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华:是,也不是

2016-05-26 04:40
福建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解套套牢告密者

我用周末两天时间,专门阅读鸿琳的小说。先读《寻找慈恩塔》,这篇小说以前遇到过,读了开头部分,不知啥原因就放下了。这次一鼓作气读完,感到鸿琳还真像所说的那样,很能写小说,一块历史碎片,被他舞弄成大旗,简单的问题,被他搞得特别复杂,历史和现实,个人和社会,私心、公心、爱情、感情,纠结缠绕在一起,简单的故事被他写得风生云起,话中有话,别开生面。他就像一个大侦探,一一为我们点破玄机。他设套,解套,解出新套,再设套,再解套,一套一套又一套,就像买股票,把你我都套牢。

因为是带着任务读,读得很仔细,生怕遗漏了鸿琳的微言大义,但也读得很挑剔,很想找出他绕来绕去露出的破绽。但是很遗憾,没能找到。他写得很严谨,符合小说逻辑。所谓小说的逻辑,就是故事情节的逻辑,人物情感的逻辑,语言叙述的逻辑,等等,是小说存在合理的依据。

接着读《告密者》。这篇小说排在《小说月报》第二条,在苏童前面,足见编辑的赏识、重视。但我在读的时候,遇上了一点小小的麻烦,不是阅读障碍,不是审美疲劳,是感到《寻找慈恩塔》与《告密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放在一起读,容易穿帮,或者叫穿越。“告密者”跑进了“慈恩塔”。越读越感到这两个小说,简直就是一个人写的。这不是笑话,也不是坏话,一个人的叙述,与一个人的情怀有关,这起码说明,鸿琳有了自己的叙述风格。

单就阅读而言,有欣赏,有批判,就算面对经典,如果是没有思考的阅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感受:是,也不是。它是我想读到的小说,也不是我想读到的小说。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如果鸿琳继续写他的“梨城系列”,效果会怎样的出人意料?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期待:期待经验被起颠覆,期待心灵被震撼,期待刻骨铭心的细节,期待令人惊艳的语言,我想这种期待,正是读者与作者共同的期待。

过去我们学习毛主席的老三篇,今天我们学习鸿琳的新三篇,组织(者)的意图,肯定不是要我们模仿、照搬,而是要我们学习借鉴。学习借鉴什么呢?按理,这种“类型”化的写作很容易落入俗套,鸿琳的出彩,恰恰是某种颠覆:颠覆了叛徒、告密者等形象。套用一句话,叫做“人民最大”。

鸿琳以他的梨城三篇,构筑了他自己的风景,我们在他的风景中寻找,而他却躲在了外面,心怀鬼胎,一脸坏笑。

他肯定又在设套,想把天下套牢。

猜你喜欢
解套套牢告密者
中日关系近期有“解套”希望吗
特朗普公布“告密者”信息引不满
“套牢”年代
厘清症结,为语文教学解套
华宝首推银行ETF 认购期可股票换购助股民“解套”
怎么看待办公室的告密者
思念
适可而止是对自己的仁慈
适可而止是对自己的仁慈
阅读理解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