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巴菲特:这个农民很有野心

2016-05-24 20:43张晓东
看世界 2016年10期
关键词:霍华德巴菲特

张晓东

在他的三个孩子还年幼时,沃伦·巴菲特在自家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老房子里安装了一台“老虎机”。这么做的本意是为了向孩子传达沉迷赌博的危害性。“他们想要多少零花钱我都可以给,只不过一定会按照给硬币的方式。一天过去之后,这些钱又全部回到我手上了。”巴菲特曾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会上笑着提及此事。

尽管身家超过600亿美元,但巴菲特还是在这座并不算特别豪华的房子里住了58年——1958年他购入时的价格仅为31500美元。他曾经告诉《财富》杂志说,他打算给自己的一女两子留下足够的遗产,这样他们在择业的时候就可以没有太多的顾虑而只需考虑自己的爱好。“但这笔钱不能多到让他们完全不用工作,所以几十万美元这样的级别比较妥当。”巴菲特说,“因为含着金钥匙出生就可以一辈子不用工作”是一种“有害的设想”,留下太多的财富给后代则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

2006年6月,当时已经75岁的巴菲特做出了一项震惊世界的决定。他对外宣布:要捐献出自己个人财富的85%——这桩总额高达370亿美元的承诺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额的慈善捐助。相比之下,美国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慈善家、有着“钢铁大王”之称的安德鲁·卡耐基一生中也不过捐出了相当于今天购买力的50亿美元而已。

这些慈善捐款甚至都没有以巴菲特自己的名义捐出,其中的大部分直接捐给了比尔·盖茨夫妇的基金会。剩下的捐款则流向了巴菲特三个孩子(苏西、霍华德和彼得)共同打理的苏珊·汤普森·基金会,巴菲特希望这个以他们母亲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日后成为子女们各自慈善事业的中心。

苏西、霍华德和彼得每人每年会收到来自父亲的大约1到1.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条件则是,他们必须把这些钱花到慈善事业中去。巴菲特称,“人人生而平等,达则兼济天下”是自己创立的家族哲学。衡量慈善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准则是“每一美元的支出,有没有更多的人能因此获得更好的生活?”

最有野心的老二

与姐姐苏西和弟弟彼得投身儿童扶贫相比,巴菲特的第二个孩子霍华德毫无疑问有着更大的野心。这位现年61岁的农业商人的终极目标是“终结全世界的饥荒”。这位超级富翁的儿子自称是个“关心肉和土豆的农民”。

霍华德在自家位于内布拉斯加的农场里种植了400英亩的大豆,此外还在伊利诺伊州有着1500英亩的玉米和大豆田。他的儿子、32岁的小霍华德·巴菲特和父亲一起守护着这些宝贵的粮食。

“全世界还有8亿人口在挨饿。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四分之一的人都吃不饱饭。”这是霍华德经常对人提起的一句话。他强调,世界饥饿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人会对我说这事儿太宏大,我一个人根本不可能解决。但如果你试都不试一下,怎么知道不行?”

《大西洋周刊》的妮娜·默克回忆称,霍华德从来不会假装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他和其他一般慈善家之间的最大区别。”在谈起当下仍然严峻的全球性饥荒时,霍华德认为到目前为止即使最顶尖的科学家也没有提出一个真正可操作的办法。

矛盾的多面体

从某些方面来说,霍华德是个自相矛盾的多面体。

2007年,霍华德·巴菲特在塞拉利昂为饥饿儿童提供食物

当沃伦·巴菲特的勤俭节约作风传递到霍华德这一代时,他把它运用到了农业耕作上——他力图减少农业生产中一切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他又过着“富二代”应有的奢华生活——尽管父亲留给他的遗产和超级富豪的身份不相称,但仍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

他是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他声称“大规模、高耗能”的现代农业正在摧毁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切;令人费解的是,他却又是一个开着大排量汽车、喜欢玩枪的典型共和党人。

正因如此,有着保守主义情结的他强烈抗议跨国公司提出的“科学农业”解决方案,嘲笑它们是“不切实际的灵丹妙药”。

自上世纪以来,用现代科学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式被广泛运用。包括盖茨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内的各大慈善金主们都和大型科技巨头联手,希望能依靠这种办法来解决世界饥饿。

这种方式在世界各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印度次大陆,现代农学的引入成功拯救了大量遭受1960年代大饥荒的当地群众。它的秘诀在于更高产和更抗病的作物种子、更先进的灌溉方式以及更大规模农药、化肥的使用。

但霍华德却认为,这些办法不适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他认为这片大陆有着它的特殊性,比如它的面积实际上比美国、中国和印度加起来都要大。在这片土地之上有123个显著不同的生态区,它们都需要与各自生态环境适配的特色农业方式。

除此以外,长期战争造成的破坏、基本崩溃的政府和极度落后的基础设施都是需要考虑进来的因素。而现代农业所需的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和交通设施,在这里更是无法得到保障。

“最令人头疼的,还是这里非常脆弱和易退化的土壤环境。”霍华德表示种子和化肥这些外在因素都可以通过科技来解决,但土壤却不行。“他们想快速解决问题,但非洲需要长期的、慢节奏的解决方案。”

过去几十年里,霍华德的基金会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投入了数亿美元来推广小成本的传统农业耕作手段。希望通过不用化肥和转基因种子的方式来慢慢改善当地土壤品质和提高单位收成。

饥荒是问题根源

当最终决定要把做农民当成一项事业时,霍华德已经30好几。在此之前,他先后上了三所大学,然后又分别从这三所大学辍学。“我最初的打算是当律师,但后来被别的事情吸引住了,”霍华德就像很多没有确切人生目标的年轻人一样,想依次尝试各种事情:开凿地下室的挖掘工人、收割玉米的农机操作员以及内布拉斯加州的地方议员……

霍华德·巴菲特2013年访问刚果民主共和国

结婚后要承担家庭重任的霍华德准备买下一块农场,但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原始资本。当他求助他的父亲时,他获得了一纸400英亩农场的租约,每年租金约为地价的5%。除此之外,他还得上交农场收入的一部分给身为超级富翁的父亲,而比例则和他的体重挂钩——霍华德每瘦身一磅都意味着少上交一部分收成。这被视为父亲对儿子身体健康的一种关心。

霍华德的职业生涯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从最开始的一块农场到现在接近1900英亩的种植面积,农业收成每年给他带来100万美元的进账;他的父亲决定把他安插进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观察员;他还写了一本有关饥荒的畅销书……

终结饥饿的想法由霍华德早期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行动发展而来。当他和非洲当地政府打交道时,他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饥荒。“人类在那里并没有建立起现代文明,所以会被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动物所威胁。我意识到我需要聚焦到更深刻的层面上来。”霍华德说。

从那以后,他先后到全球142个国家(包括54个非洲国家)去了解导致世界贫困的第一手资料。最忙的时候一年中有200天都在路上跑。在非洲,他曾被威胁、逮捕和绑架,被枪架在脑袋上要求换取食物和金钱。

不怕失败的慈善家

随着基金会的逐渐壮大,霍华德在投入方面也越来越大。跟一个正统的美国保守主义者一样,他的办事方法更多地靠的还是他毕生旅行后的经验及其带来的个人直觉——他的基金会不接受外部合作,完全靠他自己运作。基金会最近的项目是和卢旺达政府合作,霍华德承诺投资5亿美元在该国大规模推广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在撒哈拉南部的其他地方,霍华德更倾向于直接帮助当地的小型创业公司和有创业意向的农民,他为这些群体提供小额的低息甚至免息贷款。他不相信把钱和补贴直接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的慈善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他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哲学——在霍华德的帮扶项目里,当地农民可以获得从农机使用到经商技巧等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

最重要的是,霍华德不惧怕在那些传统慈善家都避而远之的地方投入善心。太不稳定、太腐败和太危险是很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共性。从索马里到中非共和国再到民主刚果,他敢于踏进那些被形容为“无可救药”的人间炼狱。

2011年当南苏丹刚刚独立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国度时,霍华德的基金会就和联合国一起在那里创立了一个1000万美元的项目。这个国家有超过一半的人口都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情况非常严峻。极低效率的农业产出意味着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难以糊口。

项目刚落地不久当地就爆发了战争,联合国被迫撤出。霍华德万分沮丧,但他决定单独把它做下去。“当初决定要来的时候你就应该预料到这些,你不能因为子弹开始飞了就要逃命。”在谈起这件事时,霍华德开始抱怨联合国的人不负责任、没有胆量。“这可能的确到最后还是没有结果,但总得有人要试一下。”

霍华德·巴菲特和父亲巴菲特

霍华德视他的每一个新项目为一个又一个的孵化器。早年间,他在不成功的新项目上“浪费”的资金接近1亿美元,但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在他看来,“失败是成功之母”并不是没有用的鸡汤。“我可以做保守的项目然后得到一个还不错的结果,但那不是我的风格。”霍华德说,他更宁愿选择那种从一开始就看得出要亏钱的项目。

这或许来源于沃伦·巴菲特早年间“不要惧怕失败”的教育理念。霍华德说自己的父亲对慈善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解读:它从一开始就是向着非盈利的方向去的,所以不要想着有更简单的办法。

猜你喜欢
霍华德巴菲特
偷画的人
维权事件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自救
巴菲特的测试
保持微笑
悠悠琴声百年情
巴菲特又中奖
谷底魔兽
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