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演讲都是一片文学的天空

2016-05-23 09:56钱江
出版人 2016年5期
关键词:杨立新文学馆张爱玲

钱江

在《“碎片化阅读”将会带来什么?》一文中,傅光明先生指出“碎片化阅读”“对于一个国家和全民族的文化建设以及文化软实力的铸造,从长远看也不是十分有利的”,又对《在文学馆听讲座·文学的天空》的书名作如下的说明:“这本演讲集起名叫‘文学的天空,也有这样一层意味,即它并没有一个核心的主题,似乎是‘碎片化了,但每一个单独的演讲,都是一片文学的天空,连在一起,就是一片很大的色彩斑斓的空间。”

《在文学馆听讲座·文学的天空》一书收录了熊光楷、萧逸、金宏达、刘庆邦、杨立新、吴岩、周思源等七位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演讲,主要内容涉及文化批评、文艺创作与批评,深入浅出而又自出机杼。事实上,正是类似文学馆举办的这些学术文化专题讲座,作为碎片化时代大众的深度阅读方式,成为对“碎片化阅读”的有益补充。

金宏达先生的《张爱玲的美国生涯与〈小团圆〉》可视作张爱玲阅读指南。作者将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张爱玲热的来龙去脉、《小团圆》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既有逸闻趣事,又有严谨批评。在张爱玲研究者中,有“仰视派”,有“俯视派”,而金先生则是“平视派”的代表。这种平视基于对作品文本的理性解读,金先生条分缕析地列出了张爱玲作品中的精品、次品、废品,言简意赅地论述了张爱玲作品“苍凉”“华丽”的美学风貌,重点分析了张爱玲为谋生而写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何以是件“次品”。文章既有齐备的材料、客观的立场,又有丰富的学识、严谨的学理,广度与深度兼具而又通俗易懂,非“碎片化文章”所可比拟。

萧逸、刘庆邦、杨立新的文章都是文学艺术创作谈。因为结合了作者本人的美学思考与成效卓著的创作实践,这三篇文章多有独得之见,读来生动而富教益。萧逸的《我和我的武侠小说》概述个人的创作经历,谈及侠义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写作进度控制、报纸连载对写作的局限等问题,涉及武侠小说写作与传播的方方面面。刘庆邦《细节之美》更能联系创作与生活实际,阐述了细节这一写作概念的美学内涵、细节对小说成败的决定意义、如何搜集生活素材并通过想象将其转化为小说细节,例证丰富。影视剧演员杨立新的《演员如何走进角色》谈演员如何走进角色、塑造角色。因为思考深入,杨立新发人所未发,比如他认为《茶馆》中的秦二爷是政治人物而非习见所谓“纨绔子弟”,《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真情实感而非始乱终弃,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通过这三篇文章,普通读者可以了解文学艺术家的创作实况,专业研究者更可将其作为研究创作发生的生动素材。

吴岩的《中国科幻思想的流变》、周思源的《百年“体”“用”之争与建设中国新文化》都是学者之文,史论结合,一谈文学,一谈文化。《中国科幻思想的流变》梳理了中国科幻文学理论史上的四个流派,探讨了科幻思想的未来走向。文中提出的中国科幻文学的现代性尴尬问题,直接引发人们对科幻文学本体论的思考。《百年“体”“用”之争与建设中国新文化》视角独特,认为“百余年来中国所有斗争都是围绕‘体‘用进行”。作者结合百年来的中国历史,阐述“体用”的变化,分析“体用”的关系,指出未来中国文化的总趋势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西方主流文化加以整合。文章引导读者认识、思考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极富启发意义。

正如傅光明所言,《在文学馆听讲座·文学的天空》中的演讲“连在一起,就是一片很大的色彩斑斓的空间”,这片文学的天空“甜蜜而有益”(贺拉斯语),显然是碎片化阅读无法做到的。

猜你喜欢
杨立新文学馆张爱玲
用半个世纪讲好家乡故事
上海天文馆:全球最大规模天文学馆复刻天体运行轨道
九月雨
杨立新:低调的老戏骨
王炜丽设计作品
新时期以来文学馆的创生与发展
战胜“水土不服”,明星父子杨立新杨玏闪耀影坛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