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走进生活,解放学生思维禁锢

2016-05-27 14:39刘红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触景生情实践生活化

刘红星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脱离实际的数学课程既没有运用价值,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面向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如何将数学课堂既变得有意义、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运用于生活,是小学数学老师理应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触景生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由此可见,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数学是指导学生生活的“指南针”,而生活则是激活数学课堂的“催化剂”。在实际教学中,“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堂有限时间的有限学习,而是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在实践中体验学习数学的用途,通过理性认知达到情感提升,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搭建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我们应该学会解放教材、解放思想进而解放学生,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

一、动手实践,在体验中促知识生成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链;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数学是实用性的学科,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提倡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一教学理念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立的,新课改之前学生都是“无意识”地接受知识,容易导致知识的遗忘、学习方式的被动甚至是创新能力的缺失。提倡“动手实践”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在探索中求得真知、通过认真体验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进而转化为感性认识。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的教学中,笔者就运用了“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理解行、列及数对的含义,从而提高空间思维和几何概念。第一个课时,一上课笔者就将学生带入两个情境,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首先,笔者拿出一张电影票,提问学生平时去看电影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们自由回答。随后引入第二个情境,笔者问学生:现在有老师找小明(所教班级的一名学生),但是老师不认识他,请问大家怎么告诉他坐在哪里?很快就有学生回答可以学习电影院,将小明的座位用几排几号告诉老师。笔者在这个环节利用两个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对于位置的概念则进一步加深。再者,笔者用幻灯片展示一张班级座位图(图1),提问学生自己的位置分别在哪个圆圈。

当每名学生准确说出自己的位置时,笔者将数对的概念引入,譬如小明的位置是第4列第3行,那么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学生又纷纷将自己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学会了数对,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在体验中完成知识的记忆强化。

二、专题讨论,在合作中拓思维宽度

“合作”在数学发展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每一个结论、规律、概念的得出,单单靠一个人是无法实现的,往往需要不断讨论、验证才能完成。集思广益有助于知识的拓展,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喜欢用合作学习让学生利用分享与讨论将自己当堂获取的信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一方面加深记忆,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拓宽思维,带着知识走出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分组讨论,不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更在竞争中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习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分数”的课程中,课前已经预习的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笔者将学生分为4人一个小组,并分发给每组一张画有圆形比萨饼的图片,让他们进行分工:先将比萨平均分为四个部分,再为每一个部分编号,最后再剪开,每人持一部分。随后,笔者让拥有比萨编号为2的同学先站起来,当我问:2号比萨占了每组每块比萨的几份?这时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达?问题一抛出,学生就讨论开了,已经预习过教材的学生马上得出正确答案。在讨论中,这部分学生得到了肯定,使他们学习热情更高,而对新知识原本一头雾水的学生则在交流中也收获了信息,而笔者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协调者维持了讨论时的课堂秩序并在最后检验每一组的合作成果,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在一番的合作学习后,在笔者还未真正教授“分数”这个新概念时,学生已经可以通过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索学会用“”来表示被“切开”的2号比萨。为了巩固新知识,笔者组织学生们玩一个小游戏:当我说、1时,原本坐着的同学按分子数量站起来。游戏虽然简单,但需要每一位组员的紧密配合。这时候每个小组内部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平时内向寡言的学生也参与其中,每位组员各司其职,简短的游戏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分数的意义,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触景生情,在探究中激创作之源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大脑是一片未知而浩瀚的海洋,一个善于发掘学生潜能的教师不会用一板一眼的教材束缚孩子的天性。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被运用于生活,每一个生活小细节都有可能引发关于数学的思考。瓦特观察烧开水,发现了蒸汽机原理;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引导学生“触景生情”,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细节而学习、巩固、运用数学知识,他们能带给我们的惊喜绝对是超乎想象的。一个有求知欲望的学生,不会满足于书本的条条框框、不会因为纷繁的数学公式而丧失学习的信心。那么,作为教师而言,尊重孩子的天性、鼓励他们创造与探索,对于学习任何一个学科而言都是有所裨益的。“触景生情”是不局限于课堂的自觉延伸,是对“生活化”数学的有效体验,它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出乎意料甚至是超出教学目标的。

譬如学习完比例这个课时,有学生发现通过照片也可以测量出校园钟楼的高度,因为照片和实物的比例是相同的,已知钟楼的底座宽度,得出高度轻而易举。学生说这是他无意间发现的,实际上这正是“触景生情”,是学习过知识之后半自觉地观察生活而得出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学生带给笔者的惊喜不仅仅是这个例子,利用他们的特性,笔者时常会利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后巩固知识。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有个案例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我们在学习圆的概念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工具和实物展示出太阳、球、甜甜圈等圆的平面图形,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而在学习圆的画法时,学生对圆规很陌生,甚至不理解圆心、半径等元素,这对于今后圆形面积的计算甚至球形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时候,笔者将圆规抛到一边,而是将一个小自行车车轮搬到了课堂,学生一下子就说出车轮也是圆形。当笔者将车轮通过转轴转动起来,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了结论:车轮的中心点就是圆心、车架就是半径,转动起来就是一个圆形。这个案例是笔者将生活实物带入课堂,让学生去观察。而课堂上有一个学生主动发言,他想到了孙悟空为保护唐僧在地上画圈,就和圆规一样工作,保持一个中心点(圆心)不动,金箍棒(半径)在画圈。他的结论一出,很多学生产生共鸣,有学生说时钟在转动也一直在画圈,时针、分针、秒针就是圆的半径。这堂课学生的兴趣度很高,对于圆的认识、圆的画法也在主动观察中逐渐熟练。

实践证明,只有将数学“生活化”,给予学生观察生活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探索、多讨论,将数学运用于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有限学习拓宽无限思维,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钻研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也要留心学生生活,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数学教学的原始素材,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数学教学焕发生机。

猜你喜欢
触景生情实践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景者情之景 情者景之情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谈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