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集团跨界运作宝典

2016-05-23 01:41王亚非
出版人 2016年5期
关键词:运作跨界文化产业

在这高速发展的时代,产业的运作远远大于单项产品的开发,因而跨界其实就是产业运作。

“跨界”是近年来文化产业的热词,应“2016全国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出版工作交流会”主办方的要求,我想谈谈关于出版集团跨界发展的思考。

跨界必须“打铁自身硬”

跨界需要实力,实力就是能拥有什么东西可以去跨界,当然自身强大才能谈得上跨界并一起强大。

出版集团拥有什么实力?实力包括:

一、资源——出版资质、版权、创意、专业人才队伍

二、资本——上市、重组、融资、资金、物业

三、管理——ERP系统、ISO9000系列、职业经理人

有这些,或者具备其中某项较强优势才能谈跨界。一个仅仅只知道出版的机构或领导人,很难按跨界思维考虑问题和战略布局。

市场投资,按照经验,一般只能投资商业模式或系统工程。单一做一件事,很难有吸引资本投资的元素,也很难跨出界去。

在自身硬方面,应该重点是创意和研发管理团队,而并非资本或者出版专业知识。

简而言之,实力的重点就是能有自己跨界融合时自身的优势,而并非完全跟随界外或者业外,或相融的业态的模式去走、去发展。

为何要跨界

对出版企业的经营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来说,以核心主业跨界融合,是典型的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完全符合当今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也完全是传媒经济学的模式。

人们说,任何产业都有天花板。而文化产业却有无限空间,因为它以创意、知识产权为核心,可以无限衍生、发挥、融合。文化元素融合、品牌效应放大、盈利空间大、产业链长而宽,就会产生更多附加值,因而无天花板之忧。这个产业本身也并无特别受制的束缚,没有频繁的政策调控,没有季节性产能、消费的波动、没有投资的局限,或大或小均可成事,在当今经济下滑的形势下逆势上扬。很多产业都在去产能、去库存、去短板,而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产业(而非出版业),却正逐步扩张,多元交融,无形中转型升级,这个形势有利跨界。

出版集团的主板主业,因受出版图书市场消费空间、产品属性的影响,不可能快速增长,也不可能日出万书,日盈千万,加之读书本来就是个人化的事,不可能成为很大的消费潮流,或者成为刚性需求,但由出版的内容或创意而衍生的文化项目、文化产品、文化消费业态,却有无限空间及多元模式,因而,如果出版产业能够优势跨界,则四两拨千斤、一日万金。出版,不单是做一本书,一本画册,而是要按一个工程、一个项目、一个系列产品的思维去做,起步就是主体开发、多元衍生,注重产业链价值,不能把一本书的全部价值仅仅依托于书上。

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产业的经营发展,实质上的商业模式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摆好“羊、狗、猪”的价值位置,勾勒好布局,那也是一触即发的好模式。羊,即主业;狗,即经营载体;猪,即众筹、资本、借力。借力发力,反哺企业,两条腿走路。就是既要潜心做精品,又要精心去经营。潜心精品——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又必须要有投入,要有保障,要有营养,要有知识产权,是个花钱、烧钱、熬时间、集资源、育人才的事。精心经营——广开资源,盘活资产,提升精品价值。以精品,以管理去创造或占用平台,从资本、资源、人才、市场上反哺主业和精品打造。

文化+资本+互联网

跨界的运作,是“文化+资本+互联网”。文化融合多元产业链,使各行各业加以文化元素、文化创意,以此促进创新发展。

文化产业本身就具有长期培育,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特质。起点要高,功夫要深,资源要广。因此资本和金融助推很重要,资本加入的方式很多,金融一定要有门槛、信用、知识产权、经营质押、债券等特殊支持条件。如近日在中宣部和财政部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及13个部门的支持下,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出台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意义非常重大,充分肯定了文化企业的核心资产及资源。这个指导意见与已颁布的“1+3”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以及最新发布的“知识产权评估指南”完全契合。文件直接发全国资产评估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可见操作性极强。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出版业是个平台及工具,可充分利用,如有各种以核心内容开发的产品,则会发挥更大作用。

文化融合,即不是简单利用、相加,是无缝自然的融合。创意策划、衍生开发、互动互娱(如体育、中西医及中西药、养生保健、汽车产业、旅游、教育、社区建设、商业地产等等),任何一个产业产品,只要能与文化融合,会产生综合效应,甚至更体现品牌价值。

没有创新就跨不出去

跨界是个持续渐进,不断完善的创新过程。

跨界,如果没有创新理念是跨不出去的,因为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是个开发过程。从元素内容到品牌、商业模式,都是个互动发力的过程。

创新就需要完善、变革,需要政府企业联手,特别是国有企业,更要改变固化的国有资产的年年增值保值的短期追求、责任考核模式,也要认识到跨界需要培育、投入、包容。

跨界,既然是多元融合,无论从资本层面的合作、重组、并购、上市、融资,还是技术层面的研发、开拓,都是有极大风险的,有多大诱惑就需要有多少精细的管理设计与操盘。跨出去,还要融进去,量力而行,不要跨出个鸡肋、沙窝,或仅是个一时喧闹的形象工程。

出版集团及各出版社如果仅仅只能单一做图书或期刊出版,某种意义上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即经营和发展的被淘汰及萎缩风险,人员流失风险,以及资源落空、机遇丢失、战略不明等风险。当然有风险和抗风险不仅仅是简单的跨界的事,而跨界是品牌、人才、资本、技术、营销等多方面运作的好平台,也是资源多次利用,一种投入多种产出,一次投入多倍产出的商业追求。自2009年初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成立以来,到去年,粗略统计大约近200家文化产业基金成立,总规模约超2000亿,这些基金往哪里去呢?就是助推了文化产业的内联外合,跨界发展,走出国门,精品的多元打造。

全国各出版集团近年也大规模发债、上市,且实力较强,资产负债率较低,固定资产较大,融资门槛较低,知识产权(版权)较多,国际市场化水准日益提高,不跨界,不运作,如何能发挥以上的优势效应,如何保持相应的投入产出比,如何能吸引复合型人才、职业经理人呢?人才都是向有舞台、有方向的地方聚合,资本都是向产业前景好、运作平台大、资源相对丰富的项目或平台聚合。

出版专业、出书业务,可以让专业的人去做,甚至不一定赚钱也需要做,去养、去投入。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力量产业,是国民的精神消费。那么投入、养育、开发都需要多元开发反哺。

在这高速发展的时代,产业的运作远远大于单项产品的开发,因而跨界其实就是产业运作。

(本文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亚非的发言整理而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运作跨界文化产业
跨界
跨界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跨界之道
PPP项目运作中的法律保障
让主诊医师负责制健康运作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