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2016-05-28 14:16梁军
新闻前哨 2016年5期

梁军

今年3月18日,有媒体爆出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庞某卫母女涉嫌非法经营疫苗,非法购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的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元。这一新闻迅速成为关注焦点。“问题疫苗可能导致死亡”、“不敢再让孩子注射疫苗”等说法一瞬间甚嚣尘上,引起不少家长担忧与恐慌。但随着记者们调查的深入,这些误解与恐慌逐渐虽然消弭。对问题疫苗的调查报道,让普通民众增强了安全意识,让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调查性报道与调查记者在新闻报道领域不可或缺,占据着重要地位。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后于6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例如水门事件报道、越南美莱村屠杀报道、日本田中角荣丑闻报道等等。这些报道都因内容精彩、事实详实、调查逻辑清晰等原因,在当时社会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并为调查性报道的普及以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奠定基础。那么,作为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采访者,他们应该有着怎样的基本素质呢?

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

调查性报道自起源开始就对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产生了不小影响,并逐渐形成一种深度报道的重要模式,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调查性报道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IRE)把调查性报道概括为:一种通过记者个人的新闻作品去揭发一些人或组织希望不为人知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并具有调查由报道者,而不是别人来完成、报道的主体包含某些对读者或观众而言有一定重要性的事实、其他人正在企图对公众隐瞒这些事实等三个基本要素。总的来说,在西方充满竞争的新闻环境下,调查性报道尤其注重“揭露性”,不仅要着力跟进调查受众感兴趣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而且要刨根问底找出其中的逻辑、背后的故事,有时为此甚至不惜花上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只为一次优秀而精彩的调查性报道。

在我国,调查性报道一出现就显示出特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并且迅速征服了中国新闻媒体,成为被报纸媒体和电子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报道方式。学者们对调查性报道普遍有两种界定:一是认为揭露性报道题材是调查性报道的主要特征,只有对被隐瞒的内幕消息进行披露的深度报道才是调查性报道;另一种界定是从调查手段上来区分的,认为一篇报道只要采用了深入调查的工作方法就是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在我国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精彩犀利的栏目与报道。在电视新闻领域,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栏目,其诸多报道都贴近百姓生活、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不仅得到广泛社会关注,而且起到了媒体的监督作用,更让电视新闻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

调查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

调查性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因此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也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质疑的精神。这就要求记者是能够独立思考的,面对事实能有自己的判断,且不会盲目受舆论或思维惯性的影响。能质疑,即是能够找出存疑之处并责问出来,这一项要求看似简单,其实是既要求记者“能想”,又要求记者“能问”,虽以精神论之,实则是态度和能力的考察。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往往能获得事件的第一手事实,对于这些新鲜的资料,记者要进行判断、整理,并确定如何开展更深一步的跟进调查,以及给受众的呈现方式。在这样的工作进程中,调查记者已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而是事件的介入者、调查过程的亲历者,这极大考验了调查记者的功力。

其次,平衡的意识。在普通的调查性报道而非揭露性报道中,对于记者来说,心里都应该有一座天平,天平两边应该是平衡的,用来装载调查事件所涉对象的发声机会。在调查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多方对象,对于不同的涉事主体,记者应给予同样的发声机会,而不能具有明显的偏向性。也许这种偏向性在调查过程中并不刻意,但是却很容易在观众接收到时被放大,让受众产生非理性的偏见,让调查性报道失去其应有的理性和深度。

第三,平等的视角,这个平等可能有双层的含义,一是在面对边缘群体时要用平常的眼光看待,二是在面对涉事的不同对象时,要能对双方都持相同态度。在调查性报道风靡的时期,一些调查记者选择了相对边缘化的题材作为其调查的主题,比如艾滋病人、同性恋等社会边缘的群体。在对这些群体进行采访时,调查记者不仅要做到用常人的眼光看待,而且要摈除不合时宜的怜悯和同情,让被调查者感到作为一个被访者的尊严。

对于调查性报道和调查记者,业内也有一些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提出过一些自己的见解,如《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就认为,调查性报道有三个要件:第一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和事件;第二这样的行为和事件被掩盖;第三记者独立展开的调查,而非他人的调查行为和结果。而著名调查记者王克勤则认为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二是揭露黑幕,三是记者独立调查。

调查记者的身体素质要求

结合国内新闻行业状况、调查记者队伍规模及其新闻生产实践的特点,可将“调查记者”定义为:一半以上工作时间从事调查性报道,主要以社会、时政、财经等领域的负面题材为主。由于调查性报道具有一定的难度,业内对调查记者的要求普遍较高。调查记者在完成一次调查性报道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耗费不小的体力和心力,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身体素质的要求是最基本的。

第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虽然调查记者所进行的工作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但是在进行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吃住行等方面都可能会遇到一些需要克服的地方。很多时候,发生重大事件、需要调查记者进行调查的地方,就是信息不发达、偏远的地方,因为地处偏僻或者其他原因,信息得不到很好的流通,这就需要调查记者冲锋陷阵,进行沟通与报道。这些地方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可能不会太好,自然对调查记者的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有所要求,才能克服客观环境条件的不足,在第一时间开展工作,捕捉到尽可能多的信息。

第二,平静的心态。在调查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并且已经造成一定危害的事件时,调查记者面对真相可能会产生心理上的波动,有时这种波动会较大,甚至影响到记者的心理状态,产生过于激动的情绪。这些人之常情虽然可以为普通人所理解,但实际上对于调查记者来说,应该极力去避免。情绪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它可以渗透在文字中,可以弥漫在电视的画面处理中,也可以通过解说词传达出来,也许一次具有感染力的调查报道更能打动受众,但这种“打动”,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报道本身,应该予以避免。拥有平静的心态才能做出平衡的报道,才能摆出平等的视角,做好报道本身。

第三,“能奔走”。这一点是从调查性报道在国内落地开始,就是大家所公认的,也是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在《忏悔录》中提出新闻记者“须有四能”中的其中一能。在这一点上,调查记者王克勤是模范,他曾在2007年的时候做过山西境内黑煤窑现象和黑煤窑问题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凶险无处不在,为了能取得第一手的且固化的证据,他和其他记者不顾危险进行照片抢拍,却差点没能逃出那个黑矿。虽然他们最终有惊无险地躲过一劫,可王克勤自己说过不止一次,这种类似的“逃亡”经历,他有过很多次。他的一篇篇精彩报道,就是在这些“奔走”中一步一个脚印得来的。

调查记者的思想素质要求

对于调查记者来说,思想素质的要求同样不可忽视,因为调查记者就是一次调查性报道的核心,从前期策划到实地采访到后期成品这一整个过程,调查记者都是主导和驱动,所以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调查记者要有很强的正义感和深切关心人类命运、民族命运的胸怀。国外有人把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称作是“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之所以痛苦,也许是因为所做事情的艰难程度。所以以前有记者说过,只有拥有真正伟大的心胸,才能去做伟大的事业,而毅力、勇敢与办法也才会由此而产生。

然后,要重视读书思考。记者常常会接触到一些自己熟知领域以外的事情,比如法律、经济、教育等等,这些都要求记者要重视阅读,重视知识方面的拓展。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更是需要懂得多、懂得杂,这不仅有利于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容易吸取前人经验,形成更好调查的方法。

第三,调查记者要有较强的主动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主动发现线索、主动发现问题。例如在1945年,澳大利亚记者柏契特在餐厅听到广播播送美国在广岛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的消息,当时他就确立一个想法,如果有机会到广岛,一定要前往现场去看看。不久他有机会和很多记者“赶集一样地”来到东京参加日本投降仪式的采访,他却“悄悄挣脱狗脸”,独自前往广岛,从而完成了被西方新闻界称为世纪独家新闻的调查报道《原子瘟疫》。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不是时时都能奏效、人人都能做到的,之所以有些记者能成功,就在于他们作为记者本身已经足够优秀、成熟,有强大的自身实力支撑,才能让主观能动性得到强有力的发挥。

最后一点,需要有勇气。这样的勇敢不是愚勇,是一种为了理想而奔走的信仰,也是一种必然,一种记者调查新闻事件到了某种程度时必然面对的情况,并且需要调查记者的经验、能力等素质进行支撑,让勇气得到发挥,让勇气的每次发挥都有意义。

调查记者的业务素质要求

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在《忏悔录》中提出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能力, “须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这对于调查记者同样适用。

第一,“能想”,这包括很多方面。这个“想”首先可以解释为思想,即调查记者要有思想,有主动发现问题、追踪线索的能力;其次,还可以延展为思考周全的意思,能全面地看问题,具有一定高度的视角。著名记者王克勤曾先后推出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调查。仅2001年在他的笔下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当年有黑社会组织曾扬言要出价五百万元买他的人头,因此他被传媒界誉为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在新闻界,王克勤就是一个“能想”的记者,他曾提出“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打开灯光,照亮黑暗的角落”,他思维活跃、能力突出、胸怀责任,是一名优秀的调查记者。

第二,“能奔走”。记者报道新闻,只坐在办公桌前冥思苦想是不可能写出真实可信的文字的,真实的新闻呈现对于记者的要求是在场,记者为了完成报道必须要在新闻现场,这一点对于电视新闻报道尤为重要。而对于调查记者来说,在场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为调查记者不仅是新闻的传播者,更有责任见证重大事件,是调查过程的亲历者,所有事实必须通过自己的辛苦“奔走”来进行求证、整合。

第三,“能听”。“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这是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在谈记者应具备的素质时所强调的“耳能听”。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难理解,说的是倾听不是只听到别人说出来的内容,还要听到别人没有说的。倾听是一种有选择的接受声音,并理解其中含义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自觉地听、本能地听,而且还需要伴随思考。记者必须要具有倾听的能力,要善于通过倾听受访者的话找出新的问题;迅速整理和总结倾听到的信息;用眼神和头部保持与采访对象的交流;把自己的理解和信息空白及时反馈给采访对象。在记者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考验的不仅是倾听的能力,而且是即时思考的能力,记者要在短时间内接收被访者的说话内容,并迅速从中找出要点,作为下一次提问的内容,让采访过程是动态的、鲜活的,有实质意义的。

第四,“能写”,顾名思义,就是写作能力强。相比于其他三项,能写是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最为普遍的一个要求,因为不管是电视新闻还是纸媒,亦或是当今大行其道的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文字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写作方面,调查记者不仅要能写,还需要进行逻辑性的架构,因为调查报道往往文字篇幅或节目时长都比较长,如何用一个最为合理的架构来结构整篇报道,让报道达到突出的效果,是每个调查记者需要具备的能力。这要求调查记者善于搜集信息,善于分析信息,并拥有严谨的逻辑和专业化的水准。

因此,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实践阅历,以及对问题的预见、思考、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调查性报道。