,中、西的互动将是未来世界的祸福所依。”[33]根据以上的分析可发现,分析误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绝对的误读往往很容易澄清,但现实中多数误读往往是时间、程度、感知等各种类型与原因交织在一起,不是黑与白那么简单。通过对西方民众关于中国形象有代表性的三种误读的分析发现,西方误读中国的关键往往是选取了一个自己偏好的视角,随之进行理解、阐释、自我强化。

化解误读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追求。告知世界“中国不是什么”,如没有称霸的文化,没有称霸全球的野心;告知世界“中国是什么”,如和平的文化、和平的取向。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和平取向。二是注意对外传播的形式。我们有好的“内容”,但还需要好的“形式”阐释自己,否则难以真正说服对方。这种形式应该是用西方能够接受与理解的方式,采用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向世界说明中国。当然,西方对中国的评论和认知,如果是正确的且确实是中国的问题之所在,则需要中国认真倾听、吸收与接纳,这将使中国变得越来越自信,也将使中国的崛起及其形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封底.

[2] ANDREW KOHUT. While focus on foreign problems lessens,U.S. public keeps its eye on China[EB/OL].(2013-11-4)[ 2014-07-13].http://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3/11/04/while-focus-on-foreign-problems-lessens-u-s-public-keeps-its-eye-on-china.

[3] 马凌,李昱佳.2009年全球舆论调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

[4] CYNTHIA ENGLISH. Americans See Benefits of Close U.S.-China Relations[EB/OL].(2012-04-17)[2014-07-27].http://www.gallup.com/poll/153911/Americans-Benefits-Close-China-Relations.aspx.

[5] PEW RESEARCH CENTER.U.S.-China Relations: Key Data Points from Pew Research[EB/OL]. (2014-07-13)[2014-08-20]http://www.people-press.org/2013/12/03/public-sees-u-s-power-declining-as-support-for-global-engagement-slips/12-3-2013-36.

[6] LIU ZUOKUI. How to Understand Western Opinion Polls[EB/OL].(2014-06-10)[2014-07-25]. http://www.china.org.cn/opinion/2014-07/10/content_32911256.htm.

[7]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J].对外传播,2014(1):26.

[8] 金玲,苏晓晖.西方对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认知[J].国际问题研究, 2010(3):17.

[9] 蔚彬.转型期中国国家身份认同的困境[J].现代国际关系,2007(7).

[10]王洪宁.外交部回应GDP超越日:中国发展中国家属性没变[N].北京商报.2011-02-16(2).

[11]新浪网.中国外汇储备有多少?395万亿美元[EB/OL].(2014-05-13)[2014-07-26]. http://news.sina.com.cn/c/2014-05-13/074030123541.shtml.

[12] 世界银行.人均GDP[EB/OL](2014-07-26)[2014-08-20]. 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PCAP.CD.

[13] 参考消息网. 联合国报告:“全球贫困人口减半”仰仗中国(3)[EB/OL]. ( 2014-07-09) [2014-07-26].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0709/418488_3.shtml.

[14] 中国发展门户网.世行报告:全球12亿贫困人口13%生活在中国[EB/OL]. (2014-04-11)[2014-07-25]. http://cn.chinagate.cn/worldbank/2014-04/11/content_32068774.htm,

[15] 新浪网.中国农村仍有近1亿贫困人口[EB/OL].(2014-01-28)[2014-07-26]. http://news.sina.com.cn/ o/2014-01-28/105929367405.shtml.

[16]丁鑫.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6.1% 第三产业增加[EB/OL]. (2014-02-25)[2014-07-26].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40225/035718317501.shtml.

[17] 刘世锦,张军扩,候永志,等.如何正确认识在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上的争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1,(7):10.

[18] 俞沂喧.关于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探讨[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2013(00):89.

[19] RICHARD WIKE. How Americas opinion of China has Changed since Tiananmen [EB/OL].(2014-07-13)[2014-10-03].http://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4/06/03/how-americas-opinion-of-china-has-changed-since-tiananmen.

[20] 袁冬梅,刘建江.中国高额持有美国国债的经济根源与现实动因[J].当代经济研究, 2012(12):28.

[21] 戴金鸿.中国去年增持500亿美债稳居美国最大债权国[N].第一财经日报,2014-02-19(A07).

[22] 张永辉,朱炳元.当代美国失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3(3):82.

[23] 国际先驱导报.西方担心在非洲利益受损 恶炒中国新殖民主义[N].国际先驱导报,2006-03-13(3).

[24] MOYO,DAMBISA. Beijing, a boon for Africa[N].The New York Times,2012-06- 27(2).

[25] 安东尼·哈尔夫.中国是非洲的新殖民主义者吗?[J].袁瑛,译.商务周刊, 2006,10(20).

[26] 皮尤研究中心.China seen overtaking U.S. AS Global superpower[EB/OL].(2011-07-13)[2014-07-25].http://www.pewglobal.org/2011/07/13/china-seen-overtaking-us-as-global-superpower.

[27] 察哈尔学会,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华通明略.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J].公共外交季刊, 2012(12):8.

[28] RICHARD BERNSTEIN,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America[J].Foreign Affairs,1997. (2):25.

[29] 孙频捷.美国对华安全认知及其驱动力——以《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为分析样本[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5):76.

[30] 姜昱宇.美国捕风捉影恶炒中国军力[N].中国国防报,2013-05-14(3).

[31] 黄翱.中方批美军力报告极其错误[N].东方早报,2014-06-07(8).

[32] WONG E, PERLEZ J,BUCKLEY C. During Show of Force, China Announces it will Cut Military by 300,000[N].New York Times,2015-09-03(3).

[33] 梁鹤年.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9.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中国崛起
中国崛起在全球舞台上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中国崛起”内在逻辑与领袖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